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市) 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2.(2024·牡丹江) 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3.(2024·吉林)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4.(2024·乐山)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5.(2024·包头) 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6.(2024·长春) 下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龙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7.(2024·广东)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峡遗址
良渚遗址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8.(2024·赤峰)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9.(2024·苏州) 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文献典籍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现 D.影视资料
11.(2024·黑龙江)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12.(2024·齐齐哈尔)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13.(2024·湖南)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人面鱼纹彩陶盆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14.(2024·烟台) 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5.(2024·连云)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16.(2023·河南)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17.(2023·宜宾)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18.(2022·广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19.(2022·常德)《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20.(2023·广州)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综合题
21.(2020·重庆)观察下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三、实践探究题
22.(2023·贵阳)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 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与题干“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不符,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掌握制瓷技术,由陶器制作到瓷器制作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题干中也未涉及瓷器,排除C项;
大禹治水距今3000多年,与题干中“距今约510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可得出,考古学者发掘元谋人和北京人的化石,是用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如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元谋人与北京人的化石,作为“特殊文字”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起源,而无法研究你敢说、部落联盟、国家的产生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化石”“元谋人”“北京人”等,然后从人类起源的角度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这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A项正确;
材料与农耕生活的产生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王朝更迭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可知,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华夏认同,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革故鼎新,排除B;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C;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神话传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华夏族形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栗,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
A项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理解错误,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半坡先民用火情况,不符合题意;
B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理解错误,打制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但不能作为定居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理解错误,材料主旨反映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粟的遗存并不能推导出半坡先民依靠食物采集为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红山文化遗址”“玉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符合题意;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
我国封建国家形成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C;
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石峡遗址的玉器图片和良渚遗址的玉器图片”可看出,有相似的风格因素,反映了两个区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响。
A项“玉钺”“玉琮”“龙首玉环”不属于青铜器,无法得出青铜冶炼技术成熟,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图片可知,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不出南北经济差异明显,不符合题意;
C项良渚玉琮是良渚人拜神的器物,玉钺则是军事权利的象征,“玉钺”“玉琮”“龙首玉环”不是农业生产工具,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先进,不符合题意;
D项两地存在文化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石器时代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8.【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栈培的粟”,可知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意思是人类聚居和劳动的场所,以农耕畜牧为基础的定居聚落的出现,是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共同的起点。因此材料反映兴隆洼时期原始聚落发展,C项正确;
原始农业发展,与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不符,排除A项;
家畜饲养是指以饲养家畜为主来达到某种目的,远古时期人们饲养家畜为的是解决温饱问题,与题干信息“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栈培的粟”,没有联系,排除B项;
粮食剩余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聚落的认识。
9.【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可知,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A符合题意;
题干中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说明有了贫富差距,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说法错误,排除B;
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说法错误,良渚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期,排除C;
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夏朝,时空观念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如发现的陶器残片、化石、遗迹等属于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是研究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最主要最可靠依据。
A项文献典籍理解错误,距今一万年前并没有留下可考的历史文献典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且后人所写的文献典籍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也带有夸大或迷信成分,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考古发现是得出题干结论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影视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加入了虚构成分和主观色彩,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学主要依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常识。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属于直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A项打制石器在遗址中可以看到,符合题意;
B项使用磨制石器的是新石器时代,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不符合题意;
C项青铜器最早是夏朝的礼器,不符合题意;
D项铁器制作的农具是春秋后期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项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知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1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彩陶盆”可知,该文物说明当时的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B符合题意;
种植技术是农业方面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半坡人掌握彩陶制作技术,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制陶技术不是凿井技术,排除C;
纺织技术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了半坡人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居民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他们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C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征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联系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B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排除A项;
商朝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项;
牛耕技术开始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良渚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项正确;
依据题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时间。排除A项;
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排除C项;
体系最为完善,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1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可知,描述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遗址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炎黄部落的信息,排除C项;
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可知,这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
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由此可说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反映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意义,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信息,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创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传说与考古学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下框:河姆渡遗址。
(2)左框:半坡遗址。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图中的下部的方框内;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位于图中的左边的方框内;
故答案为:(1) 下框:河姆渡遗址。
(2) 左框:半坡遗址。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这些遗址,之后依据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来回答,注意还要掌握地理位置,看懂地图。
22.【答案】(1)A;B
