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在前面册次的教材中都已经安排过,这次复现是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二、文本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重,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先梳理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围绕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教学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精神品质。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查阅相关课文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革命文化教育。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重点】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难点】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教学过程】板块一、回忆时间节点、关键事件。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李星华的回忆,走进1927年的李大钊,齐读课题。2.对比感受:普通人和李星华对于十六年前的回忆分别有什么不同感受?3.回顾节点、事件。节点 时间 事件1 那年春天 李大钊( 坚守 )2 4月6日 李大钊( 被捕 )3 十几天过去了 李大钊( 被审 )4 28日 李大钊( 被害 )板块二、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找一找李星华回忆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2.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将进行评价。提出疑问:为什么十六年前,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李星华回忆得竟然如此清晰呢?3.引出“反常表现”?什么是“反常表现”?板块三、锁定反常,阅读思考。1.再次默读课文,关注学习任务。(1)找一找:在李星华的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为什么李大钊会有这些反常表现?(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2.聚焦神态,品读人物形象。生分享: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1)分角色读课文。师总结:同学们,很显然,这是李星华清晰地记得,那年春天父亲的一次反常?(板书:神态)。(2)你从哪儿看出来父亲一向是慈祥的?师总结:父亲从没有骂过我们,这就是一向——父亲更没有打过我们,这就是一向——当我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时,父亲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这就是一向——(3)然而,——这一次父亲的神态竟然是——(4)从反常处感受品质。一向的慈祥和突然的含糊,这是多么反常的表现。由这一处反常表现,你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①李大钊为什么会有这一次反常表现?②由这一次反常表现,我们体会到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品质呢?师总结:这一处反常的神态,让我们感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自己孩子是多么关爱、多么体贴、多么慈祥,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再读体会人物品格。3.聚焦言行,品读人物形象。生分享: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1)分角色读课文,男生读李大钊的话,女生读李星华的话,旁白大家一起读。(2)其实当时的形势已经非常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3)谁发出来的枪声?(4)关注严峻的形势,模拟枪声。(5)你知道纷乱的喊叫是从哪里传来的?(6)在纷乱的喊叫声中,你仿佛听到敌人在喊什么?(7)着眼李星华和李大钊的反应。(8)由这一次反常表现,我们体会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呢?你又体会到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呢?(9)再次分角色读,体会人物品格。3.聚焦言行,品读人物形象。学生汇报交流: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生齐读。(1)看着李大钊的外貌,学生提出疑问?(2)生1:那些可恨的敌人究竟对父亲做了什么?生2:父亲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的脸还是平静而慈祥的?生3:父亲过了这么多天,为什么仍旧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袍?(3)根据学生的疑问,老师出示学生搜集的李大钊在狱中受酷刑的资料,生读。(4)按照常态,这时候父亲的脸应该是怎样的?(5)十六年后的李星华清晰地记得在法庭上,见到父亲的面容——生读: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6)孩子们,由这次反常的外貌,你体会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身上有着什么?你又体会到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呢?(7)小结:这些反常的神态,这些反常的言行,这些反常的外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的柔情,对家人的柔情,对家人的关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板块四、透视反常,抵达精神。1.这样反常的神态,外貌,言行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李大钊?2.就在法庭上面,十六岁的女儿李星华却在父亲身上看到这样的精神:李星华知道,他的心——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3.什么是平日?4.从这个平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年春天,当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候,他的心——生答,4月6日那天,他的心——而此刻,就在法庭上面,由这个平日李星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心——5.小练笔:写一写李大钊和李星华的心里话,写后配乐分享。6.关注首尾呼应的写法。板块五、拓展资料,传承文脉。1.拓展革命先烈和当代共产党人的事迹,深刻理解课文。2.师总结:孩子们,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传承、继续发扬、继续光大!因为——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样的回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必将永远(清晰),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必将永远(不朽)。因为,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这样的信念——生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