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资源简介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
?
【专题复习导航】
?
◎考情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历来高考的重点内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形式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中国民主政治、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民主政治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
◎考纲诠释:(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复习本专题,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整体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战国开始形成,秦朝正式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等几个重要阶段,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很明显。
?
?
【专题复习建议】
1.理清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演化,从中总结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且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期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复习中要把握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性特点,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同步进行的,但宋代以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突出,因此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在宋代以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皇权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只有中央集权的稳固,才会有皇权的发挥,但皇权毕竟是个人权力,它也要依靠中枢权力体系,因此,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是中央集权,专制皇权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强化的。
3.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意义;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应联系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寻找本专题知识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
?
?【专题知识归纳】
?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
(2)概况:①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②对象与内容:对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土地和人口及物资、武装。③权利与义务:诸侯国可以拥有武装,征派赋役,在自己封疆内对下属再分封,但须承认周王权威,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④作用: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贵族集团等级秩序。
(3)特点:受封对象多样;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
(4)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进行,导致分封制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是周人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概况: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族权与政权、财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治关系。
(4)影响:既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又凝聚了宗族,防止了内部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
(5)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制为核心。
(2)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制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2.形成原因:(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他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3.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央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并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保证皇权中心。(3)地方制度: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中央。
4.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⑷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5.影响:(1)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5)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
(1)中央: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权。武帝时“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②东汉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
(2)地方:①汉初郡县、封国并行。②武帝置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酎金夺爵”,解除了封国军政大权。
2.隋唐
(1)中央: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合作又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地方:形成州、县两级,唐中后期广置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
3.宋代
(1)中央: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掌行政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掌军政权;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权。相权一分为三。
(2)地方: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地方财赋也由中央掌握;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行使监督权;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4.元朝
(1)中央: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并统领六部。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体日益完备。
(2)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牢牢控制了地方官吏的任免与监督权。
(4)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胡惟庸案成为直接借口;根本上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措施: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③影响:专制皇权最终战胜相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内阁制度的形成:①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②地位及作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立军机处
(1)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2)职能:雍正帝时设立,官员职级较低,受皇帝随时召见,只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3)影响: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3.影响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明清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消极: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腐败现象严重;加强思想专制,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
【重难核心突破】
1.西周政治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天下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和国王。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
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促进了官僚制度的确立。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
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结果是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比较
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4.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无不源于节度使手握重兵,因此,集中兵权是宋初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分化事权。在中央设置二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相权,以往“事无不统”的相权一分为三。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宋初进一步吸取唐末以来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派不懂军事的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避免了武将拥兵作乱。
(2)作用:积极方面: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消极方面:造成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加剧了边患危及,进而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同时,由于分化事权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三冗”现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5.???? 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实行监察制度。如: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全力高度集中。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
?
【能力提升训练】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答案:D
2.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此制度反映的应是分封制。
答案:C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由“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不难发现,贾母强调的是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血宗法观念浓厚。
答案:C
4.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时期,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答案:D
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答案:D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解析】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