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核心素养】1.研读图文史料,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史料实证)2.识读《西汉形势图》,认识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时空观念、家国情怀)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评价汉武帝(唯物史观)4.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认识到国家统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削弱地方势力研读右栏史料,结合教材分析西汉初年中央面临着哪些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效果如何 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成为统一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2.措施:(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2)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打破其原有的社会关系。3.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推动经济的发展1.农业右图为汉代的新型农具,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除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1)农具: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其他措施: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3.结合汉武帝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完善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回答这些政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政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三、尊崇儒术右图人物是谁 结合右图人物回答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人物:儒家董仲舒。2.举措:(1)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3.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四、北击匈奴与霍去病一起抗击匈奴的将领是谁 分析他们出击匈奴的背景,并指出这场军事活动的结果如何。1.人物:卫青2.背景: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3.结果: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大获全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五、影响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2.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3.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4.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A.平定诸侯叛乱 B.率军北击匈奴C.统一漠北草原 D.打压地方豪强5.如图所示为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C.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6.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至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梁国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个侯国。这种做法( )A.废除了郡县制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改善财政状况D.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历史学家钱乘旦写到:“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社会就已将孔子的学说(精神载体)与帝国的结构(政治载体)契合起来,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下列哪个措施符合材料主旨(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盐铁官营 D.推恩令8.如图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推行郡国制C.实行盐铁专卖 D.尊崇儒术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0.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这位学者是( )A.卫青 B.董仲舒 C.主父偃 D.王猛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中国通史》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但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中华文明》请回答:(1)材料一中“他”是谁?他建立的“大国”都城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推行的“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措施,并指出“封建体制”最大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是如何进行“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此时,西汉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趋势及其核心精神力量。参考答案1-10 CBBBD11.(1)秦始皇(嬴政);咸阳;措施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特点:皇权独尊,皇权至上;不断演变等。(2)措施:政治方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经济方面,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文化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方面,北击匈奴。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3)历史趋势: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实现“华夏民族大一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