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5.1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整体设计 +课件40张PPT+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5.1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整体设计 +课件40张PPT+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课时设计(简案)
大单元课时设计(简案)
课题 5.1 延续文化血脉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 法治观念: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健全人格: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责任意识: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环节(问题/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设计意图
问题/任务一新知导入 读图思考: 讨论并交流:你知道这些传统民族节日吗?为什么这些节日能够传承至今? 提示:这些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提到中华文化,你还会想到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对民族节日的了解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传统节日,有效引出本节话题。
问题/任务二中华文化根 活动一: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思考:中华文化的形成、组成及特点? 归纳: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特点: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 材料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是由于异族的入侵,或是由于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的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思考: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小结: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活动二:1.主席金句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小结: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课堂笔记 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小结: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活动三:1.合作探究——影评 甲:《哪吒》让我感受到我国动漫电影不再是迪士尼一家独大!我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 乙:厉害了,真的厉害了。我出电影院以后不止一次重复这句话! 丙:《哪吒》最成功的是从传统神话题材中寻找灵感,吸取养分! 丁:开始期待中国神话系列故事了,用神话故事让世界看到我们的中华文化、输出我们的价值观!美滋滋! 探究与分享:从网友影评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此讨论,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小结: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⑤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分析材料: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哪些启示? 材料一:走进杭州亚运会主会场,会被一座充满中国风的建筑所吸引,高耸的飞檐、精致的斗拱、绚丽的彩绘,这些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夜晚的灯光秀中,这些建筑如诗如画,犹如犹如一幅幅璀璨的画卷。 材料二:会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举办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包括音乐会、论坛、讲座等,这些活动为各国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交流中国文化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三:在申办陈述现场,杭州姑娘陈永馨用一口地道纯正的英式英语,向与会嘉宾娓娓讲述杭州的特色与优势。在大会开幕前的那天晚上,陈永馨和几位领导一起进行最后的陈述演练,一直练到凌晨一点多钟。他们发扬了红色道路上的革命者精神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思考: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结: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继承革命文化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⑤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认真阅读教材和回答问题,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主席金句的理解情况,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准确归纳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对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分析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三则材料,结合对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行评价。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分析,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面薪火相传的原因。 通过“课堂笔记”环节,引导学生有效归纳整理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影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评析的过程 ,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问题/任务三美德万年长 活动一:探究与分享 孟子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说明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品质,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 小结: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文化基因。 活动二:说故事,传美德 示例:负荆请罪,立木为信,孔融让梨…… 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小结:(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主要内容: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德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活动三:阅读归纳: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小结:(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活动四:链接生活: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小结:(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说故事,传美德情况,以及对问题的归纳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能否认真阅读教材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进行归纳,及时评价。 通过组织学生“探究与分享”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名言积累,有效与语文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归纳活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同时有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 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舞蹈火遍全网,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唐朝少女们时而梳妆打扮、时而嬉笑打闹,如同在古画中穿梭行走。该节目还用“5G+AR”的技术手段进行合成,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完美结合。《唐宫夜宴》火遍全网是因为( A ) 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③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科技促进传统文化创新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了泱泱中华。这说明中华文化( C ) A.一脉相承 亘古不变 B.一花独放 天下独尊 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D.中西合璧 不分彼此 3.下列诗句的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对应的是的是( A )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 ②雪中送炭三九暖,视若无睹腊月寒——助人为乐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艰苦奋斗 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爱国情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染衣、酿酒、织布、古法造纸、制作胭脂口红……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深受海内外网友喜爱。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出了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这启示我们要( A ) A. 坚定文化自信 B.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 C.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D. 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5.央视推出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中华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该节目的推出( B ) ①让经典诗词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②能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③将传统文化改造成了先进文化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拓展性作业:开展“读书漂流瓶”活动:在读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节 延续文化血脉
(统编版)九年级

九年级上册
1.踏上强国之路
2.创新驱动发展
富强与创新
民主与法治
文明与家园
和谐与梦想
3.追求民主价值
4.建设法治 国
5.守望精神家园
6.建设美丽中国
7.中华一家亲
8.中国人 中国梦
整体脉络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守望精神家园
文明与
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
延续文化血脉
凝聚价值追求
正视发展挑战
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结构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
法治观念: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健全人格: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责任意识: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读图思考:
讨论并交流:你知道这些传统民族节日吗?为什么这些节日能够传承至今?
提示:这些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望果节:藏族
盘王节:瑶族
泼水节:傣族
春节:中华民族
新知导入
提到中华文化,你还会想到什么?
