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3.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整理自己物品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整理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行为与习惯目标:帮助学生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书桌、房间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整理方法和技巧,如分类、归纳、摆放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和房间等,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坚持长期整理自己的物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整理物品的示范视频、各种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奖励贴纸等。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书包、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整理书包》,欢快的旋律响起,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唱:“小书包,勤整理,大书小书排整齐。文具盒,轻轻放,各类物品细收藏。”
歌曲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呀?”
学生积极回答,有的说:“这首歌讲的是要整理书包。”有的说:“是告诉我们怎么把书包里的东西放整齐。”
教师小结:“没错,这首歌讲的是我们要学会整理书包。整理书包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它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有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看看如何才能做好整理。”
(二)课堂小调查
教师提问:“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有谁自己整理自己书包的?”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认真进行统计。
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学生上台介绍他(或她)是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会把书本按照大小分类,然后再把文具盒放在最上面的口袋里。”或者“我会把常用的书放在前面,不常用的书放在后面。”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习别人的整理方法。
(三)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小比赛。请大家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语文书、数学书和文具盒,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教师开始计时,学生们迅速地在书包中寻找物品。
比赛结束后,教师采访第一名的学生:“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呀?有什么秘诀吗?”
第一名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我每天都会整理书包,把东西放得很整齐,所以找起来就很快。”
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纷纷分享自己收拾书包的好处,有的说:“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不会因为找东西而耽误学习。”有的说:“书包整齐了,自己看着也舒服。”
教师小结:“整理书包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东西,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自己整理书包也是一种自立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找不到“小伙伴”了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装有各种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储物箱,箱子里的东西杂乱无章地堆放着。
教师宣布任务:“现在,每个小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从储物箱中找出指定的物品,比如铅笔、橡皮、尺子等。看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找到。”
学生开始寻找物品,他们在箱子里翻找着,但是由于东西太乱,很多学生都遇到了困难。
时间到后,教师询问各小组的寻找情况,很多学生都表示东西太乱,很难找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刚才找东西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东西都混在一起,找起来很费劲。”有的说:“没有分类,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找。”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是的,东西摆放无序会导致寻找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们纷纷提出建议:“要把东西分类整理。”“要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教师再次提出任务:“请各小组将储物箱中的东西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一次寻找比赛,看谁找得快。”
学生分组整理储物箱,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归纳和摆放的方法。学生们有的把文具放在一起,有的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还贴上了标签。
整理完成后,进行第二次寻找比赛。这次,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指定的物品。
比赛结束后,让优胜组介绍他们得胜的经验,让大家体会东西摆放有序的好处。优胜组的学生说:“我们把东西分类整理好了,找起来就很方便。”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五)送“小伙伴”回家
教师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如书本、玩具、衣服等,提问:“这些‘小伙伴’应该被送到哪里去呢?”
学生参照教材,积极回答问题,如书本应该放在书包里,玩具应该放在玩具箱里,衣服应该放在衣柜里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还可以做哪些整理工作?”
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地讨论着,如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房间、床铺等,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帮父母整理家中的摆设。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代表们说:“我们可以把图书按照类别放在书架上。”“可以把玩具分类放在不同的箱子里。”“可以把房间里的东西摆放整齐,还可以打扫卫生。”
教师鼓励学生将讨论中确定的自己可以继续做的事情列出来,制定一个整理计划,并付诸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列出计划,包括整理的项目、时间安排等,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学生们认真地制定着计划,有的还画了图表来表示。
(六)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整理的错误观点,如“我不整理,反正妈妈会整理的”“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等。
提问学生:“这些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说:“不对,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有的说:“如果现在不养成整理的习惯,长大了也很难改变。”
教师出示一首儿歌:“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明白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学生们一边读一边点头,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的物品,把它们整理好。
学生分组进行整理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们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东西,把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
整理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表扬整理得好的小组和个人,鼓励学生继续保持。教师说:“看到大家都能把东西整理得这么好,老师真高兴。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七)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养成整理的好习惯?(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
教师播放一段学生在家整理物品的实录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中,学生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房间,把衣服叠好,把书放在书架上,还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采访录像中的主人公,询问整理的技巧和好处。代表们问:“你是怎么做到这么认真整理的?”“整理后有什么感觉?”
被采访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他说:“我觉得整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我想让自己的房间变得整洁,让爸爸妈妈开心。”
教师小结:“整理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还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希望大家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八)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回家后,按照自己制定的整理计划,认真整理自己的房间或书包,并请家长给予评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随时整理的好习惯,如每天整理书包、定期整理书桌和房间等。教师说:“整理是一种习惯,我们要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组织一次“整理小能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评选出班级的“整理小能手”,并给予奖励。教师说:“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比赛,展示自己的整理能力。”
(九)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整理的重要性、方法和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整理书包、储物箱,还知道了要把东西送回它们的家。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整理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
强调整理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学生能够坚持下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整洁、有序。教师说:“整理是一种美德,希望大家能坚持整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要自己做好整理,还要帮助家人一起整理,共同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教师说:“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会整理,还要帮助爸爸妈妈一起整理,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加温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和讨论,学生对整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整理方法和技巧,并且初步养成了整理的好习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整理的速度较慢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整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