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通过实例,理解我国粮食战略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4.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预习新知】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安全
概念
影响环节
地位
立场
要求
粮食生产
基础作物
粮食总产量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活动探究一】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材料一: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偏远地区,且东部地区耕地资源除东北外已经基本开垦殆尽。
世界耕地面积及前十位国家的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左图);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
(右图)
结合材料一图文资料,思考我国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呈现该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教材p38图2.23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下图:中国土地污染程度图
结合教材p38图2.23和左图,思考我国优等、高等地合计占比多少?这反应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有何特点?我国耕地存在什么问题?
3)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材料三:教材p38图2.24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4)我国耕地分布有何特点?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耕地分布的?
材料四:左图: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年) 右图: 中国气象灾害分布图
5)结合材料四,中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年)图,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6)结合上述问题,总结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一)流通环节——增加粮食总产量。
1)结合教材p39文字,分析1949年前,中国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结合教材p39 图2.25,分析1949年以后,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特征,并据此思考该阶段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3)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有哪些?
(二)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粮食跨区调剂名称 时间 粮食调出地 粮食调入地 调拨粮食种类 目的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三)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时间 进口粮食类型 目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
21世纪以来
(四)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
思考建立粮食储备的功能有哪些?
【活动探究三】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并收集有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1)除“买得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风险?
(2)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3.耕地保护的首要任务
4.耕地保护的措施
1)耕地数量方面--------
2)耕地质量方面--------
【典型例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粮食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2020年3月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表(含预测)。
项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13.40 14.00 14.50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6 056 6 838 7 360
人均粮食消费量(千克) 452 488 508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黄淮海平原城市数量较多,在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数量减少显著。针对这种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粮食安全不容忽视,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活动探究一
1.特点:耕地总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人均耕地少的原因:人口总量大;城市建设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合计占比30%,反应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自然因素: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人文因素:(1)技术经济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有利于精耕细作,形成了水稻土、黄垆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同时,也因为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都有利于耕地的种养保护。
(2)社会经济因素: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正确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而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对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有实际意义。
4.我国耕地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2)水土资源配置不佳。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5.我国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原因,中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对粮食产量影响大;
【巩固训练】
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其中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共同构成。粮耕价值比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耕地利用中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揭示耕地 “ 非粮化 ” 的总态势。下图示意 2004 ~ 2020 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是因为( )
①粮食作物产值降低
②耕地经济价值降低
③种粮比较效益降低
④经济作物产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小题2】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会导致( )
A.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
B.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C.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小题3】为提高粮耕价值比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粮食规模化生产
③增加种粮补贴
④推广经济作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粮食安则天下安。中国粮食连年丰收,长期保持库存充足。图左意建有粮库的四地位置,图右智慧粮库管理系统中①地1号粮库信息界面。读图,完成14~16小题
【小题1】图中粮库所在地( )
A.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B.①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冬至②地比③地昼更短
D.④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
