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分布学情评估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人口分布学情评估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1.1人口分布学情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m加等值线,主要受制于当地的(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水源
2.有助于突破图示人口密度突变线的措施包括( )
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将西部的荒地大规模开垦为农田
③加强西部与外界的联系④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强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格陵兰岛为世界面积第一大岛,面积约2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83万人,岛屿中部为冰雪高原,冰雪覆盖面积超过岛屿面积的4/5,图甲示意格陵兰岛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爪哇岛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岛,人口约1.45亿人,面积为1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很大,图乙示意爪哇岛地理位置及地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两岛人口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资源 C.地形 D.矿产
4.推测格陵兰岛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域是( )
A.东北部 B.西南部 C.西北部 D.东南部
5.爪哇岛上的火山口附近有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湿润 C.土壤肥沃 D.植被丰富
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呈现新态势。下表示意多因子对“胡焕庸线”两侧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力指数。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因子 城市规模 城市群类型 行政等级
全国 0.286 0.042 0.041
东南半壁 0.283 0.037 0.046
西北半壁 0.487 0.046 0.516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胡焕庸线”两侧城市人口密度变化( )
①主要受人口的机械变动影响②主要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影响
③西南半壁更能反映全国规律④东南半壁更能反映全国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行政等级对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影响较小,是因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 )
A.省会辐射能力较弱 B.省会环境质量较差
C.大型城市数量更多 D.城市群类型更多元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是一条全国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下图示意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 )
A.以东平均人口密度小
B.以西平均人口密度大
C.以东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
D.以西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
9.人口密度突变线向武威地区弯曲,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降水丰富 B.植被覆盖率高
C.矿产资源贫乏 D.灌溉水源充足
10.西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与400mm等降水量线分异较大,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交通
中国人口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现象称为“胡焕庸现象”。下表示意我国1982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千米 )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千米 )
1982年 43.24 94.23 230.25 56.76 5.77 10.82
1990年 94.13 259.02 5.87 12.40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1.1982年到2010年间( )
A.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B.东南半壁增加人口数少于西北半壁
C.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在减少 D.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12.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差异 B.社会文化差异 C.经济水平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13.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德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平原 B.温带平原 C.温带高原 D.寒带平原
15.在全球人口稠密地带中,人口稀疏的地区是( )
A.中南半岛(10°N~20°N) B.刚果盆地(5°N~5°S)
C.阿拉伯半岛(北纬13°N~20°N) D.西欧平原(35°N~55°N)
16.40°S-50°S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干旱区面积大 D.陆地面积小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人口1056万(2023年10月),以高收入、高福利享誉全球。瑞典人口分布不均,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区。近年来,瑞典人口增长放缓。下图示意瑞典的位置及人口分布。
(1)说出导致瑞典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
(2)简述人口增长放缓给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瑞典为应对人口增长放缓适宜采取的措施。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为单位。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下图为2009—2014年东北地区年均人口密度图。
(1)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
(2)说明图中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分布较多的有利条件。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下表为某年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统计表。
海拔/米 ≤200 20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人口数量/万 73345.1 19427.8 8647.5 10037.1 1590.8
人口比重/% 64.9 17.1 7.7 8.9 1.4
人口密度/(人/km2) 508 200 53 42 5
(1)简述随海拔高度变化,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地带的主要原因。
(3)推测我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形部位,并说明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缅甸是我国经陆路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而且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带动的系列重大合作将引起缅甸人口格局的改变。图1为缅甸部分地理事物图,图2示意缅甸人口密度分布。
(1)描述缅甸人口密度分布特征。
(2)分析缅甸南部与北部人口密度差异的形成原因。
(3)说明“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对缅甸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A
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C正确;与植被、土壤和水源关系较小,ABD错误,故选C。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有助于突破图示人口密度突变线,①③正确,将西部的荒地大规模开垦为农田,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对于西部的生态环境会破坏,致使人口密度突变线难以突破,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A 4.B 5.C
3.爪哇岛地处低纬,气候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海洋性强,比较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分布较多,而格陵兰岛纬度高,气候严寒,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影响两岛人口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气候,A正确,与水资源、地形、矿产的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4.解读图文信息可知,格陵兰岛西南部纬度相对较低,且有暖流流经,还处于极地东风的背风地带,气候相对温暖,故该区域气候相对温暖,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ACD错,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口附近,山灰累积较厚,土壤肥沃,适合农耕,C正确;火山口附近地形不平坦,A错。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不是此处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B、D错。故选C。
6.B 7.C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城际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机械变动对城市人口密度影响巨大,而人口自然变动变化较缓慢,对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影响较弱,①正确,②错误;各项因子对东南半壁城市人口密度与全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影响力数值相近,说明东南半壁城市人口密度变化能反映全国规律,④正确,③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7.东南半壁城市规模影响大于行政等级,说明大城市数量多,省会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人们更愿意迁入大城市,行政等级影响力低;西北半壁大城市数量少,行政中心相对规模大,吸引力高,行政等级影响力高。故C正确。东南半壁省会的辐射能力更强,故A错误;由表中数据知影响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而非环境质量,故B错误;城市群类型对行政中心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故选C。
