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红烛》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提 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带领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
启发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创造
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传承和弘扬优秀 文化传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抒情脉络和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在矛盾中探索前进的复杂情感。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设想
本诗情感丰富,意象独特。教学时以诵读为基础,引导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语言和结构的分析,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 和艺术特色。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活动,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析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深入理解诗 歌。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相关图片和音频等资料。
2.准备红烛道具,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创设。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红烛燃烧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红烛会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红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0分钟) 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闻 一 多(1899年11月24日 — 1946年7月15日),本 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 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 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 在回顾自已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 首名诗《红烛》。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3.学生思考:诗歌围绕“红烛”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研读诗歌,分析意象(20分钟)
1.小组讨论: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示例:“红”是赤诚的象征,“烛”具有奉献的特质。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背景、诗歌的主要 内容和“红烛”意象。
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前两节。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抽查学生背诵诗歌前两节。
2.提问:“红烛”意象在诗歌前两节中有怎样的体现
(二)深入探究,把握情感(15分钟)
1.学生默读诗歌后几节,思考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三)品味语言,赏析手法(15分钟)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修辞手 法。
例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 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 烛的力量。
2.教师总结诗歌的语言和手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展示其他以“蜡烛”为意象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 阅读。
2.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诗歌中,“蜡烛”意象的内 涵有何异同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全诗,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红烛一样奉献自我。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模仿《红烛》,以一种物品为意象创作一首诗歌。 2.阅读闻一多的其他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较为深 入,但在诗歌创作的实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今后应加强对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训练,同时提供更多的 相关作品供学生阅读和欣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 和创作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