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把 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和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 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五四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思潮,理解诗歌所反映 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 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 的现代诗歌。在教学中,以诵读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 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结合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和艺术特色。通过小组讨论、诗歌仿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 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 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仿写法
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 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 相关图片和音频视频等资料。
2.印发诗歌文本,供学生课堂阅读和批注。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营造出一 种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 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这首诗同样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我们一起来 感受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0分钟)
1.展示郭沫若的图片和简介,介绍他的文学成就和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 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 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时代 特点和社会现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 五四运动的怒潮席卷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郭 沫若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创作了这首充 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对新世界 的向往。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 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诗歌,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
这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研读诗歌,理解意象(20分钟)
1.小组讨论: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 特点 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示例:“白云怒涌”“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洪涛” 等意象,展现出宏大、壮阔、汹涌澎湃的景象,象征着五四
运动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 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 歌的意象和主题等。
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随机抽取学生背诵诗歌。
2.提问学生: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 的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分析表现手法(15分钟)
1.小组讨论: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什么效果
示例:夸张,如“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 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力量之大,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力量的赞美和对新世界的向往。
排比,如“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 力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表达了诗人对破旧立 新的坚定信念。
2.教师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 欢的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 等方面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展示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如闻一多的《死水》、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在五四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怎样的 特点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表现手法、语言特 色和拓展延伸等。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你对现代诗歌有 了哪些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模仿《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形式和手法,创作一首 现代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天狗》《炉中煤》 等,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 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表现手法,感受到诗歌的独特 魅力。但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 困难,今后应加强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时 间的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教学任务能够顺利 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