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5.2 预防犯罪 单元整体设计 课件(共41张PPT)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5.2 预防犯罪 单元整体设计 课件(共41张PPT)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整体设计大单元主题:遵守社会规则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整合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分四个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包括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主题——遵守社会规则,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更好的在维护秩序,遵守规则,培养尊重、礼貌和诚信的道德品质,让自己成为“守法的公民”。单元结构图如下:本单元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学段对社会规则、道德、法律等问题的集中关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入手,选择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公民三个角度 ,采用对话的方式,力图在一定程度上由秩序、规则、道德与法律的认知,进一步理解规则的作用,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做守法的公民。这一思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继走进社会生活后,由学生融入社会过渡到遵守社会规则,承接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在原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继续深入展开,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以“大单元”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摒弃每一课程单独教学的传统方式,按照大单元学习目标规划设计本单元的学习,组织引导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中要遵守道德与法律,做守法的公民。
二、课程标准分解 (一)第四学段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道德修养层面的内容有: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在法治观念层面的内容有: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健全人格层面的内容有: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绪波动,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课程标准分解 学生学什么学生从现有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出发,感知秩序、规则、道德、法律等项目与自己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秩序、规则的重要性,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主题 ——遵守社会规则,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在社会生活是自觉做到尊重、礼貌和诚实守信,做守法的公民。学生学到什么程度1.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2.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3.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4.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5. 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6.阐明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的具体要求。7.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8.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10.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学生怎样学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观察图片,交流感悟”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既调动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同时也激发学生认识社会规则保护社会秩序的实现。问题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等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秩序和规则意识。通过课上小组“情境分析”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多媒体辅助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伟人事迹”和“身边的劳动者”,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理解尊重他人要学会欣赏他人。通过多媒体展示“猜一猜”、“法律法规知多少”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多感官参与的过程中,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跨学科学习:通过多次出示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做好理解与识记,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实现了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有效引用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三)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描述 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三、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对规则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按时完成作业、尊敬父母、排队购物等。对为什么遵守规则、是不是所有规则都是反映人们的意愿、规则能不能修改等问题,他们尚未形成完整认识。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从规则的产生、规则的运行、规则的改进等角度深刻认识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则,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八年级学生情绪易变,做事容易冲动,同时,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这样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大概念大主题设计 本单元以“遵守社会规则”为题,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初中新生活出发,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主题“遵守社会规则”,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遵守社会秩序,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自觉做守法的公民。本单元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阶段“秩序、规则、道德与法律”的集中关注,学生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据此确定:本大单元的大概念——“讲究社会道德,做守法的公民”。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一)确定大单元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 1.道德与法治“课标”中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2.道德与法治教参的“单元首页”中的内容。 3.学情分析。(二)遵循“课标”分解和本大单元内容,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本大单元的学习目标:1.①对规则的社会功能具有高度认同感,认同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三者密不可分。认同要通过制定和遵守合理规则妥善处理好彼此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认同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在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②感受诚信做人做事的美好,树立诚信价值观。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养成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能够积极参加社会诚信建设,为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③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2.①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锻炼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做到自我约束、自我主宰,自觉遵守规则。既能有技巧地维护规则,又能根据社会变化情况参与改进规则。②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表达、展现文明有礼。③认识在社会生活中失信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辨别能力。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3.①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②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阐明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的具体要求。