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讲精炼学案(全国通用)第三章 物变态化专题3.4 升华和凝华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具体演示实验,知道升华与凝固过程特点。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是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是难点。知识点1. 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如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知识点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知识点3. 物质的三态联系易错点:易错1. 升华与凝华要知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如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冰冻的衣服物质冰初始状态是固态,晾干了,说明物质终态变为气态。根据物态变化过程可知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是生化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如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房屋中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冰花,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考点1. 升华及升华吸热【例题1】衣柜中的樟脑丸可以防虫、防霉,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一种 现象;晾晒衣服时,会把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是通过增大 来加快蒸发。【答案】升华;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解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的温度,三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考点2. 凝华及放热【例题2】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该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冷水在极寒环境下不能蒸发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放热【答案】B【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更容易汽化为水蒸气,在短时间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故A错误;B.图中的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故B正确;C.泼水成冰”形成原理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雾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B。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1.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发生凝华现象的是( )A. 初春,冰雪消融 B. 盛夏,骄阳散雾 C. 深秋,铁网挂霜 D. 寒冬,冻衣变干【答案】C【解析】A.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骄阳散雾是小水珠吸热后重新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故B不符合题意;C.铁网挂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后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故C符合题意;D.冻衣变干是固态的冰吸热后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冰雪消融 B.雾绕山峦 C.霜满枝头 D.滴水成冰【答案】A【解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快速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①湖中的冰化成水②草叶上晶莹的露珠③树叶上的霜④落在地上的雪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湖中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②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③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④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4. 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答案】A【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5. 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露似真珠月似弓”中,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晴明风日雨干时”中,“雨干”是凝华现象【答案】B【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A.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错误;D.“雨干”是水的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6. (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答案】D【解析】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液态变成固态,这是凝固现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7.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如图所示。冬季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A.露从今夜白——露的形成 B.岚雾今朝重——雾的形成C.何处得秋霜——霜的形成 D.坚冰正满池——冰的形成【答案】C【解析】冬季雪花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属于凝华过程,分析各选项的物态变化即可得到正确选项。雪花的形成属于凝华。A、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属于液化,故A错误;B、雾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液滴,附着在尘埃小颗粒上,属于液化,故B错误;C、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属于凝华,故C正确;D、冰的形成属于凝固,故D错误。故选:C。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C.“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放出热量【答案】AD【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正确;B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BC错误;D.雪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正确。故选AD。9.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冰,丙是水蒸气;B.由甲到丙的过程是凝固,需要放热;C.由乙到甲的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D.人工降雨时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丙到乙过程相同【答案】BCD【解析】A.由图可知,甲是水,水吸热汽化变为乙,所以乙是水蒸气,丙是冰,故A错误;B.由甲到丙的过程是水变成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C.由乙到甲的过程是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D.人工降雨时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丙到乙是升华现象,物态变化与丙到乙过程相同,故D正确。故选BCD。二、填空题(每空5分,共20分)1.我国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图甲,山城重庆是世界六大“雾都”之一,大雾笼罩下的重庆如同仙境一般;如图乙,吉林雾凇也别具风韵,披银戴玉,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请你各列举一个与雾的形成、雾凇的形成原因相同的现象。雾: ;雾凇: 。【答案】露水;霜。【解析】雾和露水都是液态,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雾凇和霜都是固态,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2.寒冷的冬季,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冰直接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了。北方冬季的夜晚,卧室窗玻璃上经常出现“冰花”,“冰花”的形成是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答案】升华;凝华;内。【解析】寒冷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玻璃窗上有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出现在玻璃内表面,属于凝华现象。三、综合能力题(共26分)1.(14分)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答案】见解析。【解析】①补充器材:烧杯、水、石棉网、铁架台②利用水浴法加热的方式,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热水,将装有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浸入热水中进行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因为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熔化,所以出现碘蒸气一定是碘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2.(12分)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白炽灯泡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钨制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C左右.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1)由于钨的 较高,所以用钨制作灯丝;(2)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 ;(3)白炽灯泡逐渐退出市场,是由于 .【答案】(1)熔点;(2)灯丝在高温下升华;(3)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解析】钨的熔点高,适合做灯丝;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惰性气体;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1)由题意知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C左右,由于钨的熔点较高,所以用钨制作灯丝;(2)由题意知: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3)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知识解读易错警示示注意!典例精讲明确考向向方法总结思维进阶课节精练达标培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讲精炼学案(全国通用)第三章 物变态化专题3.4 升华和凝华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具体演示实验,知道升华与凝固过程特点。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是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是难点。知识点1. 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如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知识点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知识点3. 物质的三态联系易错点:易错1. 升华与凝华要知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如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冰冻的衣服物质冰初始状态是固态,晾干了,说明物质终态变为气态。根据物态变化过程可知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是生化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如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房屋中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冰花,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考点1. 升华及升华吸热【例题1】衣柜中的樟脑丸可以防虫、防霉,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一种 现象;晾晒衣服时,会把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是通过增大 来加快蒸发。【答案】升华;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解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的温度,三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考点2. 凝华及放热【例题2】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该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冷水在极寒环境下不能蒸发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放热【答案】B【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更容易汽化为水蒸气,在短时间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故A错误;B.图中的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故B正确;C.泼水成冰”形成原理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雾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B。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1.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发生凝华现象的是( )A. 初春,冰雪消融 B. 盛夏,骄阳散雾 C. 深秋,铁网挂霜 D. 寒冬,冻衣变干2.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冰雪消融 B.雾绕山峦 C.霜满枝头 D.滴水成冰3.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①湖中的冰化成水②草叶上晶莹的露珠③树叶上的霜④落在地上的雪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 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5. 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露似真珠月似弓”中,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晴明风日雨干时”中,“雨干”是凝华现象6. (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7.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如图所示。冬季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A.露从今夜白——露的形成 B.岚雾今朝重——雾的形成C.何处得秋霜——霜的形成 D.坚冰正满池——冰的形成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C.“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放出热量9.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冰,丙是水蒸气;B.由甲到丙的过程是凝固,需要放热;C.由乙到甲的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D.人工降雨时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丙到乙过程相同二、填空题(每空5分,共20分)1.我国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图甲,山城重庆是世界六大“雾都”之一,大雾笼罩下的重庆如同仙境一般;如图乙,吉林雾凇也别具风韵,披银戴玉,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请你各列举一个与雾的形成、雾凇的形成原因相同的现象。雾: ;雾凇: 。2.寒冷的冬季,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冰直接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了。北方冬季的夜晚,卧室窗玻璃上经常出现“冰花”,“冰花”的形成是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三、综合能力题(共26分)1.(14分)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2.(12分)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白炽灯泡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钨制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C左右.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1)由于钨的 较高,所以用钨制作灯丝;(2)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 ;(3)白炽灯泡逐渐退出市场,是由于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知识解读易错警示示注意!典例精讲明确考向向方法总结思维进阶课节精练达标培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3.4 升华和凝华(原卷版) .doc 专题3.4 升华和凝华(解析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