(2)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故A处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故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的粟和黍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根据材料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市) 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与题干“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不符,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掌握制瓷技术,由陶器制作到瓷器制作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题干中也未涉及瓷器,排除C项;
大禹治水距今3000多年,与题干中“距今约510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2024·牡丹江) 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可得出,考古学者发掘元谋人和北京人的化石,是用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如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元谋人与北京人的化石,作为“特殊文字”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起源,而无法研究你敢说、部落联盟、国家的产生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化石”“元谋人”“北京人”等,然后从人类起源的角度分析。
3.(2024·吉林)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这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A项正确;
材料与农耕生活的产生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王朝更迭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乐山)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可知,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华夏认同,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革故鼎新,排除B;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C;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神话传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华夏族形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包头) 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栗,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
A项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理解错误,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半坡先民用火情况,不符合题意;
B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理解错误,打制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但不能作为定居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理解错误,材料主旨反映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粟的遗存并不能推导出半坡先民依靠食物采集为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2024·长春) 下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龙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红山文化遗址”“玉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符合题意;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
我国封建国家形成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C;
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广东)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峡遗址
良渚遗址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石峡遗址的玉器图片和良渚遗址的玉器图片”可看出,有相似的风格因素,反映了两个区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响。
A项“玉钺”“玉琮”“龙首玉环”不属于青铜器,无法得出青铜冶炼技术成熟,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图片可知,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不出南北经济差异明显,不符合题意;
C项良渚玉琮是良渚人拜神的器物,玉钺则是军事权利的象征,“玉钺”“玉琮”“龙首玉环”不是农业生产工具,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先进,不符合题意;
D项两地存在文化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石器时代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8.(2024·赤峰)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栈培的粟”,可知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意思是人类聚居和劳动的场所,以农耕畜牧为基础的定居聚落的出现,是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共同的起点。因此材料反映兴隆洼时期原始聚落发展,C项正确;
原始农业发展,与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不符,排除A项;
家畜饲养是指以饲养家畜为主来达到某种目的,远古时期人们饲养家畜为的是解决温饱问题,与题干信息“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栈培的粟”,没有联系,排除B项;
粮食剩余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聚落的认识。
9.(2024·苏州) 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可知,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A符合题意;
题干中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说明有了贫富差距,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说法错误,排除B;
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说法错误,良渚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期,排除C;
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夏朝,时空观念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知识,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文献典籍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现 D.影视资料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如发现的陶器残片、化石、遗迹等属于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是研究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最主要最可靠依据。
A项文献典籍理解错误,距今一万年前并没有留下可考的历史文献典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且后人所写的文献典籍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也带有夸大或迷信成分,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考古发现是得出题干结论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影视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加入了虚构成分和主观色彩,不是最主要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考古学主要依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常识。
11.(2024·黑龙江)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属于直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A项打制石器在遗址中可以看到,符合题意;
B项使用磨制石器的是新石器时代,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不符合题意;
C项青铜器最早是夏朝的礼器,不符合题意;
D项铁器制作的农具是春秋后期出现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2.(2024·齐齐哈尔)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项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知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13.(2024·湖南)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人面鱼纹彩陶盆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彩陶盆”可知,该文物说明当时的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B符合题意;
种植技术是农业方面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半坡人掌握彩陶制作技术,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制陶技术不是凿井技术,排除C;
纺织技术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了半坡人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居民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烟台) 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他们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C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征即可作答。
15.(2024·连云)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联系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B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排除A项;
商朝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项;
牛耕技术开始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良渚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河南)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项正确;
依据题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时间。排除A项;
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排除C项;
体系最为完善,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17.(2023·宜宾)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可知,描述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遗址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炎黄部落的信息,排除C项;
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2·广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可知,这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2022·常德)《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
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20.(2023·广州)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由此可说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反映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意义,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信息,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创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传说与考古学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二、综合题
21.(2020·重庆)观察下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答案】(1)下框:河姆渡遗址。
(2)左框:半坡遗址。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图中的下部的方框内;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位于图中的左边的方框内;
故答案为:(1) 下框:河姆渡遗址。
(2) 左框:半坡遗址。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这些遗址,之后依据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来回答,注意还要掌握地理位置,看懂地图。
三、实践探究题
22.(2023·贵阳)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 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1)A;B
(2)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故A处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故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的粟和黍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根据材料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