③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六、学业评价 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根据学生上课听讲、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程度进行评价。学生是否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上积极思考,参与到课上的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耐心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教师观察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生和生活中正确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做守法公民。根据学生课上听讲情况,在分享好方法、贡献“金点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提出的问题是否具备可行性,是否认真学习他人分享的“金点子”,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观察并结合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整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和道德与法治意识,知道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自觉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学生在班级和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进行评价学生能否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知道规则的重要性,能否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遵守社会规则,能否认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课后作业评价
七、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强调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一个单元的教学,把单元内容结构化。据此,设计了以下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图。
八、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一)设计单元大任务首先,结合单元大概念“讲究社会道德,做守法的公民”。然后参考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学业质量描述“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考虑到单元大任务本身也承载着评价的功能,经过推敲和思考,最终确定本单元大任务。即:搜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并制定整改措施,为此你打算做哪些宣传呢?大任务聚集本单元内容,学生可以用第三课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中学到的知识,联系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内容,向其他同学宣传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学生可以用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学习到的内容,教会其他同学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可以用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学习到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违法和犯罪知识,以及如何善用法律。同时,学生还能把自己整理的“整改不良行为”向同学展示,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单元大概念。(二)创设单元大情境本单元的单元大情境是结合着单元大任务来进行创设的,是结合着新学期道德与法治开展的“遵守社会规则”活动来进行设计的。本单元创设出的大单元大情境是:本学期,学校开展以“杜绝不良行为,做守法的公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学生们以简报的形式,围绕“怎样遵守社会规则?怎样尊重他人?怎样以礼待人?怎样诚实守信?怎样尊法守法?”等内容参与活动。单元的大任务围绕遵守社会规则为题制作宣传简报,大情境围绕大任务创设的是开展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的大情境下围绕核心问题将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成任务群,即不同主题的宣传简报,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准备行动计划的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自觉树立规则意识。
十、大单元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第1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我们每天应遵守的规则。单元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并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理措施,写成总结报告。第2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关注新闻,了解近年来曾改进过的规则,了解其目的。第3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以“尊重”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第4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规划自己的“一日常礼”。第5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反思自己在诚信方面的不足,并制定改进方案。第6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以”法不可违“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第7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查找身边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归纳整理之后,与同学分享交流。第8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关注新闻,了解一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节 预防犯罪
(统编版)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丰富的社会生活
2.网络生活新空间
走进社会生活
遵守社会规则
承担社会责任
维护国家利益
3.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4.社会生活讲道德
6.责任与角色同在
7.积极奉献社会
8.国家利益至上
9.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0.建设美好祖国
5.做守法的公民
整体脉络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遵守社会规则
做守法的公民
维护秩序
遵守规则
法不可违
善用法律
单元结构
社会生活讲道德
尊重他人
诚实守信
以礼待人
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
道德修养: 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法治观念: 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
健全人格: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新知导入
在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头强壮的驴正在安静地吃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驴的身上,用它细小 的舌尖轻轻以舔着驴的身体。起初驴不籽用蹄子或尾巴来回扫动,渐渐地它觉得被舔得很舒服,便不再烦躁,仍继续安静地吃草。就这样驴被麻痹了,蝙蝠一会儿就咬开了一个小口子,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的血。“吸血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使的诱惑,在驴陶醉沉迷之时杀死了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对手。
动物世界的故事
抽烟→吸毒→抢劫→监狱,整个过程就这样悄悄地发展。不良诱惑有时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接近你,慢慢地腐蚀你。
我们周围有这样的“吸血蝙蝠”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态度对待这些“吸血蝙蝠”?你是怎样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呢?
图一、盗窃罪
图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图三、非法拘禁罪
探究新知
活动一:了解罪与罚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及时点拨
探究新知
交流讨论
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
探究新知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属于
违反
殴打他人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的
触犯
属于
刑 法
犯罪行为
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治安管理
处罚法
一 般 违法行为
探究分享
探究新知
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
刑法
犯罪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违反的法律不同
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探究新知
你了解酒驾吗?
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
基本特征
(记忆和背诵)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什么是犯罪?
犯罪含义及基本特征?
