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张PPT)《江南春》教学阐释【教材解读】1.《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辽阔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与明媚繁丽,也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更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2.《江南春》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指向“环境保护”的主题。但保护环境绝不仅喊声口号,而是要通过对相关文章的品读,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发。3.《江南春》不仅承载着保护环境这一人文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要求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即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情分析】1.经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六步法是古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抓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2.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诵读中国优秀诗篇,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江南美景,背诵古诗。思维能力:能抓住诗中景物描写的词语,理解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的情感。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教学重点】恰当运用借助借助注释、边读边思 等,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天的独特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1.古诗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时代背景迁移,诗人融于诗中的情绪、情感其实还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古诗的学习应彰显朗读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2. 突破“烟雨”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意味。【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江南春》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江南春景的繁盛和多姿,应充分发掘诗词背后的涵义,赋予其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为此,我的教学方法如下: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课程设计】 本诗教学着眼于“千里”的层层递推,让学生通过诗中描绘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四百八十寺、烟雨,这些景物来感受想象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首先,从“绿映红”入手,初步感受“千里江南”的生机与繁盛,也通过杜牧的“红绿”诗的比对,初步了解杜牧的个性,为下文观点提炼做铺垫。其次,从“千里”与“十里”故事的讨论,来感受杜牧用笔的大气与开阔。最后,从诗句画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想象千里江南的美景,而形成自己的江南。(共15张PPT)江南春唐 杜牧日出江花红胜火草长莺飞二月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余光中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绿红据统计,在《樊川诗集》中收杜牧诗258首,使用色彩词近100次。其中,“红”“绿”加起来有72次。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春天,遂想起/江南/小杜的江南/那是——春天,遂想起/江南/小杜的江南/那是 的江南。明代有一位才子叫杨慎,对杜牧的这首诗十分不满,他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同学们,你赞同他的说法吗?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关于杜牧: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与李商隐一同称为“小李杜”。到了晚唐,诗坛一片颓唐,但是杜牧仍是“情致豪迈”,他关心时政,关心民生,关心天下。关于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距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约有三四百年。当时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非常宏丽,当时有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关于唐朝:唐朝前期,从唐太宗李世民起,在此期间出现“贞观之治”,而后的“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但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杜牧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皇帝在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唐王朝岌岌可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2.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制作一枚书签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江南春【教材分析】1.《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辽阔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与明媚繁丽,也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更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2.《江南春》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指向“环境保护”的主题。但保护环境绝不仅喊声口号,而是要通过对相关文章的品读,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发。3.《江南春》不仅承载着保护环境这一人文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要求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即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情分析】1.经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六步法是古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抓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2.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诵读中国优秀诗篇,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江南美景,背诵古诗。思维能力:能抓住诗中景物描写的词语,理解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的情感。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教学重点】恰当运用借助借助注释、边读边思等,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天的独特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1.