专题2.3 声的利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2.3 声的利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讲精炼学案(全国通用)
第二章 声现象
专题2.3 声的利用
1.物理观念:(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2.科学思维:学会分类总结的思想方法,知道“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的事例。
3.科学探究:通过自主实验、演示实验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声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的的物理学道理。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能说出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培养学生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是重点;声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区别是难点。
知识点1.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比如:回声测距,B超,听音乐。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了解并记住):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知识点2.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比如:超声波除结石,超声波清洁牙齿。实例(了解并记住):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知识点3. 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但许多动物则不然,如蝙蝠可以发出超声,狗狗可以听到超声。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率高、反射强(超声雷达,声纳);穿透能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探伤);“破碎”能力强(消毒杀菌、加湿器、碎石、除垢、洁牙);生理作用(缩短种子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次声的来源: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的危害:次声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能量高的次声有很大破坏力,对人有危害。强次声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破坏倒塌;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功能将遭到破坏,会产生恶心、眩晕、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而危及生命。次声的应用: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各类次声源进行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知识点4.回声定位1.回声的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所形成的声音现象。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若小于0.1s,原声和回声则混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因此比起操场上,在屋子里的说话的声音总是比较响亮。
2.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vt/2)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3.共鸣的概念:发声器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即音调相同),它将因为共振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现象叫作共鸣(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易错点:
易错1. 对超声波、次声波特点及其应用问题的把握
1. 超声波的特点是方向性好、能量密度大、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次声波的特点是穿透能力强、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小。
2. 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超诊病、超声波探伤、击碎体内结石等是超声波的应用实例;次声波检测海啸、地震等;穿透人体时,会使人体出现不适,甚至导致死亡,这时次声波利用实例与危害。
易错2. 对回声定位的应用易错
回声是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例如要测定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发声体发出特定的声音,并接收到回声信号,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的条件下,即可求出距离
考点1. 声传递信息
【例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节手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D.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走出教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故A正确;
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但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铃声提醒同学们下课时间到,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正确。
考点2. 声传递能量
【例题2】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振动 能量
【解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
考点3. 声的利用实例。
【例题4】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答案】D
【解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1. 声传递信息与声传递能量的判断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声音行为能为人们识别自然界和社会中不同事物而提供的“消息”,就是省传递信息。利用声的行为,如果某种事情需要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这种“力量”一般是能量,这个现象就是属于声传递能量。
2. 回声测速、测距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测试仪发出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通过了测试仪到障碍物的两面距离。若测试对象在运动,则依据第一次发出时间到接收时间的间隔一半计算第一次车距测试仪的长度,第二次发出时间到接收时间的间隔一半计算第二次车距测试仪的长度,两次长度之差除以两次超声波与研究对象相遇的时间间隔就为测试车辆的速度。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30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消失
B.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声音总是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以下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  )
A.倒车雷达 B.金属探伤 C.大象交流 D.医学检查
3. 超声波洗碗机是一种常用电器。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5km/s D.不能传递能量
4.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5. (2024内蒙古包头)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B.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
D. 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
6.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是 (  )
A. 利用强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
B. 超声波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
C. 人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
D. 母象与小象通过次声波交流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32分)
1.可以利用声传递______,如回声定位。可以利用声传递______,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2.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   传播,还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或“音色”)。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
4. 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三、实验题(每空5分,共20分)
1.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知识解读易错警示示
注意!
