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一、填空。1.(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是 , 围绕 转,超过40亿岁。【答案】行星;太阳【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围绕太阳转动, 其年龄超过40亿岁。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位于地球轨道上的其他行星包括水星、 金星、 火星等。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 这是地球公转的基本周期, 也被称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其轨道平面倾斜, 这种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2023六上·静宁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 会慢慢发生变化。【答案】方向;长短【知识点】影子;日影与方向【解析】【分析】在太阳下,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2023六上·静宁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答案】光照【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地球上的光热资源主要来自于太阳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活动与太阳光关系密切。因此判断,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4.(2023六上·静宁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 。【答案】凸度;小【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没有关系,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5.(2023六上·静宁期中) 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答案】闪电【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是闪电, 这是因为闪电是大气中雷电活动的直接表现, 而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闪电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的火花放电现象, 当雷云接近大地时, 会产生云和云之间以及云和大地之间的放电, 迸发出光和声的现象。 6.(2023六上·静宁期中)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 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答案】傅科;自转【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这个实验源于傅科发现的安装在可旋转圆底盘上的摆,在摆动后匀速缓缓转动底盘,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7.(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不停 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答案】自转【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8.(2023六上·静宁期中)空气 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期。【答案】潮湿【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1)温暖、潮湿(或潮湿、高温);(2)没有光的环境里。9.(2023六上·静宁期中)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 中间较 、边缘较 ,它能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答案】厚;薄;凸度【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镋: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增加与放大镜的镜面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二、判断题(对的打“ ”, 错的打“×”)。10.(2023六上·静宁期中)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11.(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 下南、左东、右西。 ( )【答案】错误【知识点】描述方位【解析】【分析】物体所在的方向一般分为东南西北,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确定物体的方向,进而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12.(2023六上·静宁期中)蝴蝶和天牛的触角形状是不同的。 ( )【答案】正确【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蝴蝶的触角是棒形,末端总是豆点状的,触角有非常发达的嗅觉,天牛的触角是鞭状。故题干说法正确。13.(2023六上·静宁期中)有些动物进行冬眠体现了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 )【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 冬眠是一种生理现象, 许多动物通过冬眠来适应四季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例如, 乌龟在冬季会选择浅水冬眠, 这是一种经济实惠且适合新手的冬眠方案。 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尤其是冬季的寒冷和食物短缺迫使一些动物选择冬眠来保存能量和等待更有利的生存条件。 冬眠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 也是动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4.(2023六上·静宁期中)当我国处于冬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夏季。 (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相反,当我国处于冬季时,澳大利亚处于夏季。15.(2023六上·静宁期中)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它喜欢在夜间出来捕食。【答案】正确【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动物的行为【解析】【分析】夜间动物是晚上出来活动,在白隐居起来睡觉,如猫头鹰、刺猬、蝙、娥,白天出来活动的动物有狗、蝴蝶、公鸡、密蜂等。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它喜欢在夜间出来捕食。16.(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答案】正确【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解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4.地球自转【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那一半,形成白昼,而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形成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17.(2023六上·静宁期中)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错误的。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分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18.(2023六上·静宁期中)制作玻片标本时,盖玻片内有大的气泡也没有关系 。 ( )【答案】错误【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19.(2023六上·静宁期中)人们制作腐乳时没有用到微生物的帮助。 ( )【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制作豆腐乳、酸奶的过程中,微生物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23六上·静宁期中)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 )【答案】错误【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是不同的。21.(2023六上·静宁期中)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具有周期性变化,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的时间是一年。( )【答案】正确【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引起影子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大,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从夏至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从冬至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短。一年四季正午的太阳影子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题目说法正确。22.(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均匀分布的,像一个石球。 (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 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所以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用一个鸡蛋来表示,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故题干说法错误。23.(2023六上·静宁期中)使面包发霉的霉菌不是微生物。【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解答】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一种微生物。【分析】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我们可以用冷冻或冷藏、晒干或风干、烘干、腌制、密封包装、真空包装、高温消毒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24.(2023六上·静宁期中)《天体运行论》是伽利略的作品。( )【答案】错误【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地球自转,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三、选择题。(30分25.(2023六上·静宁期中)关于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球体B.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C.地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地球是正圆形的,最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29%;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地球表面陆地少,海洋多。