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1份视频)-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1份视频)-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生物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那自然选择是如何作用于生物的?(是作用于生物个体基因型还是个体的表现型?)
自然界中的个体总是不可避免的要走向死亡,个体的表型也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是决定表型的基因却可以借助生物的繁衍得以延续,并且在群体当中扩散;所以,要生物的进化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1.种群
例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也是一个种群。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一个种群其实就是一个繁殖的单位,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根据种群的定义,尝试判断以下描述的是一个种群的是:
顺德水道里的所有鱼
顺峰山公园里所有的水杉
西樵山风景区的所有草本植物
景山公园中所有的雄性银杏树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库
一个种群所有个体各自有自己的基因,它们各自的基因都是基因库的一部分。个体间的差异越大,基因库也就越大。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3.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数目
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 100%
=
+
× 100%
例如: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是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是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求A和a的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计算
计算: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作含有2个基因,那么:
这100个个体共有_____个基因,其中:
A基因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 个
a基因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个
A基因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_ %
a基因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__%
200
2×30+60=120
2×10+60=80
120÷200=60
80÷200=40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假设:①昆虫种群数量非常大;②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
亲代基因型的频率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率 A( ) a( )
子一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一代基因频率 A( ) a( )
子二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二代基因频率 A( ) a( )
60%
40%
60%
40%
60%
40%
36%
16%
48%
36%
16%
48%
根据计算结果,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
在上述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即:在一个数量非常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在没有迁移、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在世代相传中不发生变化。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对于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
情况1:种群规模小
一起偶然事件往往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
情况2:非自由交配
相邻两个个体最有可能发生交配,而大种群两端的个体实际上是相互隔离的,这种趋势助长了近亲交配,纯合子概率随之增加,隐性纯合子概率也增加,而隐性性状对个体存活和繁殖往往是不利的,会进一步影响下一代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情况3:迁入与迁出
随着某些个体单向的迁入或迁出,种群将会获得或丢失一些等位基因,种群的基因频率随之发生变动。
情况4: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以及多害少利性。自然界中大多数有害的突变基因不会在总群中扩增而会被删除。少数有利的突变基因,可以被保留或扩增,从而引起基因库发生较大变化。
情况5:自然选择
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具有不同表型的个体存活和繁殖的机会不同。某些基因型将比其他基因型有更多的个体能存活到性成熟,并成功地进行繁殖,因此他们将留下更多的后代,并为下一代的基因库贡献更多的基因,从而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跟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
一、种群与种群基因频率
在自然界中,一个不发生迁移,不发生基因突变,也不发生自然选择的数量非常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几乎是不存在的。
即: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种群中的遗传性状在世代间会发生变化,生物的进化是必然的!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达尔文曾明确指出,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为什么还能够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阅读教材P112,试着该问题!
①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十分庞大的
②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这些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成为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资料一: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桦尺蠖(huò)是桦树的主要害虫)。它们往往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
19世纪中叶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蛾几乎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频率上升到95%以上。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资料二:
19世纪初。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假设1870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Ss 20%,ss 70%,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提示:不同年份,该种群的个体总数可能有所变化)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变化趋势
基因型频率 SS 10%
Ss 20%
ss 70%
基因 频率 S 20%
s 80%
11.5%
22.9%
65.6%
23%
77%
13%
26%
61%
26%
74%
14.6%
29.2%
56.1%
29.2%
70.7%
逐年增加
逐年增加
逐年减少
逐年增加
逐年减少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桦尺蛾种群是否发生进化?如果发生了进化,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什么?为什么?
桦尺蛾发生了进化。
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保留下来的机会少,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的过程。
三、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论,试分析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
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在工业革命前后,种群中不同体色的个体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说明种群在进化。
那桦尺蛾有没有形成新的物种?为什么?
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
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同种生物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称作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这里统称为隔离
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快乐”地生活着。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后来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山谷中形成一条汹涌的大河。鼠种群的个体,一半在河这边,一半在河那边。就这样过了几千年。
后来,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相遇了。它们发现彼此大不相同。它们之间还能繁殖后代吗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过程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在辽阔的南美洲大陆上,却看不到这13种地雀的踪影。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这些岛屿与南美洲大陆的距离为160~950 km。不同岛屿的环境有较大差别,比如岛的低洼地带,布满棘刺状的灌丛,而在只有大岛上才有的高地,则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始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
这些岛屿是 500万年前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比南美洲大陆的形成晚得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以后在各个岛屿上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这些岛屿是 500万年前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比南美洲大陆的形成晚得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以后在各个岛屿上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 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结合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过程,试将以下词句进行合理的排序,找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规律。
A .基因库出现差异
B .地理隔离
C .生殖隔离
D .阻断基因交流
E .新物种
F .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G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基因库出现差异
生殖隔离
新物种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两种模:
①渐变式:
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因素(如地理障碍)而隔离成多个种群。由于种群间无法实现基因交流,这些种群间的遗传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而成为了不同的物种。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
②骤变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