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 坐井观天【课前解析】关注课题:“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教学时,也可联系另一成语“井底之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来理解。关注课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故事的发展按照青蛙和小鸟相遇之后的对话依次展开,条理清晰。关注插图:本文的插图中小鸟和青蛙分别居于井外世界和井内,也正是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才导致了二者的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关注生字:本课需要认识“沿、答”等九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哪”,可以在朗读和学习课文时通过词句来认识理解,还可以通过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来展开认读、理解。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八个。本课需要学习多音字“哪”,课文中出现两种读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朗读,发现规律:“哪”放在句末时读轻声。关注词语:“坐井观天、井沿、回答、口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将词语放进课文的语境中去理解会事半功倍,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目标】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重点)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重点)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难点)【课前准备】课件、板贴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沿、答、渴、喝”等6个字,理解词语“坐井观天、井沿”。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对话,明确两者争论的问题,初步理解文章寓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一位是青蛙(利用板贴出示青蛙图片),另一位朋友是小鸟(利用板贴出示小鸟图片)。小鸟在天上,而青蛙在地上,这两个动物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坐井观天)3.理解课题“坐井观天”。学生理解“观”字,知道“观”就是“看”的意思。教师明确:课题“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4.介绍寓言特点。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识字生字。(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情况,相机纠正错误字音。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②“小老师”领读。(2)巩固读音:去掉拼音之后你还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开火车读。(3)比较学习“渴”和“喝”。教师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组生字,运用你所积累的知识给这两个字组词。预设:口渴、干渴、喝水、喝汤。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干渴需要水,渴字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字口字旁。(4)识字游戏。三、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过渡:我们刚才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那么再读课文肯定会更流利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2)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1预设:本文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板书:青蛙 小鸟)问题2预设:青蛙和小鸟为了(天有多大)这一问题而争论,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板书:争论天有多大)2.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1)青蛙和小鸟分别来自哪里?现在又在哪里?预设:青蛙一直都在井里,而小鸟是从天上飞来的,现在落在了井沿上。①课件出示井的图片。②引导上台操作:谁能来把小鸟和青蛙贴到相应的位置?(2)理解“井沿”一词。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以及图片了解“井沿”的意思就是“井口的边缘部分”,“沿”就是“边”的意思。②联系生活思考: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沿”?预设:碗的边缘叫碗沿;河流的边缘叫河沿。(3)观察图画,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建议:一个站着,一个蹲着,手做圆圈状。3. 学生自由朗读第2-7自然段,感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要求:课文读正确,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用黑色直线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红色直线画出小鸟说的话。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找出三组对话,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四、研读对话,揭示寓意1.学习第一次对话,了解青蛙和小鸟生活的环境。(1)引读:青蛙先问了什么问题?小鸟是如何回答的?(2)师生对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哪”的三声。(3)引导学生思考,着重理解:“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说明了什么?预设①:“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了天很大很大,小鸟也飞不完。教师明确:“一百多里”大约相当于我们的操场200多圈,说明了天本身就很大。预设②:“口渴了”说明小鸟飞累了,也说明小鸟飞了很远,暗示天很大。(4)拓展想象:飞了一百多里,你觉得小鸟飞过了什么地方呢?小鸟飞过了 ,飞过了 ,飞过了 ,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用“小鸟可能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预设:飞过了高山、草原、大海、沙漠2.过渡: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次对话。五、巩固基础,规范书写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井、观、沿、答、渴、喝”,在书写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2.指导书写“沿”,提示要点。3.学生练写。4.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生词,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清楚了这篇故事主要描写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事。3.课后作业。(1)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三组对话。(2)积累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生字“话、际”,掌握多音字“哪”,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出故事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只落在井沿上的小鸟和坐在井里的青蛙在相遇之后发生了争论,谁还记得它们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吗?它们两个中间发生了几组对话呢?预设:“天有多大”这一问题。一共有三组对话。过渡: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从它们的对话中找找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2.学习第二次对话,明确各自的观点。(1)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提示学生“哪”在句尾读轻声,但感情强烈。(2)理解“大话”的意思。①教师明确:“大话”就是吹牛、夸张、不切实际的话。②分清“谎话”和“大话”。(3)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①教师讲解:“无边无际”就是没有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②想象拓展说话:还有什么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预设:大海、沙漠、田野......(4)圈画句子“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启发:其实青蛙是想说——(指名回答)“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这说明青蛙对小鸟的话表示怀疑,不相信。青蛙和小鸟因为天多大而发生争论。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观点?预设: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板书: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无边无际)(6)学生读一读,比较下面的句子。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第一句感情更强烈,更能表现出青蛙对小鸟的怀疑,突出了它的自以为是。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很大。第一句用了感叹的语气,更突出了天的大,表现了小鸟的见多识广。3.学习第三次对话,找出双方说法不一致的原因。(1)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想到自己一抬头就能看到天,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笑了,说:“ 。”(指名读)“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点拨:这句话对应了我们的课文题目“坐井观天”。(2)引读:小鸟也笑了,说:“ 。”(指名读)(3)小组探究: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也笑了?教师明确: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说明它很自大;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他是在诚心诚恳地提出建议。(4)启发思考:青蛙和小鸟到底谁弄错了?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寓意。预设:小鸟说得对,青蛙说得错。因为青蛙整天都在井里,看不到全部的天。(5)“纸筒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或者一个薄点本,卷成圆筒状,把天花板当成天,先不用卷筒看一下“天”,再将左眼闭上,将卷筒放到右眼上去看“天”,做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小结: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青蛙天天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就像我们卷起纸筒看天一样,所以它目光短浅、所见有限,它的观点是错误的。(板书:目光狭小)二、创编对话,揭示寓意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对话。(1)思考:同学们,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引导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此时的青蛙,你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是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了。)2.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学完本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井底的青蛙说些什么呢?小结: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这样才能见多识广,看得全面。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一样眼界狭窄,对万千世界认识不足,见识短浅又盲目自大。老师希望咱们每一位同学都要从小多学知识,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板书:看得全面)三、仔细观察,练习书写1.出示生字“话、际”,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2.指导书写“话”,提示书写要点。3.学生练写,老师相机指导。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1.结构梳理。2.课文小结。本文主要讲述了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的地方多,说天无边无际。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3.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4.课堂演练。5.课后作业。给家人讲讲《坐井观天》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想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坐井观天》作为一则寓言故事,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思维方法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掌握寓意。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在多轮朗读、识字认字的基础上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重质疑问难,设置阅读期待。在精读课文阶段,充分利用分角色朗读和重点句对比朗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创设了续编故事的环节,启发学生想象,充分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另外,低学段的学生也对课堂充满期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事实证明,在游戏环节学生更充分融入了课堂,走近了主人公的角色。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还教育学生懂得如何看待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认知世界,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