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022-2024)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2.(2024·河南·中考真题)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3.(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 )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4.(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5.(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6.(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7.(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8.(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9.(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0.(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11.(2023·安徽·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2.(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13.(2022·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4.(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15.(2023·海南·中考真题)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16.(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宋书》是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历史的史书。书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北朝时的( )A.政权对峙更迭 B.北方人民南迁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发展活力17.(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权分立的加剧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18.(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19.(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汤晓同学要做一期手抄报,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由此判断,该期手抄报的主题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20.(2023·青海西宁·中考真题)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闭性、保守性C.单一性、狭隘性 D.多样性、开放性21.(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 )A.阻碍了文化交流 B.削弱了北魏实力C.加剧了民族隔阂 D.促进了民族交融22.(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公益书屋是城市文明的一道充丽风景,丰厚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新华书店赠给公益书屋枣庄漫谷书屋的一批图书将要归类上架。下列涉及农业技术类的是( )①《水经注》②《齐民要术》③《农政全书》④《天工开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3.(2023·西藏·中考真题)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24.(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在“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小明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25.(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如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2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校书法社团学员在临摹《兰亭集序》书法字帖时,被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势所折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27.(2022·宁夏银川·中考真题)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刚柔兼备苍劲厚重C.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结构稳定方折俊丽28.(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灿烂中华文化。以下图片中的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29.(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图为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这反映了当时( )A.深刻的社会变革 B.精湛的雕刻艺术C.安逸的社会生活 D.尖锐的阶级矛盾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题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郾城大战是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军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题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民间盛行以物易物,恰好说明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不能说明铸币金属匮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以物换物,不能说明币制较为混乱,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是农业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D项正确;洛阳、成都、开封都是大陆城市,与题干的“夷洲(台湾)”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题干的“ 魏晋南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帝国的盛放与凋残符合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现代的“拂晓时辰”与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C项;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与 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一次大战,通过此战,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其抗衡的赵国,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古明相指的诸葛亮,正因他对刘备的辅助,才避免了刘备被曹操剿灭的危险,正因他的谋划,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A项正确;徐庶与诸葛亮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其未担任宰相,排除B项;皮日休是唐朝诗人,排除C项;米芾是宋代词人,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根据中国古代朝代的演进可知,两汉和隋唐之间的朝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夏商周是在两汉之前,排除A项;辽宋夏金元和明清是在隋唐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当时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正处于西晋统治时期,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地区社会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造成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B项正确;公元220年(3世纪初)东汉政权灭亡,与题干“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不符,排除A项;中原人民大批南下,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C项正确;东汉典型的政治特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二世而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2.B【详解】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13.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可知,与淝水之战有关。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D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朝之间进行的一次决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因此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C项正确;《宋书》主要是南方政权,不体现北方政权情况,无从得出政权对峙更迭,排除A项;北民南迁是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民族发展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材料强调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C【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可得出汉族和的生活习惯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权的分立加剧,排除A项;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生活习惯,而不是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项正确;“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D【详解】由题干材料“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可知,汤晓同学搜集的素材包括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这些事件都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和交流。因此,这些素材共同反映了民族交融的主题,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不符,排除B项;社会变革与文成公主入藏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 封闭性、保守性, 单一性、狭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1.D【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D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北魏实力,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22.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时农学家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总结性农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②③④符合题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性著作,①错误。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2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正确;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A项;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排除B项;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被称作“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些都属于我国古代影响深远的科技发明与科技著作,由此可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B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交通事业的发展,与交通工具的变革相关,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都与《齐民要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天工开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25.A【详解】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其代表作风格概括最准确的是飘逸自然,A项正确;整齐划一、雄浑粗犷、大小一致都不是《兰亭集序》的风格,排除BCD项。故选A项。26.A【详解】根据题干“《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本人被誉为“书圣”,A项正确;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并称“颜柳”,两人的书法被称为“颜筋柳骨”,排除BC项;欧阳询为唐朝书法家,代表作为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7.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甲骨文而秦篆而汉隶,进而演变成草、楷、行,它们形态各异,但后者均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了风格各异又一脉相承,C项正确;颜真卿书法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碑刻书体苍劲厚重,柳公权书法方折俊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8.B【详解】根据图①“秦始皇兵马俑(秦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秦朝。根据图②“大同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根据图③“摩岩造像乐山大佛(唐)”根据图④“大足石刻养鸡女(宋)”综上所述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是秦—魏晋南北朝—唐—宋,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顺序排列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29.B【详解】根据材料“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结合图片可知,该佛像生动形象,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B项正确;从佛像造型精美,微笑生动传神无法得出当时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结论,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社会相对动荡,从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安逸的社会生活,排除C项;从微笑传神的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