探究新知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特征
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事违法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1)上述案例中孙文斌触犯了什么法律?他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孙文斌受到的刑罚处罚中,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什么是刑罚。
孙文斌杀医案
被告人孙文斌及亲属将其母孙魏氏送至民航总医院治疗。因孙文斌不满医生杨文对其母的治疗,怀恨在心、意图报复。12月24日6时许,孙文斌在急诊抢救室内,持事先准备的尖刀扎刺值班医生杨文颈部,致杨文死亡。孙文斌作案后报警投案,被公安机关抓获。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人一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孙文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探究新知
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刑罚
主刑
附加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独立使用
可独立使用
或附加使用
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分、刑事处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
主 刑
附加刑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整治活动的权利。
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
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
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
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探究新知
易混点
01
02
03
拘留:行政处罚
拘役:刑罚
罚款:行政处罚
罚金:刑罚
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
没收财产:刑罚
探究新知
考考你考考你
“刑法”与“刑罚”相同吗?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活动二:远离犯罪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①陈某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的行为?
②陈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陈某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④他犯罪的原因是?
⑤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案例再现
探究新知
探究与分享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A.结识游手好闲的“朋友——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不良行为)
B.经常偷窃”财物(严重不良行为)
C.拦路抢劫 (犯罪)
不良行为
(违 纪)
一般违法
犯 罪
不加以改正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携带管制刀具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探究新知
严重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多次偷窃
吸食注射毒品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探究新知
有人认为:“大错不要犯,犯了要坐牢,犯点小错无所谓。”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新知
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犯,远离犯罪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以下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今天,我在后院发现地上有许多爆竹屑,知道你趁父母不在时约你的朋友来放爆竹了。你可曾想过:如果引起火灾,我们所要承受的损失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会有多大!
前两天,我看到你的朋友把能以假乱真的玩具手枪留在我们的院子里,还发现家里的软塑花盆被枪弹打得像蜂巢一样。
面对这些,你给我的解释是:“他们没有恶意,我也不是故意的。
你已经长大了,如果还不能慎交朋友,不懂得检点自己的行为,只怕无心也会惹下天大的麻烦。
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都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你能不小心吗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要杜绝不良行为
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04
探究新知
问题补充
(1)社会因素:①对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够;②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
(2)学校因素: ①学校教育失当、管理不力;②追求上学率,忽视了学生道德、法律的教育;③控辍保学力度不够。
(3)家庭因素:①对孩子管教不力,听之任之;②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③家庭关系不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不良品行的影响。
(4)个人因素: ①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②法律意识不强,缺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③交友不慎,盲目模仿,从众心理等。
◆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补充)
问题补充
①国家、社会: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②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③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未成年子女,认真履行家庭保护的责任。
④未成年人: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习法律知识,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微杜渐,正视错误,勇于改正。
◆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补充)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预防
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罚的种类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雷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
课堂练习
2.李某因倒卖个人信息30余万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李某这一行为( )
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A
课堂练习
3. 某中学八年级(1)班召开了“学习刑法”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法律常识,其中正确的是( )
小李:刑罚以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小明:刑罚分为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大类
小红: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小程:任何人犯罪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4. 《刑法》明确规定,转发诽谤信息达500次将被视为犯罪行为。之所以判定该行为是犯罪,是因为( )
①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该行为仅仅违背了社会公德
③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该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C
课堂练习
5.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我们要( )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远离犯罪;
②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了预防犯罪,知道了刑法的内容,明确了犯罪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学习了如何预防犯罪,希望同学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作业布置
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拓展性作业:查找身边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归纳整理之后,与同学分享交流。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课时设计(简案)
大单元课时设计(简案)
课题 5.2 预防犯罪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 道德修养: 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法治观念: 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 健全人格: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教学环节(问题/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设计意图