古诗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时代背景迁移,诗人融于诗中的情绪、情感其实还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古诗的学习应彰显朗读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2. 突破“烟雨”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意味。【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江南春》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江南春景的繁盛和多姿,应充分发掘诗词背后的涵义,赋予其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为此,我的教学方法如下:创设情境,感知美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入情入境,朗诵为主【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积累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杜牧及古诗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1课时【前置性预习作业】1、整理有关江南春景的诗句。2、我把《江南春》读了( )遍。遇到的生字有( )个,在课文中圈出,想办法识记。3、查阅有关杜牧和《江南春》的资料并记录。【教学过程】一、重温诗文,描摹春的江南(一)学生回忆,诗人笔下春天的江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看题目,顾名思义,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的春天,回忆一下,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江南春天的诗句?我整理了你们的导学单,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几首(课件出示,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二)教师呈现,余光中《春天,遂想起》师:描写春天江南的诗,实在太多。据不完全统计,有记载的描写江南春色的古诗有近五百首,不仅如此,还有无数现代诗人对江南也是情有独钟(配乐):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师:你们猜余光中笔下的小杜是谁?生:杜牧。师:是啊,杜牧的《江南春》勾起了余光中的无限乡愁,那么今天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走进千里江南(一)反复诵读,初识江南师:看了同学们的导学单,大家都读了不下五遍,有的甚至十几遍,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请读得遍数最多的同学读(读得很流畅)。师:读正确了吗?生:正确。师:特别是这个“莺”和“映”两个后鼻音都读准了。来,一起读一读吧!生齐:莺,映。师:再推荐一位女生来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节奏。一女生读。师:果然,很有韵味,读出了江南女孩的温婉。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春天的江南,一同来诵读——(师读一三,生读二四)(二)《江南春》之初印象师:预习过,也朗读了,你在杜牧笔下见到了怎样的江南?生1:我觉得他写得非常优美。生2:我感受到的是春意盎然。师:诗中的哪些景物让你们有这些感受呢?大家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生:看到了黄莺在啼叫。师:改一下语序,是看到了在啼叫的黄莺,对吗?生:是的,莺啼是听到的。师:那黄莺啼叫的声音——生1:非常清脆;生2:非常嘹亮。师:一声声的莺啼传遍了整个江南,接下来看到的是“绿映红”。“绿映红”就是——生:绿树映衬着红花。师:仅仅是绿树吗?生1:还有青山。生2:还有绿色的稻田。生3:有绿色的草地。生4:其实就是放眼望去那山啊、树啊、田地啊,都是绿的。师:是啊,只有在春天的江南里,你才能看到那么大片的绿和各种红色的花。在这绿映红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到处青翠欲滴,桃红柳绿。师:知道吗,杜牧写诗,特别喜欢用这“绿”与“红”。(PPT呈现)据统计,在《樊川诗集》中收杜牧诗258首,使用色彩词近100次。其中,“红”“绿”加起来有72次。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1:我觉得杜牧喜欢用这么大红大绿的,说明他喜欢比较浓烈的色彩。师:是啊,那是视觉的冲击。生2:这可能跟他豪爽的性格也有关系吧。师:完全有可能。所以他的诗会特别大气。生3:红与绿的搭配,让我们感觉到春天特别有活力。师:是的,红与绿,大自然最亮丽的两种色彩,这一强烈的对比,丰富有活力,春天那万物复苏、繁盛绚烂的景色就映在了读者的心上。生:(齐读第一句)师:“千里”啊,要读出怎样的感觉?生:非常辽阔的感觉。师:那你们再试试。生1:(朗读)师:嗯,感受到辽阔了,谁继续?生2:(朗读)师:不错,大气豪迈。一齐读,感受一下辽阔、大气、豪迈!生:(齐读)师:继续看,在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水村”。师:水村就是?生:傍水的山村。师:还看到了?生:山郭。就是依山的村寨。师:还看见了?生:酒旗在迎风招展。师:是啊,你们看,像一个迅速移动的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到处是繁盛的景象,鸟鸣莺啼,绿树红花。再看,不远处那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还有那迎风招展的酒旗。看,你还看见了什么?生1:我好像看到村子里有很多小孩在嬉戏玩耍,小狗们在他们跟前摇着尾巴。(笑声)师:好有烟火气息的一个小村子。生2:我还看到村子旁边的那条小溪里,有几只小鸭子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师:哈哈,这是春溪水暖鸭先知吗?生3:我看到了很多人聚在一起饮酒。师:好不惬意。生4:我还看到村子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到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师:你们都是火眼金睛,看到了不远处村子里那一片美好繁荣的景象,看到了春天的江南那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春天,遂想起/江南/小杜的江南/那是——生1:万紫千红的江南。生2:生机勃勃的江南。生3:五彩缤纷的江南。师:是啊,江南,这样的繁盛与美丽。不觉中,天气竟变了,各位,再向远处望去,你们又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象?生:看到了四百八十寺,在烟雨中。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座吗?生:不是的,这是泛指,指有很多寺院。师:就和“千里”是一样的,是吗?三、品读“千里”,感受空间辽远(一)质疑“千里”师:说到“千里”,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明代有一位才子叫杨慎,对杜牧的这首诗十分不满,他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同学们,你赞同他的说法吗?生1:我觉得“千里”这两个字渲染了江南的辽阔,让我们感觉这个地方风景如画,跟后面的烟雨形成了对比。生2:我觉得用上“千里”,他可能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绿意,更显出春天江南的生机勃勃。师:(板书:生机)是啊,千里江南啊。生3:我觉得可以与下文中的“四百八十寺”作呼应,正是因为千里很辽阔,才会有下面写着的四百八十寺的多。师:厉害。好一个“千里”,让我们的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一起来读出这江南的辽阔与繁丽吧:生:(齐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师:好一个“千里”,让我们从眼前的春景,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千里江南吧——生:(齐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师:春天的江南是变化莫测的,时而色彩明丽,时而——生:朦朦胧胧。师:这边是艳阳高照,那边是——生:细雨绵绵。师:(板书:细雨绵绵)是啊,春天的江南,雨是最为常见的,你们看——(PPT播放雨中江南的美景)师:江南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看,到处都笼上了一层青烟,又像披上了一层轻纱。