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找出花园景色变化的语句,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2.抓言行体会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受其人物形象,并探究巨人变化的原因。3.能发挥现象,把孩子们和巨人在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教学重点】:抓言行体会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受其人物形象,并探究巨人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能发挥现象,把孩子们和巨人在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教法】:点拨法、朗读法【学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抓言行悟形象【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课题(1分钟)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的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强调“巨”最后一笔。齐读课题。其实,课题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篇童话,你从哪个词知道的?师:读完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预设: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二、品读变化,感受奇妙(5分钟)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1.生按要求自学思考。2.汇报交流。可爱的花园——荒凉的花园——孩子们的乐园(1)抓住青草、花朵、桃树、小鸟、孩子,感受花园里充满了生机、快乐与自由。(2)小鸟不肯;桃树忘了;小花缩回——雪霜覆盖,北风呼啸,冰雹既闹又跑师点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觉童话好奇妙啊!(3)好奇特的景象:桃树、小鸟、花儿们。孩子们尽情地玩耍。3.师点拨:巨人的花园竟然能变化,好奇妙啊!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巨人的言行,去探究花园能发生变化的原因。三、品读言行、感悟形象(15分钟)要求:请默读3-15段,画出描写巨人言行的语句,批注巨人的形象,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1. 生按要求自学勾画。2.汇报交流:(1)4、5段:①抓“斥责”,体会巨人很凶。抓“自言自语”的话语及砌墙的行为,体会巨人的自私、蛮横、冷酷和内心深处的孤独。②通过表情、动作和语气,读出巨人的自私蛮横。③师点拨:巨人砌起了围墙,不但阻止了孩子们进入花园,也隔绝了春天,更让我们感受到巨人内心的孤独。(2)第8段:疑惑、盼望春天早日到来。(3)12、13段:巨人后悔了,足见他内心原本是善良、柔软的;“轻轻地、悄悄地”的举动,看到了巨人的善良和他对孩子们的爱。“拿出”“拆除”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一位宽容、和善的巨人。3.质疑:巨人由最先的自私到现在的宽容和善,是谁改变了他?四、寻找原因,领悟道理(9分钟)1.有一天,巨人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心就软了。他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2.巨人的心软了,他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师生合作读)3.追问:是谁改变了巨人?可怜的小男孩让巨人心软了,唤醒了他内心的善良。特别是那带着爱和温情的一吻,彻底融化了巨人心中的坚冰,让他幡然醒悟。拆除了围墙,分享了自己的花园。4.点拨:巨人的内心本来是善良的,但是长久以来独来独往的习惯掩盖了这种善良。而这种善良一旦被激发、唤醒后,巨人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快乐。5.学完这篇童话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五、推荐阅读,学习表达(9分钟)1.想知道那个小男孩是谁吗?请阅读《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2.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六、布置作业,拓展提升(1分钟)1.修改完善小练笔。2.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3.读原文《自私的巨人》,说说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是谁?板书设计:巨人的花园自私 可爱后悔 荒凉和善 乐园学会分享《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巨人的花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外经典童话”主题下的第2篇课文。课文由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一个巨人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把他们赶了出去,从此花园总是被冬天占领。一天,一个小男孩爬不上桃树,角落依然处在寒冷的冬天里。巨人的心软了,他把小男孩抱起来,放到树枝上,整个春天跟着都来了。巨人拆除围墙,从此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耍、生活。课文许多地方都充满奇妙的想象。特别是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每一个形象都活生生的,创造出了丰富而奇丽的童话情境,带给读者无比美丽的阅读体验,让人体会到与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的。课文刻画的巨人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巨人由“斥责孩子”到“十分后悔”,由“砌墙”到“拆墙”,由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迟”到领悟到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巨人并不是一个自私、冷酷的人,只是由于自己长时间独处,而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作者通过对巨人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巨人内心的善良。对于童话这种文体,四年级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他们不仅幼儿时听家长讲童话故事,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还专门学了童话这种文体特点。即:奇妙的想象;有趣的情节;鲜明的形象,蕴含一定的道理。回看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分享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感受奇妙是为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做铺垫的。一、教学亮点对照本课教学目标,本节课有以下亮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教师执教目标清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其中,感受童话的奇妙为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做好了铺垫。抓言行,体会巨人内心的善良,又为小练笔“发挥现象,把孩子们和巨人在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埋下伏笔。指导练笔,让学生加上孩子们和巨人互动的话语,这样一起玩耍的情景生动有趣。2.能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训练提升。默读3~15段,画出描写巨人言行的语句,批注巨人的形象,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学习任务是对前一单元语文要素抓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巩固训练。开篇的质疑课题,中间学生知道了巨人最先自私冷酷,现在宽容和善,但教师还是让学生看图质疑,这都是对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能力的一种训练提升。3. 寻找原因领悟道理时,化繁为简。在学生知道巨人形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巨人的心软了”,去探究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做的?得到了怎样的回应?让学生在品读11~13自然段中快速明白巨人能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小男孩的点化与救赎,进而知道这篇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比面对这三段文字,直接说是谁改变了巨人,容易了一些。4. 板书设计从花园变化和巨人形象两方面考虑的,最后加上了道理。简单明了。5.自读、默读、表演读、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伴随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二、追寻不足1.学生未预习课文,执教时有些拖沓,致使小练笔环节未在课堂上落实。学语文就是学表达,写放不到课堂上,终究是一大失误。2.没有课时目标,将两课时内容融合在一起,根据教学目标,执教了整篇课文。三、改进措施1.在执教时,指导学生扎实预学课文,推进前面各环节的进程,尽量将练笔放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若要划分课时,熟读课文,处理生字词,感悟花园的奇妙变化,应该为第一课时的内容。品读言行,感悟形象;寻找原因,领悟道理;推荐阅读,学习表达都是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