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核心素养】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梳理】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课堂训练】
1.《后汉书 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2.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3.《后汉书 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里的“京师”是(  )
A.咸阳 B.长安 C.开封 D.洛阳
4.东汉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此时期的统治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东汉中期以后,“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引发的政治,社会动荡(  )
A.是佛教产生的重要背景
B.是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C.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瓦解
D.是郡县制的弊端造成的
6.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外戚和宦官干政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皇权专制制度使然
B.东汉王朝统治者素质偏低
C.东汉中后期皇帝早逝
D.被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
7.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而且寿命短。如表列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从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分析,最后导致的直接恶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人民流离失所 B.外戚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 D.地方势力强大
8.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
A.汉朝强化西域治理
B.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
C.政府关注民众疾苦
D.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
9.绘制时空坐标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新朝和东汉综合国力变化示意图》中的①处应为(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三国鼎立
10.如表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东汉初年(  )
年份 户数(万) 口数(万) 垦田数(顷)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4279634 21007820 /
汉章帝章和二年 7456784 43356367 /
和帝元兴元年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11.某校同学开展了历史主题研究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概括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提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西汉初,也曾出现过相似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产生的影响。
【探究问题三】
材料三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灾也似乎特别流行。仅汉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甲子”年,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提到的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并概括这场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结合上述三组探究问题为该研究活动拟一个主题。
参考答案
1-10 BADAB CBCCA
11.(1)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局面:光武中兴。文景之治。
(2)政治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领导者:张角。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等。主题:东汉的兴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