8.C 9.D 10.B
8.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并不均衡,其界线大致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一云南省的腾冲县一线,该线以东部分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大;该线以西部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小,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9.人口密度突变线向武威地区弯曲,说明该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主要因为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有祁连山冰雪融水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环境承载力较大,D正确;该地区年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较低,AB错误;矿产资源贫乏不利于人口分布,C错误。故选D。
10.人口密度突变线的西南端靠近青藏高原。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住,故青藏高原上降水大于400mm的地区人口分布也较少,所以根本原因是地形,B正确;土壤、气候和交通不是根本原因,ACD错误,故选B。
11.D 12.A 13.B
11.结合图表信息可知,从1978年到2010年间,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波动变化,A错误;东南半壁人口增加多于西北半壁,B错误;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增加,C错误;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D正确。故选D。
12.结合所学知识,胡焕庸线东南侧自然环境优良,人类生产和生活居住条件较优,西侧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使得居住和生产条件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A正确;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政策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但不是根本原因,BCD错误。故选A。
13.结合所学知识,“胡焕庸现象”就是指人口分布不均现象。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部,美国人口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ACD不符题意;德国人口分布较均衡,B符合题意。故选B。
14.B 15.C 16.D
14.由右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温带地区,AD错误;由左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区,C错误,B正确。故选B。
15.中南半岛、西欧平原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且人口稠密,AD错误;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不属于人口稠密纬度带,B错误;阿拉伯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主要是沙漠气候区,炎热干燥,人口稀少,C正确。故选C。
16.结合所学知识,40°S-50°S范围以海洋为主,陆地面积较小,人口稀少,D正确;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地形和干旱区对于本地区人口分布影响较小,排除BC。故选D。
17.(1)气温;地形;经济发展水平等。
(2)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市场萎缩,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等。
(3)鼓励生育;吸纳国际移民等。
【详解】(1)瑞典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自然因素:瑞典北部地区纬度高,多山地、丘陵,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更适宜人类居住;这是气温和地形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瑞典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人口迁入,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城市,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稀疏,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较低,会使人口年龄结构慢慢变大,久而久之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出生率低,慢慢会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人消费物资较少,购买力不足,使市场萎缩,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低,青壮年的人口和比例慢慢减小,造成国防兵源不足等。
(3)人口增长放缓的问题应对,主要是增加强壮年和少儿的比重,鼓励生育可以增大婴幼儿比重,婴幼儿长大可以缓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吸纳国际移民,可以增加青壮年比例,增加劳动力、国防兵力,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8.(1)人口密度地区间差异较大;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较大;西北部、东北部及东部、西部人口密度较小。
(2)纬度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气候较为温和;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居住,矿产资源较丰富;人口和城市比较密集,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
【详解】(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密度地区间差异较大;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部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结合图示可知东北平原中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多属于100-400人/千米,人口密度较大。这主要因为东北平原中南部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气候较为温和;位于东北平原,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居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矿产资源较丰富;该地开发历史相对较久,人口和城市比较密集,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
19.(1)不同海拔地带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差异显著;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人口密度越小。
(2)海拔越高,山地、崎岖高原和丘陵等地形的占比越大;因地形地质复杂,地势起伏大,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经济比较落后;不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限制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较小。
(3)我国青藏高原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是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适宜耕作,相对适宜人类居住。
【详解】(1)读表可知,海拔不同,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减小。
(2)海拔越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等地形所占的比重越大,地形地质条件越复杂,地势起伏越大,经济发展基础较差,开发难度大;对外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居住、生产环境较差,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限制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较小。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由于高海拔带来的恶劣气候条件,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根据以上分析,青藏高原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带。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适宜耕作,相对适宜人类居住。
20.(1)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人口密度整体上南部较大,北部较小,中部较大,东西部较小;人口主要集中于中部的内比都和曼德勒、中南部的仰光附近;沿海地带分布差异较大。
(2)南部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南部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度较大;北部多山地,地质灾害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
(3)“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促使缅甸人口流动加强,人口出现向走廊集聚的现象;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将会加大;西南部和中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会增大。
【详解】(1)本题要求描述缅甸人口密度分布特征。读图2可知,缅甸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地带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南多北少,中部多,东西部少;结合图1可知,人口主要集中于内比都、曼德勒、仰光附近,区域差异显著。
(2)本题要求分析缅甸南部与北部人口密度差异的形成原因,可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角度进行分析。缅甸南部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开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对外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较大;北部多山地,交通不便,易发生地质灾害等,人口密度较小。
(3)本题要求说明“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对缅甸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会加大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西南部和中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更集中,人口密度将会增大;加强缅甸的人口流动,使人口出现向“中缅经济走廊”集聚的现象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