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超市有一批酸奶因存放过期出现胀袋现象,分析胀袋原因主要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检测发现酸奶中含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通常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的菌种及主要场所是( )
A.乳酸菌细胞质基质 B.乳酸菌线粒体基质
C.酵母菌细胞质基质 D.酵母菌线粒体基质
2.下列关于教材中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葡萄糖的浓度、酵母菌的数量、温度为无关变量,两组应保持一致
B.本实验自变量为氧气的有无,无氧条件为对照组,有氧条件为实验组
C.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绿变蓝再变黄,表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D.培养液取样后先加入氢氧化钠,再加重铭酸钾检测,若溶液显示灰绿色,表明有无氧呼吸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消毒纱布的主要目的是为伤口处细胞提供氧气
B.种子入库贮藏前进行晾晒,可降低呼吸速率,延长其储存时间
C.果农在储存新鲜采摘的水果时应给水果提供无氧环境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增加,能量均由葡萄糖彻底分解提供
4.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是为了促进伤口处细胞的有氧呼吸
B.农田被淹后马铃薯块茎腐烂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C.零上低温贮存果蔬,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D.马拉松比赛中人体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5.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会释放少量能量
B.过程②只在线粒体中进行,产生的ATP数量最多
C.人体骨骼肌细胞能短暂地进行过程③
D.面包发酵产生酒咪与过程①密切相关
6.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同学利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
B.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隔绝O2
C.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D.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橙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
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麦芽、葡萄和酵母菌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
B.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导致烂根
C.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敷料的目的是促进细菌的有氧呼吸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肌细胞中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
8.人和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在有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实质是( )
A.分解有机物,储藏能量 B.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9.下图为酵母菌和人体细胞呼吸流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X条件下产生物质d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B.物质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
C.酵母菌产生物质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色
D.人剧烈运动时细胞主要通过分解乳酸获得能量
10.如图为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数字①②④均表示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图中的[H]可以来源于③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CO2/O2的值会增大
D.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可进行,但在真核细胞中该过程只能在线粒体中完成
11.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A.甲 B.丙 C.甲和乙 D.丙和乙
二、多选题
12.(不定项)如图表示氧气浓度对植物组织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线粒体
B.B点时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C.C点时对应的氧气浓度最适合该植株组织的储存
D.该植物组织可能为马铃薯的块茎
13.下图表示细胞有氧呼吸某阶段发生的电子传递过程,H+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时驱动ATP合成酶的运作,催化ADP和Pi合成ATP。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DH代表还原型辅酶I,既是能量的载体又是还原剂
B.H+由B侧面到A侧面为吸能过程,伴随着ATP的合成
C.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释放能量最多的阶段
D.蓝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推测其存在类似该电子传递的膜结构
三、非选择题
14.如图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测定特定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装置图(呼吸作用的底物为葡萄糖, 不考虑装置内微生物的影响)。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装置中X为清水,一段时间后(小鼠存活)玻璃管中红色液滴_______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若图1装置中X仍为清水,将小鼠换成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则玻璃管中红色液滴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酵母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
(3)如果要在(2)的基础上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的量,该如何改动图1装置?______________
(4)若图2装置的锥形瓶中植物能正常生长,则Y应为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玻璃管中红色液滴将向右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乳酸菌呼吸作用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胀袋主要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引起,C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氧和无氧的条件,葡萄糖的浓度、酵母菌的数量、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本实验中两组都是实验组,属于相互对照即对比实验,B错误;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可以和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反应,使其呈现灰绿色,D错误。
3.答案:B
解析:A、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避免厌氧菌在伤口处大量繁殖,A错误;
B、种子入库贮藏前进行晾晒,主要丢失的是自由水,这样可降低呼吸速率,延长其储存时间,B正确;
C、在完全无氧条件下,水果的无氧呼吸会很强,产生的酒精不利于储存水果,因此储存水果应该在低氧环境下,C错误;
D、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过程对葡萄糖的分解不彻底,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解析: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目的是抑制厌氧细菌繁殖,A错误;
B、农田被淹后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导致块茎腐烂,B正确;
C、果蔬应储存在低温、低氧的环境中,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且应该在零上低温条件,防止影响果蔬的品质,C正确;
D、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远多于无氧呼吸,马拉松比赛中,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某些原核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B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才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故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A正确;
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以隔绝O2,B正确;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C正确;
D、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反应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因此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灰绿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酵母菌有氧情况下可以产生酒精,所以控制通气的情况,能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产生各种酒,A正确; B、稻田定期排水可以促进根的有氧呼吸,避免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 C、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目的是防止伤口附近厌氧型病原菌繁殖,C错误; D、大量运动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所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肌细胞中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人和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在有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为有氧呼吸;在缺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该过程为无氧呼吸;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故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酵母菌在X条件和Y条件下产生的物质都有b,则物质b是CO2物质d是酒精,酒精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物质是CO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以检测CO2,颜色变化:由蓝变绿再变黄,B正确;
C、条件Y时,人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相同,故Y为有氧条件,则X为无氧条件,物质b是CO2,有氧呼吸的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的产生CO2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正确;
D、人在剧烈运动时要消耗大量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获得能量,D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狍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过程。图中数字①②④均表示能量;图中的③表示水,[H]可来源于水和葡萄糖;人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会加强.但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CO2/O2的比值不会增大;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都可完成,真核细胞中该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
11.答案:B
解析: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在有氧、无8.B氧条件下,葡萄糖均分解为丙酮酸,但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乙试管中是线粒体和葡萄糖,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因此不会产生CO2和H2O;丙试管中含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最终能产生CO2和H2O。
12.答案:ACD
解析:图中A点氧浓度较低,有氧呼吸作用较弱,CO2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主要来自细胞质基质,A错误;图中B点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弱,仍能释放少量的CO2,B正确;O2浓度为5%时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呼吸作用最弱,有机物消耗速度最低,故B点时就是贮藏该植株组织的最适环境条件,C错误;马铃薯的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所以该植物组织不可能为马铃薯的块茎,D错误。
13.答案:ACD
解析:A、NADH代表还原型辅酶1,既是能量的载体又是还原剂,是呼吸过程中的还原剂,A正确;会B、H+由B侧面到A侧面为放能过程,伴随着ATP的合成,B错误;C、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释放能量最多的阶段,即H+、e-、氧气生成水的过程,C正确;D、蓝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没有线粒体,推测其存在类似该电子传递的膜结构,D正确。故选ACD。
14.答案:(1)不移动小鼠细胞呼吸吸收的量与释放的量相等
(2)刚开始红色液滴不移动,一段时间后向右移动兼性厌氧型
(3)用NaOH溶液代替清水,其他条件不变
(4)溶液光合作用产生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
解析:据图分析,图2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若烧杯中的Y是二氧化碳缓冲液(,溶液),则Y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且保持烧杯中浓度不变。
(1)图1中的小鼠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量与释放的量相等,且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被烧杯中的清水吸收,小鼠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也不释放,所以装置中的气体体积不变,红色液滴不移动。
(2)将小鼠换成酵母菌,X仍然是清水,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开始时进行有氧呼吸,红色液滴不移动;后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使得装置中气体体积增大,则红色液滴右移。
(3)酵母菌有氧呼吸时,释放量与吸收量相等,根据以上分析,若将图1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小鼠换成酵母菌,其他条件不变,则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可表示酵母菌的吸收速率,即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的量。
(4)若图2装置的锥形瓶中植物能正常生长,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则Y应为二氧化碳缓冲液(溶液),由于光合作用产生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则红色液滴右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