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单元解读
一、单元课标解读
【2022年课标】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良好的社会秩序,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情感。
道德修养 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培养学生的文明有礼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健全人格 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自觉尊重他人。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不断完善自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结交损友,崇德向善,远离违法犯罪。
法治观念 体会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提升法治素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懂得每个人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树立平等意识。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能够判断刑法和犯罪,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认识犯罪的基
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培育自我保护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知道依法维权的方式;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自觉抵制;要敢于并善于斗争;明白善于斗争的原因。
责任意识 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敢于同违背规则,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作斗争。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勇于同破坏规则的行为作斗争。在社会生活中,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够依法维权,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单元教材分析
【大单元综述】
本册教材的语境是社会生活,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社会规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各种社会规范,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守时、诚信、遵守法律等。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这些不同的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学生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发展过程中,既能够明白社会规则对自我、他人的约束,同时,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也就是心目中的“我”与实际表现出来的“我”会存在差异。本单元立足上述情况设计了三课,分别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
【主要观点】
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体现一个人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
和谐,体现国家形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践行诚信,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单元架构】
三、重点归纳
重点 内容
1.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种类: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3)作用: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对社会)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民)
重点 内容
2.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 (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3.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重点 内容
4.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遵守规则就要失去自由吗)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重点 内容
5.怎样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我们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
(2)平等对待他人。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不能以家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
重点 内容
6.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重点 内容
7.诚信有什么重要作用 (1)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具体角度:①有利于赢得他人的信任,更好地立身处世。(个人)②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带来持久的效益。(企业)③有利于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
8.如何践行诚信 (1)个人角度:①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②运用诚信智慧。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2)社会和国家角度: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利用媒体对不诚信现象进行曝光,树立诚信榜样,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社会)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不讲诚信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国家)
重点 内容
9.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分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相同点:三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到法律的处罚
(2)不同点:社会危害性方面,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较轻,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触犯的法律方面,民事违法行为触犯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行政违法行为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刑事违法行为触犯刑法。处罚方式方面,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刑罚)
重点 内容
10.民事责任和行政制裁有哪些 (1)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接受的处罚称为民事处罚,要承担的责任称为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规定赔偿
(2)行政制裁(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等):行政违法行为接受的处罚称为行政处分(对象多为国家公职人员)或行政处罚,要承担的责任称为行政责任。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重点 内容
1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1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重点 内容
13.刑罚的分类 (1)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2)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3)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14.法律服务机构有哪些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15.国家法律救济机关有哪些 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重点 内容
16.诉讼的含义、 种类、地位 (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种类: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3)地位: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秩序与规则的相关概念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他们看待事物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本课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现在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他们在进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各种规则。如何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
关于尊重、文明有礼和诚信主题,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对尊重、文明有礼和诚信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尊重他人,面对复杂的情境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文明有礼的意义和价值,诚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明进步的作用,如何在诚信两难中遵循诚信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等,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持消极态度,甚至通过违反道德规范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加强引导,从尊重道德规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价值角度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不断克服和解决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
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学生存在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生在对依法维权的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待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学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由导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组成。第三课设两框,第四课、第五课各设三框。结合教学实际,本单元共安排八课时,每框一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