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资源简介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交化为教学内容,本节分析农业的概念、类型及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园素等。农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为该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园素及其变化和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交化的学习提供一个范式的参考,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1.知识背景:学生们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居住在城市都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只知皮毛,缺少系统的认识。
3.思维特征:学生们现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内容
2.结合实例,能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新课导入】
以《山海情》电视剧为主线,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及其他资料,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还有哪些?(故事背景:上世纪90年代,山民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设新家园。国家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行对口援助,并建立双胞菇农业合作闽宁村,至此通过农业发展,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根扎在了这片更肥沃的地方,互相扶持着走上了康庄大道。
【新课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讲述:
1. 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强调:
农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栽培植物就是种植业,饲养动物就是畜牧业。农业生产的产品
一方面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让学生适当举例说明)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教师适当举例一些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两种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过渡)从上图展示来看,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有很多因素所导致的
教师板书:
一. 农业区位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区位含义
2.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教师讲解:
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过渡)从区位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各因素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的区位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多媒体展示(图3.3)。
教师讲述: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过渡)我们知道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设问:气候有哪些地理要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较大呢?
教师讲述: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多媒体展示: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例如热量因素;南方的柑橘,北方的苹果。光照因素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棉花的纤维特别长。)
(2)水源因素
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教师举例: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新疆、河西走廊的绿州农业)
(3)地形
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图3.4)。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多媒体展示:“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示意图。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4)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毛竹、马尾松等。
(过渡)农业生产活动产出的产品,出自己需要以外,还要将生产的农广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人。因此,除了自然因素外,布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
教师板书
(二)、人文因素
(1)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5)介绍城郊农业。
(过渡)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需要运往销售市场,因此农业区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2)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例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要靠近交通线布局。
(过渡)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
(3)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例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图3.6)。教师再多媒体展示其它一些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
(过渡)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另外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
教师举例说明:大棚农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水稻种植要较多的劳动力,现代农业精准施肥、喷洒农药、良种培育与科技有关,欧洲西部乳畜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饮食习惯有关等。
教师小结归纳: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所以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活动题: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承转:一般情況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运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这里可以设计思维导图)
(让学生举例说明,可以结合2019年的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过渡)从古代至现在,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改变不利自然条件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图3.9)。
(教师还可以举例:培育良种,改革耕作方式,改进灌溉技术等)
(过渡)随着地球村经济的发展,全球的商品流通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餐桌上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这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3.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形成了一些专业的农业化生产地域。
多媒体展示: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主要得益于航空运输、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阿根廷的牛肉能到西欧人的餐桌上,主要得益于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与应用。
(承转)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业区位的各人文因素相应变化,促使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一节,其中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高考常考内容。2.本节课首先是从西瓜入手,西瓜是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水果,更是大家在当前炎炎夏日下总会想吃到的。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并把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地理现象有机结合起来。3.课件有较三道探究题,意在运用案例,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4.在教学中,内容在时间的分配方面有些不均,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有些仓促,教师略乏调动能力,学生讨论不够有激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