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关于概念(第四课)关于判断(第五课)关于推理(第六课)含义含义和基本特征语言表达方式推理内涵与外延方法:定义、划分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第二单元 单元结构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目录课标要求 目标达成01议学结合 培养素养02探究启迪 知识生成03归纳总结 构建体系04实践演练 能力提升05目标达成1.明确概念的含义;2.理解概念的特征。必备知识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公共参与:遵循规则,正确进行下定义、进行划分。核心素养总议题:如何准确把握概念?1议学环节一:从“方便”二字多重意思中理解概念的含义23议学环节二:从“人事”与“人世”曲解中掌握概念的特征议学环节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有效避免概念性出错议学概括01概念的含义议学环节一从“方便”二字多重意思中理解概念的含义【议学情境】关于“方便”的笑话子议题一: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分析老外遇到这个尴尬问题的原因。议学提示:老外因为概念认识错误导致的尴尬,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1.概念与属性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①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非本质属性:是指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它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例如:“葡萄是甜的的”。其中“甜的”是“葡萄“的性质。“5大于4”,这里“大于”表示的是“5”与“4”的关系。一、概念的含义(2)概念1.概念与属性①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例如:在表示“人”这个概念时,“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一、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表达⑴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概念词语事物的本质属性思维形式(对事物作出的反映)思维的内容(反映的对象)物质载体(标识这一反映的符号)体现为表达一、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表达⑵ 概念和词语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例如:“道”这个词表达的含义就有多种,即一词多义。道听途说 “路”的意思; 河道 “水流通行的途径”的意思;同道之人 “方向”的意思; 生财有道 “方式、方法”的意思.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例如:“母亲”、“妈妈”“mother”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一、概念的含义【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02概念的基本特征议学环节二从“人事”与“人世”曲解中掌握概念的特征子议题二: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分析视频中的男子为何会表现的如此诧异?议学提示:该男子因为把“人事”理解成“人世”、把“十八层”理解为“地狱”等,混淆了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⑴内涵: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人”这个概念,其内涵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⑵外延: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例如:“人”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古今中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音和不同生活习惯的所有的人。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3)二者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例如:“人”这个概念,揭示了“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内涵);也确定了这个概念所指的那些对象(外延)。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相容关系: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动物”与“马”“马”与“动物”“中学生”与“球迷”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两个概念不具有相同部分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如“输”和“赢”议学环节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有效避免概念性出错议学延伸:概念性错误往往令人尴尬,请你说说你身边发生的或者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概念性错误案例,并谈谈如何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有效避免这种概念性错误问题。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对概念认识正确的是( )①概念反映事物的属性②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③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④是人脑对事物的正确反映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析】选B。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②③正确,选B; ①④错误。课堂练习2.下列对概念认识正确的是( )①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②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和概括性③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①②错误,③④正确。课堂练习3.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奇怪的是,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这时候,在旁边观望的另一个猎人问他们:“你们有没有绕着松鼠走了一圈 ”“有,”老伊说, “不对不对!”老鲍马上表示反对。从科学思维的角度,两个人的分歧在于( )A.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B.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外延C.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表达形式D.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 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概念的重要性。老伊和老鲍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因此发生争论。B、C、D与此题中争论无关。课堂练习4.汉语中,中国人用“三角形”这个语词来表示三角形,而英国人用“Triangle”、德国人用“Dreieck”、越南人用“Tamgic”这些语词来表示三角形。这说明( )①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 ②不同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③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④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三角形”这一概念通过语词表达出来,①正确;“三角形”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词中表达不同,但意思相同,③正确。课堂练习5.在海外疫情前景不容乐观和美国大搞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布局、发展“双循环”迫在眉睫。据此可知( )①“双循环”若作为一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词来表达 ②“双循环”作为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意思 ③“双循环”在不同场合表达概念时,其内涵和外延一定是相同的 ④在使用“双循环”这一概念时,如果不作区分,容易引起概念混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因此,我们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由此可知,“双循环”若作为一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词来表达,在使用“双循环”这一概念时,如果不作区分,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①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双循环”作为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双循环”在不同场合表达概念时,其内涵和外延不一定是相同的,②③错误。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