【小题2】图中最符合天然低温、干燥库存条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该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可以直接用于( )
A.获取耕地面积 B.提升作物品质
C.消灭虫害鼠患 D.优化粮食调拨
2023年4月,我国北方某地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期”,将层层较窄梯田合并成更宽、更长的高标准宽幅梯田,同时配套高效农业灌溉设施,保障农田稳产、增产。下图示意北方某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北方农田建设“黄金期”一般选在春季的有利条件是( )
A.气温低 B.降水少 C.土质松口 D.植被稀
【小题2】当地将层层窄梯田合并成高标准宽幅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土壤厚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提高生产效率 D.节约灌溉水源
【小题3】我国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 )
①降低粮食消费价格
②减轻水土流失
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④服务农业现代化目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粮食仓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 , 舟山储备中转粮库是目前浙江已投用仓容最大的粮库。粮食进出库全程机械化 , 库内采用气调储粮系统(调整和控制食品储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和比例以及温度和湿度的系统)。据此完成 下面小 题。
【小题1】舟山储备中转粮库的特点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是( )
①减少粮食损耗
②提高粮食质量
③快速响应市场
④减少能源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题2】与内陆粮库相比,舟山储备中转粮库采用气调储粮系统的主要原因是( )
A.空气湿度较大 B.技术水平较高
C.地质灾害频发 D.劳动力数量少
隐含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且内部隐含耕地差异显著。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空间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中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B.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C.西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D.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
【小题2】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 )
A.两区域相距较远 B.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
C.东北地区黑土壤肥沃 D.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小题3】隐含耕地净流动对浙江粮食安全的影响是( )
A.增加当地粮食产量 B.提升当地粮食品质
C.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 D.增加当地粮食供给
2001年,我国将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三大区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有所区别。为了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有学者构建了5个指标,其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高。下表示意2018—2020年主销区和主产区指标平均值对比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项目 指标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差值 产出高效 -0.0082 -0.0011 -0.0025
产业升级 0.0510 0.0764 0.0779
科学经营 0.0073 0.0073 0.0067
绿色生产 -0.0060 -0.0080 -0.0068
成果共享 0.0190 0.0202 0.0196
备注:成果共享指成果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等。
【小题1】下列省份中,属于粮食主销区的是( )
A.福建 B.江西 C.湖北 D.四川
【小题2】与粮食主产区相比,粮食主销区的突出优势是( )
A.生产效率更高 B.生产方式更环保
C.产业融合更紧 D.机械化水平更高
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区生态功能核心区,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00-2020年,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单项ESV增量差异显著(下表)。图为2000-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ESV变化×108/元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2.22
原料生产 2.34
水资源供给 4.50
调节服务 大气调节 47.82
净化环境 1229
水文调节 60.16
支持服务 土壤保持 5.26
维持养分循环 0.63
生物多样性 13.89
文化服务 美学景观 6.27
【小题1】2000-2020年太行山区草地转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最多的是( )
A.水域耕地 B.林地建设用地
C.耕地林地 D.建设用地水域
【小题2】推测该区耕地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发展畜牧业
②城镇扩张
③生态退耕
④耕地撂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题3】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林地面积增加,调节服务增强
B.林地面积增加,支撑服务增强
C.耕地面积增加,供给服务增强
D.草地面积增加,调节服务增强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耕地质量最差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区 B.云贵高原区 C.黄淮海区 D.四川盆地区
【小题2】关于耕地质量最差的地区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对应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进行小流域治理
B.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
C.调整灌溉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D.黑土用养结合,改良培肥
边际土地是指因当前土地用途相对不经济而有可能向其他用途转变(包括闲置不用)的土地,具有脆弱性、易变性、渐进性等特点。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脉北麓。全县总面积约为1129km2,丘陵山区占比88.9%,平原占比11.1%,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下图为农户土地投入及收益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最有可能是季节性闲置土地的是( )
A.OA 1 B.OA 2 C.A 1A 2 D.OA
【小题2】惠农政策实施后,通城县土地撂荒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原因是( )
①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②政府监督力度低
③边际土地经济效益低
④粮食需求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辽宁省地形为“六山一水三分田”。近年来,辽东、辽西地区人口流出较多,进一步加剧了当地耕地破碎化程度,导致耕地连片性变差。辽中地区耕作条件较好,但在粮食生产上依然存在隐患。下图示意辽宁省的地形和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辽西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高的自然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少 B.地表起伏大
C.生态环境恶化 D.耕地撂荒弃耕
【小题2】与辽西地区相比,辽中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农村劳动力不足 B.机械化水平低
C.土壤污染严重 D.台风危害严重
【小题3】整治辽宁省耕地破碎化的措施有( )
①建设高标准农田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鼓励农地流转
④中止农户承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
答 案
解 析
2.
答 案
解 析
3.
答 案
解 析
4.
答 案
解 析
5.
答 案
解 析
6.
答 案
解 析
7.
答 案
解 析
8.
答 案
解 析
9.
答 案
解 析
10.
答 案
解 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