此刻的雨中,你最想去哪儿走一走?生1:我最想去西湖边走走。师:撑着一把油纸伞,你也成了西湖边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生2:我想去乌镇走走。师:为什么?生2:乌镇的一排排古老的房子,还有很多小船在河里,雨中肯定更美。师:我也特别想去看看那里的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师:诗情画意的江南,就这样在课堂里与我们相遇了,真好。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齐读《江南春》。师:(朗读)千里莺啼绿映红——生:(朗读)水村山郭酒旗风。师:(语速渐慢)南朝四百八十寺——生:(语速渐慢)多少楼台烟雨中。师:(语速更慢)南朝四百八十寺——生:(语速更慢)多少楼台烟雨中。师:(更小声更慢)南朝四百八十寺——生:(更小声更慢)多少楼台烟雨中。四、对比烟雨,提悟诗人深情(一)质疑:诗人情感师: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放眼望去,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庄严肃穆的寺院在雨雾中,变得朦胧了、模糊了。相比之下,在阳光照耀下,绿树掩映下,那些寺院不是更加壮观、更加美丽吗?生1:不,老师,我觉得还是雨中的寺院更加庄严,多了一份深沉的感觉。生2:我觉得雨中的寺庙看上去更加让人产生一种敬意。师:说得真好。烟雨迷蒙,那才是我们江南的魂啊。而敏锐的同学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生:不是的。师:是啊,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抒情)杜牧写这首诗的深意何在,咱们还得细细品出来。学了那么多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总爱把情寄托于山水间,寄情于烟雨中,来,让我们合作说一说:(PPT呈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生:(同桌讨论:这三首诗中的三处雨,分别在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体会。生:(同桌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师:一个“好”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杜甫喜欢下雨,很高兴。师:是的,那是一份喜悦之情。生:(同桌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生1:“寒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对朋友的那份不舍之情。师:谁对谁的不舍?生2:王昌龄对辛渐的不舍之情。师:好,继续汇报。生:(同桌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生1:我们在“细雨”中感受到的是向往田园生活、很悠闲的张志和。师:说得好。那么在这首《江南春》呢?“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又在诉说什么呢?想知道诗人真正的情感,一般你们是怎么做的?生1:查诗人的资料。生2:查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生3:还要查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更全面。师:是的,背景很重要,昨天大家在预习时,做的那份导学单我看了看,把大家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作了一些梳理——(二)整理学生资料,小组讨论师:大屏幕呈现(把学生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关于杜牧: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与李商隐一同称为“小李杜”。到了晚唐,诗坛一片颓唐,但是杜牧仍是“情致豪迈”,他关心时政,关心民生,关心天下。关于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距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约有三四百年。当时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非常宏丽,当时有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关于唐朝:唐朝前期,从唐太宗李世民起,在此期间出现“贞观之治”,而后的“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但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杜牧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皇帝在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唐王朝岌岌可危。师:同学们,看了以上三段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生1:我们组觉得他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在讽刺晚唐的君主,昏庸无道,还期待能靠兴建寺院来拯救。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便开始没落了,皇帝也无回天之力了,杜牧此刻的心情是——生:我们组认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很忧郁的,他看着国家在走向衰败,心里很焦急却也没办法。师:是啊,烟蒙蒙,雨蒙蒙,一声叹息,几许惆怅。一切尽在那——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师:国之将亡,王却执迷。杜牧当时多想告诉皇帝——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师:大家看,在烟雨中,杜甫的“好雨”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欢喜——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师:烟雨中,王昌龄的“寒雨”道不尽对朋友的恋恋不舍——生:(齐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烟雨中,张志和的“斜风细雨”写不完他的逍遥和自在——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而在烟雨中,杜牧却用他独特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时间的隧道,穿越了千年,听到了他在历史长河的感慨——生:(齐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师:不过,也有人说,就杜牧的性情而言,这首诗无非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如此而已。还有人说,杜牧无非是在感慨时光易逝,富贵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仅此而已。当然,更多的人说,杜牧是借古讽今,在为晚唐的衰败而叹息。同学们,现在不需要你们给出答案,我想以后你们还会有不同见解的。但无论怎样,想起春天,想起春天的江南,你一定会记得:日出江花红胜火——生:(齐背)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草长莺飞二月天——生:(齐背)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春风又绿江南岸——生:(齐背)明月何时照我还。师:你一定更会记得杜牧的这首《江南春》,这首跨越了空间的辽阔视野,跨越了时间的悠远深长,勾画出来的大气江南,烟雨江南——生:(齐背《江南春》)【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2.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制作一枚书签【课程资源】1.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https://mp.weixin./s/endL9A4rSgyLv0SHp4m83g2.语文大师https://mp.weixin./s/jCdCq_mJgwBuQiR6CBxKZA3.文章原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上江南春 教学设计.docx 昼夜 - 雨的印记 (钢琴版).mp3 江南春 教学阐述.pptx 江南春 课堂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