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自西向东未围绕太阳转动,A说法正确,BC说法错误。故选A。26.(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光学显微镜 B.手持简易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成的,可以把物体图象放得更大。根据对显微镜的认知,简易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故C符合题意。27.(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城市中, 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 )。A.浙江杭州 B.四川成都 C.西藏拉萨【答案】A【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星西边晚,最星迎来黎明的地方位置越靠东,浙江杭州在东边,最先迎来黎明。28.(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用 ( )的方法, 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A.眼睛看 B.显微镜观察 C.手摸【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物体,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微生物。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29.(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30.(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面动物不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 )。A.猫头鹰 B.蝙蝠 C.蜜蜂【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动物的行为【解析】【分析】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些动物喜夜间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壁虎,蝠,猫头鹰等。公鸡属于昼行性动物。31.(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可以用手电筒当 ( )。A.月球 B.太阳 C.地球【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地球是一颗行星,不会发光。昼夜交替现象与月球无关。故B正确。32.(2023六上·静宁期中)在观察微小世界时,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在观察微小世界时,放大倍数越大,它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越小。33.(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著作阐述了“日心说”理论的是( )。A.《万有引力》 B.《物种起源》 C.《天体运行论》【答案】C【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地球自转,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创立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它处于宇宙的中心。34.(2023六上·静宁期中)显微镜上靠近载物台的镜头叫( )。A.反光镜 B.物镜 C.目镜【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A反光镜在镜座上面,不符合题意。B物镜靠近载物台,符合题意。C目镜靠近眼睛观察的地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掌握显微镜的结构特征。35.(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家乡,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 )。A.立夏 B.夏至 C.冬至【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 在我国,夏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的家乡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南回归线,白天最短。36.(2023六上·静宁期中)( )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是由它组成的。A.细胞 B.器官 C.组织【答案】A【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即使病毒也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7.(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食物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微生物参与的是( )。A.酸奶 B.米饭 C.面包【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 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酿酒、制作酸奶、面包、酱油、腐乳、醋等。米饭不是在微生物帮助下生产的。38.(2023六上·静宁期中)莱昂.傅科观察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会发生( )现象。A.速度加快 B.摆幅增大 C.方向偏转【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1851年,傅科进行了著名的傅科摆实验,他根据地球自转的理论,提出除地球赤道以外的其他地方,单摆的振动面会发生旋转的现象,并付诸实验,傅科观察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会发生方向偏转现象。著名的傅科摆实验,它是地球自转的最好证明。39.(2023六上·静宁期中)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仪,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 )。A.白天 B.黑夜 C.都有可能【答案】A【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解答】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光照。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四、连一连40.(2023六上·静宁期中)将下列事迹与对应的科学家连线。【答案】【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简·施旺麦丹是荷兰生物学家,他发现血液红细胞;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首次发现显微镋下的微生物是列文虎克: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提出地心说的是托勒密,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五、实验探究题。41.(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表记录的是一年四季中,正午竿影(同一根竿)长度的变化,请你回答相关问题。(8分 )季节 时间 竿影长度春季 3 月 5 日 0.3米夏季 6 月 5 日 0.1米秋季 9 月7日 0.3米冬季 12 月 6日 0.5米(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知道的信息是一年四季中,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夏季最 ,冬季最 ,春季和秋季适中。(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地球围绕 公转 ,而且地轴是倾斜的,使得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的 不同,也就使得影子长短发生变化。【答案】(1)短;长(2)太阳;高度【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1)一年四季中, 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具体表现为夏季影子最短, 冬季影子最长, 春秋两季影子适中。 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特别是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 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进而影响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 地轴是倾斜的, 并且这个倾斜保持不变。 这一特性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所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完全不同, 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具体来说, 地球公转时, 地轴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导致北半球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 42.(2023六上·静宁期中)综合应用题。蒸馒头时,为了使馒头松软,通常会在和面时往里面加入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并排出二氧化碳,使馒头内部疏松多孔。(1)这种微生物是: 。(2)人们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知道了可以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吃的食品中,有许多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如: 、 、 等。【答案】(1)酵母菌(2)抗生素;酱油;啤酒【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蒸馒头、做酒都利用了酵母菌。酸奶、腐乳、醋等也是利用微生物制成的。(1)蒸馒头时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2)生活中离不开微生物,酱油,味精,啤酒,醋等等都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药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食品中的好多添加剂,也都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只是充当分解者的角色,他还是生产者(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等),可见,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少微生物。1 / 1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一、填空。1.(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是 , 围绕 转,超过40亿岁。2.(2023六上·静宁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 会慢慢发生变化。3.(2023六上·静宁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4.(2023六上·静宁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 。