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 《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说课稿-2023-2024学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第三节 《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说课稿-2023-2024学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
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实验器材、实验创新要点、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等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充分了解教材与学生特点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前,我将谈谈我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认识区域”中“认识中国”的部分,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该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其中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来探究水土流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创造了机会。但在“水土保持”标题下,只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其案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为增强学生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理解,将培养地理实践力贯彻到底,需要教师设计和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探究,理解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的水土保持作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水土流失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学习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已具备与水土流失相关的的地理知识体系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学习特点
八年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倾向于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交流展示、野外调查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或实验探究理解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抽象知识,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潜在困难
学生虽具备了水土流失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遗忘速度较快,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观察较少,难以理解修建梯田和打坝淤地的水土保持作用,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实验器材
针对本次实验探究的内容,我将选择、使用以下实验器材:1
超轻粘土:模拟黄土高原、梯田、淤地坝(白色模拟黄土高原,蓝色模拟梯田和淤地坝)。喷水壶:模拟降水。泥土:模拟黄土高原地表土。收纳箱:收集泥水。
三、实验创新要点
我选择该内容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学生在生活中难以关注和理解的抽象知识,还由于本次实验有以下改进和值得推广的地方:
1.所需材料简单,获得性低,推广性强。
2.设置单一变量,进行对照实验,抽象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3.实验角度较为新颖,避开了“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这一选择率较高的内容。
4.实验中采用收纳箱集水,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实验过程的干净整洁。
四、实验原理
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中,人们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一步步探索出了最为有效的治理措施。
1.在陡坡植树种草可适当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但陡坡山势陡峭,土层薄弱,不适宜植物生长。为解决这一难题,黄土高原的人们发现,梯田可以改变地表的坡度,减缓水流速度,这样简单的设计让水和土都能留在原地,也让当地的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
2.在黄土高原的深谷沟壑中,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土石建筑成高大的淤地坝。当降水来临时,水土在沟内淤积,随着时间的流逝,水土逐渐将沟壑填平,形成较为平缓且土层深厚的土地。
五、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相关实验器材,制作黄土高原的简易模型。
2.能够借助模型和相关器材,按要求进行实验演示、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并能对实验原理进行迁移运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1.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实验探究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
实验一:无淤地坝、梯田的水土流失情况 实验二:有淤地坝、梯田的水土流失情况2
3.根据实验简要说明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感受人类的智慧。
七、实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将从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展开:
(一)课前自学
为顺利开展本次实验探究,学生将在课前复习巩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重点问题(见下图)。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遗忘速度快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
我将跨学科采用民谣进行导入。展示黄土高原民谣“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并提出问题“听完这首民谣,你能联想到哪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从简单易懂的民谣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引出本次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验教学
1.实验感知
首先,学生将结合实验报告单认识本次实验使用的器材及其作用。其次,学生将观察教师演示部分实验,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要求,以顺利完成本次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熟悉实验内容及要求,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探究。
2.实验操作3
熟悉实验目的和步骤后,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验报告单(见表1)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
表1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梯田、淤地坝的水土保持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修建梯田、打坝淤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实验器材 超轻粘土(白色、蓝色)若干、喷水壶一个、泥土若干、底板一块、收纳箱一个
实验步骤 1.用白色超轻粘土制作简单的黄土高原模型,并将其放置在底板上。2.将收纳箱放置在模型下方,方便后续实验过程中收集泥水。3.将适量泥土放置在模型顶部,利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观察水土流失情况。 4.用蓝色超轻粘土制作梯田及淤地坝,将其分别放置在山坡、沟谷地带。 5.再次将适量泥土放置在模型顶部,利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观察水土流失情况。
实验结果 1.在无梯田、淤地坝时,我观察到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水土
2.在有梯田、淤地坝后,我观察到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水土
实验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观察能力,将课堂重难点知识交由学生解决。
3.交流展示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后,学生代表将上台结合实验器材和实验报告单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进行质疑或补充。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习热情。
(四)总结评价4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请结合试验,从作用、所在地等说说梯田、淤地坝的异同。”“你能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次实验的看法吗?”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结。并结合评价表(见表2),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说明打分依据。
表2 学生评价表
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具体评价表
序号 项目 分值 得分 备注
一 活动态度 0~20 积极参与,遵守纪律,与同学积极配合
二 活动能力 能根据教师要求完成实验内容 0~20 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要求,按步骤完成实验,并达到要求
能组织或协调同学共同完成 0-20 具有协作精神,组织才能。与同学联系密切
有实验成果 0~20 成果包括实物模型、文字记录、口头完整表述等
能充分想象,有独到见解 0~20 实验成果显著,受到他人的赞美的承认
小计 前5项分数之和
三 评 价 等 级 优秀 85以上
良好 70~84
及格 60~69
不及格 60以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并从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根据对方的表现进行互相评价,诊断学生对本次实验探究的掌握情况。
(五)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问题“你的身边有与修建梯田、打坝淤地或挡土坝等相类似的工程措施吗?如果有,请说说其所分布的地区及主要作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将教材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习惯。
八、实验效果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经历了制作模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环节。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动手能力强,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本次实验探究主题的应用广泛,可应用到西南山区、长江上游等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