古汉字、瓷器、刺绣、故宫、剪纸、京剧、绘画、书法等等。
新知导入
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一:中华文化根
探究新知
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形成、组成及特点
探究新知
相关链接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人类文明从来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
文化与文明有怎样的关系?
文化
文明
积极成果
进步文化为基础
探究新知
有人认为“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修复和保护”,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我不认同。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必要进行保护,正是它们组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①保护文化遗产是让文物“说话” ,把历史智慧告诉我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民族振兴的意志。
②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中华民族守望精神家园,铸魂强魄,凝心聚力。
探究新知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
探究新知
内容横向看:
博大精深
中化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夏朝时代算起,已有42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时间纵向看:
源远流长
※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材料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是由于异族的入侵,或是由于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的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探究新知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的讲话
探究新知
源自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课堂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苏绣 苏州评弹 变脸 南汇锣鼓书
中国木拱桥 针灸 唐三彩 梁祝
探究新知
课堂笔记
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探究新知
2
1
3
4
探究与分享:从网友影评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此讨论,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厉害了,真的厉害了。我出电影院以后不止一次重复这句话!
开始期待中国神话系列故事了,用神话故事让世界看到我们的中华文化、输出我们的价值观!美滋滋!
《哪吒》最成功的是从传统神话题材中寻找灵感,吸取养分!
《哪吒》让我感受到我国动漫电影不再是迪士尼一家独大!我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
中华文化根
合作探究——影评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美德万年长
合作探究——影评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⑤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分析材料: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哪些启示?
材料一:走进杭州亚运会主会场,会被一座充满中国风的建筑所吸引,高耸的飞檐、精致的斗拱、绚丽的彩绘,这些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夜晚的灯光秀中,这些建筑如诗如画,犹如犹如一幅幅璀璨的画卷。
材料二:会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举办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包括音乐会、论坛、讲座等,这些活动为各国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交流中国文化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三:在申办陈述现场,杭州姑娘陈永馨用一口地道纯正的英式英语,向与会嘉宾娓娓讲述杭州的特色与优势。在大会开幕前的那天晚上,陈永馨和几位领导一起进行最后的陈述演练,一直练到凌晨一点多钟。他们发扬了红色道路上的革命者精神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面向未来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究新知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革命文化
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承
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⑤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合作探究——发展
探究新知
探究与分享
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虽然孟子与范仲淹生活的年代相隔一千多年,但他们的的忧乐思想一脉相承。阅读这两段名言,你得到什么启示?
孟子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说明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品质,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探究新知
活动二:美德万年长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华美德代代相传,虽然孟子与范仲淹生活的年代相隔一千多年,但可以看出他们的忧乐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
探究新知
孝亲敬长
灾难面前义无反顾
疫情面前主动请缨
网课期间蹭网学习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传统美德连连看
曾自杀猪
程门立雪
虎门销烟
闻鸡起舞
黄昏温席
头悬梁、锥刺骨
尊师
孝亲
诚信
爱国
好学
勤奋
探究新知
大禹治水
公而忘私
苏武牧羊
忠贞爱国
卧薪尝胆
发奋图强
说故事,传美德
探究新知
负荆请罪贵和、友善孔融让梨谦让立木为信诚信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1)特点:
(2)主要内容:
(3)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德的关系: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为什么)?
