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气势,熟能成诵。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3、 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得到生活中的启示。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2、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得到生活中的启示。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具准备:PPT,六位历史人物的视频故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六位历史人物逆袭的故事视频导入。学习字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学生试读,学生纠正2.读准节奏,读出文言味,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划分停顿。(点名读)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读出孟子文章的气势(全班读)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小组解答疑惑。以“我强调——重点字词”或者“我想问——”的形式来汇报。2.测一测: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字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任用,被选拔3.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4. 而后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5.征于色 征验、表现6.而后喻 了解、明白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痛苦,使……劳累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饥饿,使……贫困3、所以动心忍性 使……震撼,使……坚忍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重点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的)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研读文章,理思路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自由朗读,再次体会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同桌交流,找出作者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外部原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内部原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以上作者论述了“生于忧患”,对于“死于安乐”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作者为什么从个人写到了国家?出示背景链接: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这篇短短的说理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为封建统治者考虑的,如何才能保持和巩固其统治权。孟子认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要负荷治天下的重任,必须了解天下疾苦,从这些统治者本身来说,应该亲身经历这些疾苦,即使作为对自身的磨练(孟子认为是上天有意识的磨练他们),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五、拓展延伸作者就是这样从个人讲到国家一步步得出了他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还知道哪些相类似的事例?出示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事例六、谈体会,品道理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七:板书设计六位历史人物生于忧患成才 外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内部:人恒过,然后能改……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作业:1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2推荐阅读金良年《孟子译注》3.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