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 月 日星期 上午(下午)第 节课题 5.1《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1主备人 使用人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重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 学之道”。 难点 把握“仁”和“礼”“乐” 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 品格。教法 讲授法、合作法教学环节 教 学 ( 过 程 ) 个案补充一、趣味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 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 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 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 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 、 文 化 常 识 文体知识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 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 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 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此称为“语”。 作者简介: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 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 德)。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 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三 、 朗 读 文 本 , 理 解 本 文 四 、 文 白 对 译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学而》 注 释 :(1)就:靠近、看齐。 (2)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 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 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 待乐呢 ”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 死而无憾)。”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 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泰伯》) 注 释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③已:停止。 译文: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 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 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注 释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即使。 译 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 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 己要前进的。”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 释 :知:同“智” 者: ……的人译文: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③归: 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作动,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 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 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 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 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 释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译文: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 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五 、 课 堂 练 习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 是 : 3.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 是 : 4.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 是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里仁》 中的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 _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_ 。《论语》与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板书设计 《 论 语 》十二章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语录体 孔子及其弟子教学反思高唐县第三中学课时教学设计(第 周)年 月 日星期 上午(下午)第 节课题 5.1《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2主备人 使用人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重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 学之道”。 难点 把握“仁”和“礼”“乐” 之间的关系,理解每一章 的基本内涵。教法 讲授法、合作法教学环节 教 学 ( 过 程 ) 个案补充一、复习导入 总结《论语》十二章每一章节的主要观点以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论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论论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论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对比、理论第七章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理论论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比喻论证第九章智 、 仁 、勇成就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已复礼为仁理论论证第11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论论证第12章《诗》的社会功用举例论证二、阅读建议指导 阅读方法:归纳主题,搭建框架 本课所选的《论语》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探讨了“君子”之 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观点。 三、《论语》的思想内容 问题一:“君子”是指什么人 怎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 课文中哪一章回答了这 个问题 明确: “君子”、“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 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 在对人的反思中,孔子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 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 (文质配合适)第 6 章 中 什 么 是 “ 文 ” , 什 么 又 是 “ 质 ” 呢 (当, 恰到好处。)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 质: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 问题二:“文”指外在的行为表现,阅读思考第⑦⑧ 三章,君子具有怎样的行 为表现 (把实践仁道作为自己终生的责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止由己,为仁由己君子的行为表现将心比心,待人宽厚仁爱勿施于人。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恕’乎 ! 己 所不欲) 问题三:“质”主要指“内在的品质”,自读第③④⑨章,说说君子需要具备怎样 中庸之道的内在品质(仁德) 又如何来实践“仁”德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为真理奉献的精神矣。”第4章子曰:“君子君子的内在品质喻于义,小人喻于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利。”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仁、智、勇者不惧。”)又如何来实践“仁”德 途径:克己复礼 仁 原则:靠自己努力 具体方法:四“勿” 问题四:怎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请结合第①⑤ 三章谈谈你的理解。 第1章 → 君子好学 第 5 章 → 自 我 反 省 虚 心 学 习 无 处 不 在 第12章→举《诗》为例,讲学习的作用(兴、观、群、怨不可分割紧密相连) 小结:好学 (第1章) 态度 谦虚、反省 (文质彬彬学习)(第5章) (作用)以《诗》为例 (第12章)问题五:内心的“仁”和外在“礼”的关系如何,结合第2章谈谈你的理解。礼、乐: 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仁 : 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 仁是礼、乐的核心和本质 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四、梳理内容 第1、4、6章——君子与小人 第2、7、9、10章——论“仁” 第3、8章——论“道”的学习 第5、11章——修己与待人 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五、梳理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一词多义: 1.克 (1)克己复礼 (约束)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 (2)克终者盖寡 (4)克期完成 (能够) (限定)(5)虽多忌克 (妒忌刻薄) 古义异义: 1.文质彬彬 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 今义:文雅貌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一个字 今义:一句话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 (1)敏于事而慎于言 4.固定句式 (1)如乐何 如……何,对……怎么样 五、当堂巩固 1.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C。 解析:A.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侍奉 D.勤勉;/聪慧。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 经》《春秋》。 答:A。解析:《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3.情景默写 (1)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 是 : , o (3)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 ·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 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里 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答:(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板书设计 君子 学习 方式 ①⑤2 外在 行为表现 ⑦⑧1彬彬:中庸 核心 关系 ② 内在品质③④9实践 途径 0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