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成因;2.了解碳循环的概念以及改变碳循环过程的方式;3.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4.理解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学习重难点】1.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2.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预习新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1)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2.温室效应(1)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2)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3)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3.碳循环及对温室气体含量的影响(1)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4.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全球变暖的影响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应对措施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难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具体表现如下:2.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1)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2)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3)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巩固训练】下图为我国不同景观带多年平均能量平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冰雪景观带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最少,主要原因是其( )A.海拔高 B.反射率高 C.云量小 D.植被少【小题2】导致城市与农田单位面积潜热传输能量大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地面多硬化 B.城市地面比热小C.农田上空云量小 D.农田附近气温高【小题3】随着全球变暖,最可能出现大幅增加的是( )A.高海拔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B.海水的温度和盐度C.全球地面有效辐射总量D.冰雪带的反射率2021年10月,我国将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竹林是重要的碳汇。浙江省安吉县竹林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合作社集中经营,与交易中心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2022年碳汇交易收入170多万元。该县某村以竹林未来30年碳汇收益作抵押,获得365万元的“碳汇共富贷”,助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安吉县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是( )A.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B.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C.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D.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小题2】“碳汇共富贷”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 )A.生态产品 B.生态服务 C.生态资产 D.生态功能【小题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是( )A.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 B.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D.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绿电”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绿色电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德国在2022年创下了绿电使用记录,绿电占比已达到48%,几乎覆盖了德国一半的电力消费;下图为德国2022年某月19日06:00-21:45绿电生产结构和电力消费图,这日天气晴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日,德国绿电生产以( )A.风电、光伏发电为主B.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C.水电、光伏发电为主D.水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小题2】德国持续、大力推广绿电,可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A.减少碳排放 B.减小电网波动C.降低能源需求 D.减少能源进口【小题3】该日所在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3月 C.5月 D.7月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 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 。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农业生产模式 具体生产形式 亩均碳排放量 / 吨 亩均净碳汇量 / 吨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 + 家禽家畜 0.131 0.195设施作物复种模式 蔬菜 / 瓜果类轮作(多茬) 0.587 -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 / 家禽家畜 + 经济林园 0.141 0.130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 / 作物秸秆 / 饲草) → (家禽家畜 + 沼气技术) → 粮食作物 0.206 0.253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小题1】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 )A.畜牧养殖 B.地膜大量使用C.秸秆燃烧 D.农业机械耗能【小题2】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 )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 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 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 绿电 ” 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绿色电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德国在 2022 年创下了绿电使用记录,绿电占比已达到 48%, 几乎覆盖了德国一半的电力消费。下图为德国 2022 年某月 19 日 6:00~21:45 绿电生产结构和电力消费图,该日天气晴好。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日所在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3月 C.5月 D.7月【小题2】德国持续、大力推广绿电,可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A.减少碳排放 B.减小电网波动C.减少能源进口 D.降低能源需求我国某生物科技公司,经过数年研发,培育出的新型能源植物——超级芦竹,为替代化石能源提供了可能。超级芦竹可在荒地、滩涂地、沼泽地、盐碱地、废弃矿区、重金属污染地以及退化土壤地等pH3.5~9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小题1】与煤炭相比,目前超级芦竹作为能源的主要优势是( )A.获取便利,成本低 B.连续供应,稳定性强C.用途多,应用广泛 D.运输量小,节省运费【小题2】与北方地区相比,在海南种植超级芦竹,其产量、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可翻番,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地形【小题3】我国发展超级芦竹植物能源产业的重要意义有( )①提高耕地利用率②促进煤炭的清洁利用③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④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小题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小题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小题2】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小题3】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河北省迁安市是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近十几年,迁安市抓住机遇,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产业,产能全国县级市第一,产品种类齐全,但同时也形成了“一钢独大、大而不强”的产业结构。如今,迁安市若不注重绿色发展,不仅传统产业难以保兴产业也难以迅速崛起壮大。迁安市钢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立足其自身优势做出的主动选择。下图为迁安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迁安市城市转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A.土地供给充足 B.环境容量大C.工业体系完备 D.水资源充足【小题2】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迁安市应( )①全面使用清洁能源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④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均将发挥重要作用。受 “ 富煤、缺油、少气 ” 的资源禀赋及煤炭价格优势影响,中国较日本碳排放总量大,碳排强度高,碳排放可优化潜力较大。下图示意中国、日本 1991—2019 年碳排放增速折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及图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代表日本碳排放量增速曲线,②代表中国碳排放量增速曲线B.2013年中国基本实现碳达峰后,碳排放总量处于下降的状态C.中国以煤炭为主的用能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增长有助推作用D.日本改变以煤炭为主的用能结构后,碳排放总量较之前增大【小题2】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可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加大与各国的碳汇合作B.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C.全面落实绿色技术发展D.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小题3】2023年10月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实现“绿色亚运”办赛理念。在亚运会前期准备与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低碳理念的是( )①亚运会期间招募3.76万名赛会志愿者“小青荷”提供赛会服务②亚运会期间亚运全区部署5G电力专网,建设5G+直流微电网零碳示范园区③亚运主火炬采用甲醇燃料④亚运会闭幕式首创数字烟花,以AR呈现,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⑤杭州奥体中心场馆采用1000W白炽灯,满足场馆照明需求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1.答 案解 析2.答 案解 析3.答 案解 析4.答 案解 析5.答 案解 析6.答 案解 析7.答 案解 析8.答 案解 析9.答 案解 析10.答 案解 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