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礼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 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2.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 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类型 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境导学 展示几所著名大学校训: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一、定向自学 1. “大学之道”原本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出自 《礼记》,宋人将其从《礼记》中抽取而出,与《中庸》《论语》《孟子》 相配合,到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2.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治国、理政)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3.《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 集,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 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 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4.解题:“大学之道”即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5.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 世称小戴。著有《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二人合称为 “大小戴”。 二、合作研学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朗读,感圣贤之道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1
三、展示激学 梳文意,明圣贤之理 梳理第一段 思考探究: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三纲”之间有什 么关系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原 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 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⑥静:心不妄动 ⑦安:性情安和 ⑧虑:思虑精详 ⑨得:处事合宜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 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1)勾画有关“三纲”的语句,解读内容。 明 确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A.阐释“三纲”含义: 明 明 德 :人天生拥有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 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 亲 民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 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 础。 止于至善: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 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 道出了《大学》的主旨。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B.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式的逻辑结构。这三个纲领 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 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2
(2)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A.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 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B.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梳理第二段 思考探究: 1.《大学》“八目”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于:在 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使动,使……真诚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治:治理的好,太平 至于:古:<动>到+<介> 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1.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 确 :“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 家”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 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2.“三纲”、 “八目”的关系 明 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 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 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意 义 :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 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四、精讲领学 1.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 确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 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 论证力强。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你从本文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 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有探究事物原理的求知精神。“格物“致知”是修身养性的基 础,对世界缺乏认知就无法提升个人修,也就无法避免蒙昧和无知。 (3)要有社会责任感。”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 提升了个人修养后,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知识、自身的正能量都回馈给社会, 让整个社会向良性方向发展。 3.“精致利己主义”是否正在消解传统读书人的道德修养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 利益。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 “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 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 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 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 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 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 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 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 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五.反馈固学 1.一词多义 本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根本、基础)
4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木的根)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原来的) ④盖亦反其本矣(名词,仁政王道)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名词,仁政王道) 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本) 诚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名词,诚心、诚意) ③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假如、如果) 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修行) ②又重之以修能(形容词,美好的) ③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大)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 ⑤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施行) ⑥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修造、整治)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工、 商、皂、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B.《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相传为孔 子所作。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博学”之态,一是指与“小学”相 对的“大人之学” D.“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 从中获得智慧。 解 析 :B项,《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 2.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
,
)3.《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 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 是“ ”。 5.《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 ”。 6.《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7.《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 6 8.《大学之道》中用“ 9
5
两句 , 强调上自天子 , 下至平民 , 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 9 . 《 大 学 》 中 的 “ ” 说 明 获 得 知 识 的 途 径 , 在 于 认 识 研 究 万 事 万 物 ; 而 “ ” 是 说 通 过 对 万 事 万 物 的 认 识 研 究 , 才 能 获 得 知 识 。 (
99
)1 0 . 《 大 学 》 中 的 “ 认为 ,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 国 家 , 治 理 好 国 家 后 天 下 才 能 太 平 。 答案 1 .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终 始 知 所 先 后 则 近 道 矣 2 . 在 止 于 至 善 3 .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终 始 4 . 先 修 其 身 先 正 其 心 5 . 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6 .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国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7 . 在 明 明 德 在 亲 民 在 止 于 至 善 8 . 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9 . 致 知 在 格 物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1 0 . 身 修 而 后 家 齐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国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