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
3.领悟诗人无私奉献,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了解诗人的三美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评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烛”为媒,导入新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 灼热的执着与追求。无可否认,李商隐让蜡烛成为相思、至死不渝的象征。同样是蜡烛,到 了诗人闻一多的笔下,是否会成为新的意象,如果是的话,它又象征着什么呢 寄托着作者
怎样的情感呢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走进闻一多的内心世界。
二、以“烛”为象,初悟情感 1.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捣破 (dǎo) 脂膏 (zhī gāo) 慰 藉 (jiè) 耕 耘(gēng yún) 2.学生集体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基调。 明确:悲壮慷慨。 3.老师指导朗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再次朗读。 例:红烛啊!(字韵饱满,饱含深情,适当拖音)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短促)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句式,接续紧凑,和下句急促读出) 烧破世人的梦,(排比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拖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和下句急促读出)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三 、以“烛”为核,品味鉴赏
1.诗人在诗歌里所写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红烛。
2.文艺评论中有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 几个不同的部分或几个方面来表情达意。诗人笔下的红烛都有哪些特点,哪些诗句体现了这 一特点。
明确:
(1)红烛的颜色——红色
诗句: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2)红烛的状态——燃烧(发光)
诗句: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腊成灰
原来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3)红烛的情感——流泪
诗句: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4)红烛的精神——奉献 诗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这些特点有无象征意义 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1)红色是红烛的颜色。诗人将红烛之“红”和诗人红心之“红”进行类比,是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隐喻、象征诗人赤诚、热烈、忠诚的情感。
(2)燃烧(发光)是红烛的状态。从诗歌语言来看,红烛燃烧着“躯体”,点着自己的 “灵魂”,带给别人光明,结果让自己“烧腊成灰”。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碎他们的监狱!”这个句 子中,“世人的梦”隐喻普通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世 人的血”隐喻民众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诗人要“烧破”“烧沸”就是想让世人觉醒,让世 人热血沸腾。
诗人立足红烛的自然特点,从精神层面极度赞美的是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3)流泪是红烛的情感表现。流泪在情感表现方面有二, 一是因内心伤心悲痛, 一是因 喜极而泣。诗歌中红烛流泪的原因是前者。
诗歌第6节诗句“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 烧的不稳时,才着急的流泪”。“何苦”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矛盾、痛苦、挣扎;“残风” 暗指反动势力。可见,流泪并不是伤心于自我的牺牲,而是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 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因此,红烛之“泪”象征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
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焦急之下壮志难酬的痛苦。
(4)“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红烛的精神。即便世人不醒,“监狱”还在,“残风” 侵袭,但红烛“灰心流泪”的决心不变,“创造光明”的信念不变。本句结尾,卒章显志。
揭示了红烛的精神本质,即在黑暗的社会里,红烛即便在黑暗之中发出微弱的光芒,但依然 要燃尽自己,带给世人无限光明。这就是红烛的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
四 、以“烛”关照,理解内涵
1.结合屏显内容,请说出本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屏显:1923年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国内各军阀势力横行,军阀之间 不时爆发战争,民众愚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极度混乱。
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 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白杨礼赞》等都是托物言志的典范。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 示作品的主旨。本诗所咏之物即为“红烛”,既绘红烛之形色,又塑红烛之灵魂,运用托物 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2.“红烛”与诗人“我”有何关系
明确:“红烛”是“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我”的光辉人格的写照。
3.闻一多通过《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明确:①燃烧自己,照亮世界;
②面对黑暗,勇敢抗争;
③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4.请比较《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异同。
明确:①从诗歌体裁来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自由诗,在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 自由灵活,段、行、字数等不固定,长短交错;《红烛》是新格律诗,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 础上追求诗歌形式、韵律、辞藻之美。
②从诗歌形象来看,两首诗借助典型意象,运用象征,抒发诗人充沛的情感。《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选用了白云、北冰洋、北冰洋、洪涛等意象,主要通过对“力”的赞美,歌颂 了五四破旧立新的精神;《红烛》托物言志,借助“红烛”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诗人甘愿 牺牲、矢志爱国的精神品质。
③从诗歌风格而言,《红烛》直面沉重的现实而抒发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属于典型的 现实主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淡化社会环境而一味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典型的浪 漫主义。
④从诗歌情感而言,《红烛》悲而不伤,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试图用自身的一腔热 血作路标,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 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极度自信中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
⑤如果将这两首诗歌比作两个历史人物,则《红烛》只能是杜甫,《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只能是李白。
五、以“烛”联读,了解“三美”
1.阅读闻一多的另一首《死水》,结合本诗,谈谈闻一多新诗的“三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发印制的“三美”主张以及诗歌《死水》)
屏显: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 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 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影响深远。
“三美”主张: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 呈现出绘画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明确:音乐美——《红烛》每节开头都是“红烛啊”,形成反复呼告,局部复沓吟咏, 形成诗节排比,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死水》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 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绘画美——“红烛”“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意象、辞藻富有形象感、色 彩感、画面感,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给人的视觉印象。
建筑美——《红烛》诗节错落但整体匀称,《死水》诗句均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 每一节都构成了一个方正体,形成形式上的美感。
六、以“烛”为质,总结教学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绘红烛这一象征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红烛不仅 是一种喜庆的象征,更是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 红烛一样,用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祖国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 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同时,诗歌中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他深刻揭示了人民在苦难中 的挣扎和呻吟,对民族灾难和贫穷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只有众多的“红烛” 人士,才能改变这种社会现实,为民族带来光明和希望。
闻先生的红烛应该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