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资料、图像,认知典型区域发展的主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2.综合思维:从要素、时空、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资源安全的角度,理解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难点:
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预习新知】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1)重要性: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特别是在古代。
(2)案例: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选一选]下列符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优势条件的有:①②④⑤⑥。
①河流中下游 ②平原、地势平坦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
⑤水源充足 ⑥土壤深厚、肥沃
[连一连]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思考】
    为什么资源对于古代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
提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工具落后,对环境改造能力差,所以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2.自然条件不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表现 举例
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能够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岛国日本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地理位置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
②自然条件越优越的区域,发展水平一定越高。 (×)
③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优于西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
④日本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较富裕的国家之一。 (√)
3.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
案例 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 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遭受风蚀,出现“黑风暴”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
②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金沙江上。 (×)
③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功能是发电。 (×)
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发展阶段 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 土地资源
工业社会 矿产资源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
②在工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
③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
④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使得其由贫穷到富裕。 (×)
⑤澳大利亚因石油、煤矿丰富,被称为“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会制约经济发展。
(2)利用其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连一连]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连线。
【巩固训练】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有( )
①降水量增加
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
③土壤肥力增加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小题2】当地要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需要( )
A.大幅减少建设用地 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关停所有高耗水工业 D.积极进行退耕还湿
甘肃玉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 “ 陆上三峡 ” ,玉门是其主战场。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河西走廊能够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其主要优势资源是( )
A.风能 B.核能 C.水能 D.煤炭
【小题2】玉门发电基地发电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以大型火电或水电基地为基础,采取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多种能源发电互相补充,适度增加一定比例储能,对各类能源进行统筹。下图为某省四季平均风速日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省风力发电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2】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电项目设计中,对电网起调峰作用的是储能设施与( )
A.水电站 B.火电站 C.风力电站 D.光伏电站
【小题3】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最有优势的省份是( )
A.黑 B.川 C.内蒙古 D.浙
我国东西相距 5000 千米,跨经度 60 多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丰富多彩,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我国东西相距5000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
A.同一时期全国各地所处的季节不同
B.同一季节海南和黑龙江的穿着不同
C.同一时刻新疆和黑龙江昼夜状况可能不同
D.同处于平原但华北和长三角的耕作方式不同
【小题2】关于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Ⅰ:50元背面所示地区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
②Ⅱ:图中车牌显示的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Ⅲ:图中是陆上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
④Ⅳ:图中所在省区拥有我国四至点中的两个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体型较小,寿命约20年,喜单独活动或三五成群,食物以鱼、虾为主,眼睛退化后依靠声呐进行捕食和探路,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据统计,现存于长江流域的江豚数量仅为1000只左右,属于濒危动物,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近年来,江豚逐浪的生动景象(图)频频出现,彰显长江大保护的成效。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作为哺乳动物,江豚在大风大雨到来之前,需要频繁地出露水面“透透气”,这主要是因为( )
A.气压变低 B.气压变高 C.气温降低 D.气温升高
【小题2】长江江豚濒危的自然原因是( )
A.生存环境恶化 B.自然繁殖率低
C.天敌数量众多 D.食物资源匮乏
【小题3】近年来,江豚数量的逐步恢复体现了自然环境( )
A.支撑服务功能增强 B.供给服务功能增强
C.调节服务功能增强 D.文化服务功能增强
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往往会经历从兴起到衰退的过程。下图示意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资源型城市的共性特点是( )
A.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
B.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C.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性产业萎缩
D.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大
【小题2】相对原有的发展,资源型城市新生期的发展主要着眼于( )
A.扩大原有产业规模 B.拓宽资源进口通道
C.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D.关停重污染企业
下图示意世界两大葡萄酒主产区(阴影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B.甲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C.乙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D.乙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小题2】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
①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素质高
③光照充足
④技术先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十世纪 70 年代瑞典提出可再生能源替代构想,计划 2040 年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发电。当前,该国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较快, “ 风光 ” 电站分布 ( 图 ) 日趋合理。图中 a 、 b 代表风力和太阳能光伏两类电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电站类型及其发电量季节变化为( )
A.a为风力电站,四季发电量均匀
B.a为太阳能光伏电站,四季发电量均匀
C.b为风力电站,冬季发电量较大
D.b为太阳能光伏电站,冬季发电量较大
【小题2】瑞典国内( )
A.东部沿海年降水多,光伏电站数量较少
B.西部地形较为平坦,风力电站数量较少
C.南部电力需求量大,两类电站数量较多
D.北部政策支持较早,两类电站数量较多
2023年6月26日,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碧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正式投产发电,水光互补的开发模式,可以通过水电和光伏的互补性,提高能源输出稳定性。下图为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雅砻江清洁能源丰富的原因有( )
①河流水量大,水能丰富
②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
③水热条件好,生物能丰富
④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小题2】与单一的水电相比,水光互补可以( )
A.实现了全天候发电 B.取代常规能源发电
C.实现发电的稳定性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常出现空间不匹配的问题。我国的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空间不匹配,资源的跨区城调配是应对措施之一。下图示意我国山西、湖北、河北、黑龙江、西藏五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乙、丙、丁所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正确的是( )
A.甲—黑龙江 B.乙—湖北 C.丙—西藏 D.丁—河北
【小题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甲水资源短缺缓解,耕地面积扩大
B.乙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例上升
C.山西省灌溉水量增加,土壤盐碱化加剧
D.丙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收入增加
参考答案
1.
答 案
解 析
2.
答 案
解 析
3.
答 案
解 析
4.
答 案
解 析
5.
答 案
解 析
6.
答 案
解 析
7.
答 案
解 析
8.
答 案
解 析
9.
答 案
10.
答 案
解 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