“感动中国” 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探究新知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地位)
②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作用)
③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重要性)
④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必要性)
探究新知
链接生活: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探究新知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特点及重要性
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根
美德万年长
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 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舞蹈火遍全网,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唐朝少女们时而梳妆打扮、时而嬉笑打闹,如同在古画中穿梭行走。该节目还用“5G+AR”的技术手段进行合成,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完美结合。《唐宫夜宴》火遍全网是因为(  )
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③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科技促进传统文化创新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了泱泱中华。这说明中华文化( )
A.一脉相承 亘古不变 B.一花独放 天下独尊
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D.中西合璧 不分彼此
C
课堂练习
3.下列诗句的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对应的是的是(  )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
②雪中送炭三九暖,视若无睹腊月寒——助人为乐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艰苦奋斗
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爱国情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课堂练习
4. 染衣、酿酒、织布、古法造纸、制作胭脂口红……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深受海内外网友喜爱。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出了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这启示我们要( )
A. 坚定文化自信 B.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
C.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D. 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A
课堂练习
5.央视推出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中华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该节目的推出( )
①让经典诗词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②能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③将传统文化改造成了先进文化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了延续文化血脉,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知道传统美德的作用,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自觉践行传统美德。
作业布置
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拓展性作业:开展“读书漂流瓶”活动:在读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整体设计大单元主题:文明与家园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整合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分四个单元,第三单元的主题为“文明与家园”。本单元包括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主题——文明与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更好的理解文化的内容及特点,明确传统美德的意义,知道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自觉践行低碳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单元结构图如下:本单元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学段对认识文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集中关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入手,选择守望精神家园、和谐与梦想两个角度 ,采用对话的方式,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价值,知道传统美德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知道人口、资源、环境的影响,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这一思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明与家园的开始,承接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矣人祖先 灿烂文化”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中继续深入展开,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以“大单元”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摒弃每一课程单独教学的传统方式,按照大单元学习目标规划设计本单元的学习,组织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价值,理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知道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影响,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
二、课程标准分解 (一)第四学段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政治认同层面的内容有: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 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责任意识层面的内容有: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二)课程标准分解 学生学什么学生从现有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出发,感知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项目与自己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文明与绿色,理解自己己所处的时代主题——文明与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理解文化的价值,知道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影响,自觉践行绿色理念。学生学到什么程度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革命传统教育)7.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法治教育)8. 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情教育)学生怎样学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分享参与社会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通过开展活动“宅男宅女”,既调动了学生展示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也激发学生融入社会的意识。问题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你知道快递是怎样送到手中的吗”,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课上小组“你会借助网络做哪些事情”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网络生活,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社会化过程”和“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衣食住行”,引导学生分析对比,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多感官参与的过程中,理解网络改变世界。跨学科学习:通过多次出示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做好理解与识记,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实现了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三)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描述 能够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政治认同)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可能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比如,接触过民族乐器、书法、国画、剪纸,会背诵传统经典,知晓或者参观过国内著名文化景点,了解部分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等等。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一般仅停留在认知、记忆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意义理解较浅。对于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有所体验和了解,对绿色生活方式有所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问题的分析容易走极端。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
四、大概念大主题设计 本单元以“文明与家园”为题,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社会生活出发,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主题“文明与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开启对文化的认识,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自觉弘扬优秀文化,践行绿色理念。本单元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阶段“认识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集中关注,学生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是“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 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据此确定:本大单元的大概念——“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一)确定大单元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 1.道德与法治“课标”中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2.道德与法治教参的“单元首页”中的内容。 3.学情分析。(二)遵循“课标”分解和本大单元内容,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本大单元的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①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②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2.责任意识: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六、学业评价 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价值,知道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明确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上课听讲、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程度进行评价。学生是否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上积极思考,参与到课上的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耐心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教师观察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生和生活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低碳生活,自觉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根据学生课上听讲情况,在分享好方法、贡献“金点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况进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提出的问题是否具备可行性,是否认真学习他人分享的“金点子”,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观察并结合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整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民族自豪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知道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为实现中国梦应有的责任。自觉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好习惯。综合学生在班级和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进行评价学生能否在平时的生活中认识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能否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弘扬传统文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活动,能否认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课后作业评价
七、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强调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一个单元的教学,把单元内容结构化。据此,设计了以下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图。
八、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一)设计单元大任务首先,结合单元大概念“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然后参考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学业质量描述“能够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考虑到单元大任务本身也承载着评价的功能,经过推敲和思考,最终确定本单元大任务。即:认识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建设文明家园,你打算怎样进行哪些宣传倡议活动?大任务聚集本单元内容,学生可以用第五课的“守望精神家园”中学到的知识,联系文化的价值以及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向其他同学宣传弘扬文化的重要意义。学生还可以用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中学习到的内容,教会其他同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觉践行绿色理念。同时,学生还能把自己规划的“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向同学展示,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单元大概念。(二)创设单元大情境本单元的单元大情境是结合着单元大任务来进行创设的,是结合着新学期道德与法治开展的“文明与家园”活动来进行设计的。本单元创设出的大单元大情境是:在本学期,学校开展以“认识文化价值,践行绿色理念”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学生们以倡议的形式,围绕“怎样认识文化与文明?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怎样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准确参与活动。单元的大任务围绕文明与家园为题整理建议,大情境围绕大任务创设的是开展倡议活动,在倡议活动的大情境下围绕核心问题将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成任务群,即不同主题的行动倡议书,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准备行动倡议的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绿色理念。
十、大单元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第1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开展“读书漂流瓶”活动:在读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说明你的推荐理由!单元大任务: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第2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继续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倡议。第3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规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一日常规。第4课时:基础性作业: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拓展性作业:请你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设计宣传标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