问题/任务一新知导入 动物世界的故事 在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头强壮的驴正在安静地吃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驴的身上,用它细小 的舌尖轻轻以舔着驴的身体。起初驴不籽用蹄子或尾巴来回扫动,渐渐地它觉得被舔得很舒服,便不再烦躁,仍继续安静地吃草。就这样驴被麻痹了,蝙蝠一会儿就咬开了一个小口子,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的血。“吸血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使的诱惑,在驴陶醉沉迷之时杀死了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对手。 我们周围有这样的“吸血蝙蝠”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态度对待这些“吸血蝙蝠”?你是怎样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对动物世界的故事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组织学生研读“动物世界的故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同时,有效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问题/任务二了解罪与罚 活动一:读图谈法 及时点拨: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活动二:交流讨论: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小结: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活动三:你了解酒驾吗? 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思考:什么是犯罪?其基本特征?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个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活动四:案例分析:孙文斌杀医案 被告人孙文斌及亲属将其母孙魏氏送至民航总医院治疗。因孙文斌不满医生杨文对其母的治疗,怀恨在心、意图报复。12月24日6时许,孙文斌在急诊抢救室内,持事先准备的尖刀扎刺值班医生杨文颈部,致杨文死亡。孙文斌作案后报警投案,被公安机关抓获。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人一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孙文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上述案例中孙文斌触犯了什么法律?他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导致法律后果是什么? (2)孙文斌受到的刑罚处罚中,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什么是刑罚。 小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分、刑事处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教师根据学生读图谈法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情况,进行点拨与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材料和理解问题的程度,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孙文斌杀医案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点评与补充。 通过组织学生“读图谈法”活动,使学生拓展法律视野,同时使学生初步理解刑法的性质和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你了解酒驾吗”活动,使学生在研读理解的情况下,理解犯罪及其特征。 通过组织学生研读孙文斌杀医案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几个问题,从而理解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问题/任务三远离犯罪 活动一:法律链接: 启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活动二:案例再现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①陈某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的行为? ②陈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陈某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④他犯罪的原因是? ⑤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启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活动三:成功思学 有人认为:“大错不要犯,犯了要坐牢,犯点小错无所谓。”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活动四:以下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今天,我在后院发现地上有许多爆竹屑,知道你趁父母不在时约你的朋友来放爆竹了。你可曾想过:如果引起火灾,我们所要承受的损失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会有多大!
前两天,我看到你的朋友把能以假乱真的玩具手枪留在我们的院子里,还发现家里的软塑花盆被枪弹打得像蜂巢一样。
面对这些,你给我的解释是:“他们没有恶意,我也不是故意的。
你已经长大了,如果还不能慎交朋友,不懂得检点自己的行为,只怕无心也会惹下天大的麻烦。
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都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你能不小心吗 小结: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活动五: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补充) (1)社会因素:①对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够;②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 (2)学校因素: ①学校教育失当、管理不力;②追求上学率,忽视了学生道德、法律的教育;③控辍保学力度不够。 (3)家庭因素:①对孩子管教不力,听之任之;②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③家庭关系不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不良品行的影响。 (4)个人因素: ①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②法律意识不强,缺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③交友不慎,盲目模仿,从众心理等。 活动六: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补充) ①国家、社会: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②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③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未成年子女,认真履行家庭保护的责任。 ④未成年人: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习法律知识,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微杜渐,正视错误,勇于改正。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启示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理解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分析。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怦,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及时评价与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归纳补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情况,及时点拨与评价。 通过“法律链接”活动,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对问题一步步分析回答,使学生理解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有效落实重点内容。 通过精选“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增强法治观念,要依法自律。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补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归纳,拓展学生思路。 通过组织学生就违法犯罪行为提出建议,更易于指导学生行动。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D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李某因倒卖个人信息30余万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李某这一行为( A ) 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 某中学八年级(1)班召开了“学习刑法”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法律常识,其中正确的是( D ) 小李:刑罚以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小明:刑罚分为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大类 小红: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小程:任何人犯罪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 《刑法》明确规定,转发诽谤信息达500次将被视为犯罪行为。之所以判定该行为是犯罪,是因为( ) ①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该行为仅仅违背了社会公德 ③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该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 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5.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我们要( A )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远离犯罪; ②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拓展性作业:查找身边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归纳整理之后,与同学分享交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