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前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1、 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由皇帝制定封号。(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 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 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易错点: 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二、加强经济管控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重视 ,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3)新型播种工具 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手工业: 、 、 、 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3)措施①收回铸币权: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②盐铁官营:在全国各地设 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平抑物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物资,平抑物价。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三、尊崇儒术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提出者: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内容: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 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措施:(1)在长安兴办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2)以儒家的《诗》《书》《礼》《易》《 》为教材,推行儒学教育,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4、作用:(1)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5、实质: 专制四、北击匈奴1、背景(1)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日渐强大,不断袭扰中原地区。(2)西汉国力疲弱,被迫对匈奴实施“ ”政策,并交纳贡品。(3)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2、概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 出击匈奴,双方在漠北展开决战,匈奴大败,从此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西汉能够成功反击匈奴对的原因①当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卫青等人的英勇善战。③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五、汉武帝大一统影响(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时期。(西汉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不是文帝、景帝时期,而是武帝时期;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习题练习】1.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A.建立郡县制 B.修筑道路网 C.实施“推恩” D.推崇儒家学说2.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3.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促进了思想凝聚C.保障了经济繁荣 D.延续了百家争鸣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5.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种制度称为( )A.刺史制度 B.御史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6.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7.汉武帝接受朝臣建议,实施新型专卖政策:敢私铸铁器、煮盐的人,用脚镣锁住左脚,将该人用以生产的工具和生产的产品没收并充入府库。材料中“新型专卖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保障生产生活稳定C.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D.推动诸侯王势力扩大8.“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9.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A.平定诸侯叛乱 B.率军北击匈奴C.统一漠北草原 D.打压地方豪强答案以及解析【课前导学】一、1、推恩令;(3)侯国;(4)统一;刺史;(1)兼并;(2)监视;(4)御史大夫;二、1、(2)兴修水利 (3)耧车 2、纺织、冶铁、制陶、酿造(3)①五铢;②盐铁;③调配;三、1、董仲舒;2、忠君守礼;3、(1)太学;(2)春秋;5、文化;四、1、(2)和亲;2、霍去病;五、鼎盛【习题练习】1.答案:C解析:根据“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施“推恩”,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2.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由此可知,这一做法促进了思想凝聚,B项正确。“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等措施保障了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延续了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4.答案:A解析:“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汉代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排除C;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排除D。故选:A。5.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都进行监督,A项符合题意:御史制度是秦朝时期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都县制是秦朝时期的管理地方的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C解析: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根据“敢私铸铁器、煮盐的人,用脚镣锁住左脚,将该人用以生产的工具和生产的产品没收并充入府库”可知,这一“新型专卖政策”指的是盐铁官营、专卖。盐铁官营、专卖使国家掌握了有关国计民生的盐铁经营权,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这表明汉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耕技术的发展。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卫青、霍去病共同反击匈奴,与平定诸侯叛乱、打压地方豪强无关,排除AD项;统一漠北草原的是冒顿单于,排除C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