5.(2023六上·静宁期中) 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6.(2023六上·静宁期中)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 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7.(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不停 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8.(2023六上·静宁期中)空气 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期。9.(2023六上·静宁期中)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 中间较 、边缘较 ,它能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 有关。二、判断题(对的打“ ”, 错的打“×”)。10.(2023六上·静宁期中)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 )11.(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 下南、左东、右西。 ( )12.(2023六上·静宁期中)蝴蝶和天牛的触角形状是不同的。 ( )13.(2023六上·静宁期中)有些动物进行冬眠体现了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 )14.(2023六上·静宁期中)当我国处于冬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夏季。 ( )15.(2023六上·静宁期中)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它喜欢在夜间出来捕食。16.(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17.(2023六上·静宁期中)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18.(2023六上·静宁期中)制作玻片标本时,盖玻片内有大的气泡也没有关系 。 ( )19.(2023六上·静宁期中)人们制作腐乳时没有用到微生物的帮助。 ( )20.(2023六上·静宁期中)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 )21.(2023六上·静宁期中)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具有周期性变化,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的时间是一年。( )22.(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均匀分布的,像一个石球。 ( )23.(2023六上·静宁期中)使面包发霉的霉菌不是微生物。24.(2023六上·静宁期中)《天体运行论》是伽利略的作品。( )三、选择题。(30分25.(2023六上·静宁期中)关于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球体B.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C.地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26.(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光学显微镜 B.手持简易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27.(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城市中, 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 )。A.浙江杭州 B.四川成都 C.西藏拉萨28.(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用 ( )的方法, 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A.眼睛看 B.显微镜观察 C.手摸29.(2023六上·静宁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30.(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面动物不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 )。A.猫头鹰 B.蝙蝠 C.蜜蜂31.(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可以用手电筒当 ( )。A.月球 B.太阳 C.地球32.(2023六上·静宁期中)在观察微小世界时,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33.(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著作阐述了“日心说”理论的是( )。A.《万有引力》 B.《物种起源》 C.《天体运行论》34.(2023六上·静宁期中)显微镜上靠近载物台的镜头叫( )。A.反光镜 B.物镜 C.目镜35.(2023六上·静宁期中)我们家乡,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 )。A.立夏 B.夏至 C.冬至36.(2023六上·静宁期中)( )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是由它组成的。A.细胞 B.器官 C.组织37.(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列食物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微生物参与的是( )。A.酸奶 B.米饭 C.面包38.(2023六上·静宁期中)莱昂.傅科观察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会发生( )现象。A.速度加快 B.摆幅增大 C.方向偏转39.(2023六上·静宁期中)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仪,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 )。A.白天 B.黑夜 C.都有可能四、连一连40.(2023六上·静宁期中)将下列事迹与对应的科学家连线。五、实验探究题。41.(2023六上·静宁期中)下表记录的是一年四季中,正午竿影(同一根竿)长度的变化,请你回答相关问题。(8分 )季节 时间 竿影长度春季 3 月 5 日 0.3米夏季 6 月 5 日 0.1米秋季 9 月7日 0.3米冬季 12 月 6日 0.5米(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知道的信息是一年四季中,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夏季最 ,冬季最 ,春季和秋季适中。(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地球围绕 公转 ,而且地轴是倾斜的,使得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的 不同,也就使得影子长短发生变化。42.(2023六上·静宁期中)综合应用题。蒸馒头时,为了使馒头松软,通常会在和面时往里面加入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并排出二氧化碳,使馒头内部疏松多孔。(1)这种微生物是: 。(2)人们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知道了可以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吃的食品中,有许多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如: 、 、 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行星;太阳【知识点】太阳系【解析】【分析】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围绕太阳转动, 其年龄超过40亿岁。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位于地球轨道上的其他行星包括水星、 金星、 火星等。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 这是地球公转的基本周期, 也被称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其轨道平面倾斜, 这种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答案】方向;长短【知识点】影子;日影与方向【解析】【分析】在太阳下,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答案】光照【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地球上的光热资源主要来自于太阳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活动与太阳光关系密切。因此判断,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4.【答案】凸度;小【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没有关系,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5.【答案】闪电【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是闪电, 这是因为闪电是大气中雷电活动的直接表现, 而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闪电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的火花放电现象, 当雷云接近大地时, 会产生云和云之间以及云和大地之间的放电, 迸发出光和声的现象。 6.【答案】傅科;自转【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这个实验源于傅科发现的安装在可旋转圆底盘上的摆,在摆动后匀速缓缓转动底盘,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7.【答案】自转【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8.【答案】潮湿【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1)温暖、潮湿(或潮湿、高温);(2)没有光的环境里。9.【答案】厚;薄;凸度【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镋: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增加与放大镜的镜面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10.【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11.【答案】错误【知识点】描述方位【解析】【分析】物体所在的方向一般分为东南西北,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确定物体的方向,进而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12.【答案】正确【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蝴蝶的触角是棒形,末端总是豆点状的,触角有非常发达的嗅觉,天牛的触角是鞭状。故题干说法正确。13.【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 冬眠是一种生理现象, 许多动物通过冬眠来适应四季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例如, 乌龟在冬季会选择浅水冬眠, 这是一种经济实惠且适合新手的冬眠方案。 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尤其是冬季的寒冷和食物短缺迫使一些动物选择冬眠来保存能量和等待更有利的生存条件。 