典例精讲明确考向向
方法总结思维进阶
课节精练达标培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讲精炼学案(全国通用)
第二章 声现象
专题2.3 声的利用
1.物理观念:(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2.科学思维:学会分类总结的思想方法,知道“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的事例。
3.科学探究:通过自主实验、演示实验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声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的的物理学道理。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能说出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培养学生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是重点;声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区别是难点。
知识点1.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比如:回声测距,B超,听音乐。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了解并记住):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知识点2.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比如:超声波除结石,超声波清洁牙齿。实例(了解并记住):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知识点3. 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但许多动物则不然,如蝙蝠可以发出超声,狗狗可以听到超声。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率高、反射强(超声雷达,声纳);穿透能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探伤);“破碎”能力强(消毒杀菌、加湿器、碎石、除垢、洁牙);生理作用(缩短种子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次声的来源: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的危害:次声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能量高的次声有很大破坏力,对人有危害。强次声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破坏倒塌;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功能将遭到破坏,会产生恶心、眩晕、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而危及生命。次声的应用: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各类次声源进行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知识点4.回声定位
1.回声的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所形成的声音现象。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若小于0.1s,原声和回声则混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因此比起操场上,在屋子里的说话的声音总是比较响亮。
2.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vt/2)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3.共鸣的概念:发声器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即音调相同),它将因为共振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现象叫作共鸣(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易错点:
易错1. 对超声波、次声波特点及其应用问题的把握
1. 超声波的特点是方向性好、能量密度大、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次声波的特点是穿透能力强、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小。
2. 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超诊病、超声波探伤、击碎体内结石等是超声波的应用实例;次声波检测海啸、地震等;穿透人体时,会使人体出现不适,甚至导致死亡,这时次声波利用实例与危害。
易错2. 对回声定位的应用易错
回声是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例如要测定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发声体发出特定的声音,并接收到回声信号,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的条件下,即可求出距离
考点1. 声传递信息
【例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节手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D.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走出教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故A正确;
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但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铃声提醒同学们下课时间到,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正确。
考点2. 声传递能量
【例题2】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振动 能量
【解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
考点3. 声的利用实例。
【例题4】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答案】D
【解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1. 声传递信息与声传递能量的判断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声音行为能为人们识别自然界和社会中不同事物而提供的“消息”,就是省传递信息。利用声的行为,如果某种事情需要通过一定的“力量”来完成,这种“力量”一般是能量,这个现象就是属于声传递能量。
2. 回声测速、测距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测试仪发出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通过了测试仪到障碍物的两面距离。若测试对象在运动,则依据第一次发出时间到接收时间的间隔一半计算第一次车距测试仪的长度,第二次发出时间到接收时间的间隔一半计算第二次车距测试仪的长度,两次长度之差除以两次超声波与研究对象相遇的时间间隔就为测试车辆的速度。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30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消失
B.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声音总是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解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且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在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
(4)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完全消失,它可能还在继续传播中,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2.以下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  )
A.倒车雷达 B.金属探伤 C.大象交流 D.医学检查
【答案】C
【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超声波的应用:一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声呐装置,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二是它能够成像,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观察母体内胎儿的情况;三是它的振动作用能够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也常用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由各选项可知,倒车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都是利用超声波;大象交流应用次声波;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 超声波洗碗机是一种常用电器。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5km/s D.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3)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温度有关;
(4)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3×105km/s是真空中的光速,故C错误;
D.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4.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答案】B
【解析】已知超声波传播的往返时间,可计算出单程的传播时间和距离,最后计算出人的身高。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部的传播时间为该时间的,
则感应器到人头部的距离:s=vt=340m/s××5×10﹣3s=0.85m;
人的身高h=2.5m﹣0.85m=1.65m。
故选:B。
5. (2024内蒙古包头)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B.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 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
D. 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而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音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是 (  )
A. 利用强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
B. 超声波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
C. 人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
D. 母象与小象通过次声波交流
【答案】D
【解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强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具有能量,可以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声音响度过大,造成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母象与小象可以通过次声波交流,利用的是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符合题意。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32分)
1.可以利用声传递______,如回声定位。可以利用声传递______,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答案】信息.能量.
【解析】可以利用声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可以利用声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2.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   传播,还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固体;信息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固体传播;通过“土电话”可以知道彼此的说话内容,因此还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3.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或“音色”)。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
【答案】音调;能量。
【解析】(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1)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4. 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振动 能量
【解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
三、实验题(每空5分,共20分)
1.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1)物体振动;(2)响度;音调;(3)能量。
【解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1)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因为力度不同,物体的振幅不同,响度则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因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
(3)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使烛焰熄灭。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知识解读易错警示示
注意!
典例精讲明确考向向
方法总结思维进阶
课节精练达标培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