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人们对与“家乡”的情愫来激发学生对我们生活的聚落的关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明线,人地协调发展为暗线,设计了乡村之美·乡村概念、乡村之形·乡村空间结构、乡村之思·合理利用乡村空间三个主要环节,由表及里,有所见到所思,层层深入地剖析乡村空间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由于班级学生主要为城市学生,故课堂中运用了较多的视频和图片,以此增加学生对乡村空间的直观认识。本节课通过城市与乡村的特征对比,村落与村落空间结构的对比,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措施带来的影响的辩证思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情分析】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教学目标】1、理解乡村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乡村空间结构的分化特点。2、理解城镇的概念、功能区的形成及常见功能区的特点。3、了解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4、认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及主要措施。【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2、综合应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新课讲解】乡村的土地利用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考虑一下乡村和城镇有什么区别?何为乡村?何为城镇?生:……师:乡村: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城市是城镇的主体,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考虑一下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生: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师:那么同学们再想想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地分布在哪里?生:以大公堂为核心,围绕崇信堂、雍睦堂、尚礼堂等祠堂形成多个居住片区。商业则分布在对外交通便捷的上塘周边地区。师: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师:大家想想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是怎样的?生: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等。师: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镇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不同的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必将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镇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各种城镇功能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6、27页材料并完成下表:位置 功能区 特征形态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位置 功能区 特征形态商业区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居住区 高级居住区与城镇外缘、文化区联系:低级居住区与内城、工业区联系 质量上,中高级和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和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分布最广泛,成片状或团状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趋向市区外缘或沿河流、交通干线分布 集聚成片师:除此之外还有中央商务区,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呈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思考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有何异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0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付租能力与产业的盈利情况和占地面积有关。在城镇内部商业活动占地面积小,盈利高,资周转快,付租能力最强,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衰减也最快;工业生产占地面积大,特别是重工业般不能利用高层建筑,资金周转较慢,所以付租能力最弱,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衰减也最慢读图时要指导学生先看纵横坐标轴的地理含义。不同颜色的斜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再来理解A、B两点的意义。商业与住宅、住宅与工业的地租水平线相交的交点向下作垂线,在横坐标上就得到相应的A、B两点。在OA段,商业的付租能力最强,所以会形成商业区。AB段和BC段同理可以得出结论。为辨析概念,加强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找出商业地租水平线与工业地租水平线的交点,比较该点在距城市中心距离的位置及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使学生明确不是所有的地租水平线交点都是不同功能区的分界线所在。师:实际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非常复杂。除了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例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在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例如,受河流的影响,广西大圩古镇商业街呈长条形集中分布,公共服务设施也分布在古镇的中心区域。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读教材相关文字、图2.9及P30案例,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及主要措施。学生交流自学成果。要点如下:意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状况,有利于优化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措施: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措施,有利于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板书】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I交通便捷程度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其他因素I收入 II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IV历史因素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市的合理规划【课后反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城市中的土地有各种不同的利用方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常见的功能区有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它们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