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 预防犯罪一、课标内容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二、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认同法治的情怀。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预防犯罪。健全人格:明辨是非,逐步提高自我控制、杜绝不良行为的能力。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做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的做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导入: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提请检察机关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三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河北省检察机关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当事人的行为让我们深思,不能违法犯罪。我们要了解违法犯罪,预防犯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二)新课探究探究一 了解罪与罚活动一:认识刑法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漫画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合作探究:(1)什么是“罪”?什么是“罚”?(2)哪部法律规定了“罪”与“罚”?学生回答: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教师总结:刑法的内容及作用。(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定罪、量刑)(2)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活动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合作探究:(1)根据行为一和行为二,填写表格。(2)你能通过对比得出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吗?教师总结: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活动三:刑法案例2023年1月11日,温某为发泄个人情绪,在广州市天河区故意驾车冲撞行人和道路设施,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2023年4月1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温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合作探究:温某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教师讲解:刑罚的含义及种类。(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种类:主刑和附加刑。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探究二 加强自我防范活动四:法律链接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至12周岁;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未成年人成长的“底线”。合作探究:为什么要下调刑事责任年龄?为什么要明确未成年人成长的“底线”?活动五:探究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竞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合作探究: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活动六:探究分享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正在读初中的雷某某因冒死连救7人,入选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进入高中后,觉得学习没什么意思,就经常跟着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吃喝玩乐,吃饭一次就消费了一万多。之后,他到处借钱却又无力偿还。为此,他通过撒谎、说大话、伪造公章等方式来诈骗他人钱财。2014年6月,雷某某主动向派出所投案。2015年9月,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判处雷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合作探究:雷某某是如何从头顶“光环”的抗震英雄变成一个信口雌黄的骗子的?教师讲解:青少年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的做法。(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合作探究: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归纳:(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2)社会:加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宣传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3)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4)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影响、教育未成年子女。(5)未成年人自身: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学以致用:学生回答:(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三)课堂总结本课时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四)板书设计刑法的内容及作用(五)当堂演练(B)1.被告人纪某(16周岁)入室盗窃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16000余元。法院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照刑法,判处被告人纪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以下是同学们对此案发表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A. 娜娜:纪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B. 陇陇: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C. 星星:盗窃他人财物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D.蓉蓉:纪某作为未成年人不需负刑事责任(A)2.2024年4月15日,广东河源梁某某涉嫌醉酒驾驶,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梁某某判处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①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④罚金是主刑中的一种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D)3.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有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的十二周岁至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说明A.只要违法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B.法律责任的承担会因人而异C.刑法是专门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 D.即使我们年龄小也要学法、守法、用法(D)4.(跨学科·语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两句名言警示我们A.有不良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B.一般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C.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D.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D)5.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新型毒品脱掉了“过时”伪装,披上电子烟、奶茶、跳跳糖、饼干等新外衣。不法分子在贩卖此类新型毒品时,往往宣称“安全无副作用”,引诱不明真相的年轻人落入陷阱。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A.加大对毒品的处罚力度,惩治犯罪 B.制定与“零食售卖”相关的法律法规C.满足好奇心,浅尝辄止,不可沉迷 D.提高辨别能力,远离不良诱惑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的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填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