冬眠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 也是动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4.【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解析】【分析】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相反,当我国处于冬季时,澳大利亚处于夏季。15.【答案】正确【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动物的行为【解析】【分析】夜间动物是晚上出来活动,在白隐居起来睡觉,如猫头鹰、刺猬、蝙、娥,白天出来活动的动物有狗、蝴蝶、公鸡、密蜂等。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它喜欢在夜间出来捕食。16.【答案】正确【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解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4.地球自转【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那一半,形成白昼,而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形成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17.【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错误的。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分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18.【答案】错误【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19.【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制作豆腐乳、酸奶的过程中,微生物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答案】错误【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是不同的。21.【答案】正确【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引起影子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大,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从夏至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从冬至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短。一年四季正午的太阳影子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题目说法正确。22.【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 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所以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用一个鸡蛋来表示,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故题干说法错误。23.【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解答】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一种微生物。【分析】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我们可以用冷冻或冷藏、晒干或风干、烘干、腌制、密封包装、真空包装、高温消毒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24.【答案】错误【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地球自转,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25.【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地球是正圆形的,最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29%;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地球表面陆地少,海洋多。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自西向东未围绕太阳转动,A说法正确,BC说法错误。故选A。26.【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成的,可以把物体图象放得更大。根据对显微镜的认知,简易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故C符合题意。27.【答案】A【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星西边晚,最星迎来黎明的地方位置越靠东,浙江杭州在东边,最先迎来黎明。28.【答案】B【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解析】【分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物体,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微生物。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29.【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30.【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动物的行为【解析】【分析】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些动物喜夜间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壁虎,蝠,猫头鹰等。公鸡属于昼行性动物。31.【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地球是一颗行星,不会发光。昼夜交替现象与月球无关。故B正确。32.【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在观察微小世界时,放大倍数越大,它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越小。33.【答案】C【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地球自转,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创立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它处于宇宙的中心。34.【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A反光镜在镜座上面,不符合题意。B物镜靠近载物台,符合题意。C目镜靠近眼睛观察的地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掌握显微镜的结构特征。35.【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 在我国,夏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的家乡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南回归线,白天最短。36.【答案】A【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即使病毒也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7.【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 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酿酒、制作酸奶、面包、酱油、腐乳、醋等。米饭不是在微生物帮助下生产的。38.【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1851年,傅科进行了著名的傅科摆实验,他根据地球自转的理论,提出除地球赤道以外的其他地方,单摆的振动面会发生旋转的现象,并付诸实验,傅科观察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会发生方向偏转现象。著名的傅科摆实验,它是地球自转的最好证明。39.【答案】A【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解答】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光照。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40.【答案】【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简·施旺麦丹是荷兰生物学家,他发现血液红细胞;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首次发现显微镋下的微生物是列文虎克: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提出地心说的是托勒密,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41.【答案】(1)短;长(2)太阳;高度【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1)一年四季中, 正午时分物体影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具体表现为夏季影子最短, 冬季影子最长, 春秋两季影子适中。 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特别是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 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进而影响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 地轴是倾斜的, 并且这个倾斜保持不变。 这一特性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所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完全不同, 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具体来说, 地球公转时, 地轴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导致北半球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 42.【答案】(1)酵母菌(2)抗生素;酱油;啤酒【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蒸馒头、做酒都利用了酵母菌。酸奶、腐乳、醋等也是利用微生物制成的。(1)蒸馒头时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2)生活中离不开微生物,酱油,味精,啤酒,醋等等都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药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食品中的好多添加剂,也都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只是充当分解者的角色,他还是生产者(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等),可见,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少微生物。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