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核心概念: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文官考试思想、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制度。 2.关键问题 (1)近代中国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变化 效果如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有哪些创新 有何历史意义 【重要概念】1.《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在1904年初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又称“癸卯学制”。此学制由张之洞等人主持制定,明确规定了从小学堂到大学堂的各级学校的规章制度、采用的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并规定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对20世纪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学堂选官制度也由此正式确立。2.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学堂选官制度是从科举选官制度到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受清朝封建政体的限制,这一制度保留了明显的旧制度残余。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末新政时期,为解决废除科举制以后的国家机构人才危机,确立了从留学生当中选考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在考试对象和考试内容上较科举制度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的考试培训及任用机制均有一定创新。4.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的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作为基本内容的宪法。1906年提出,1924年作进一步阐述,五权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在本质上与三权分立学说相同。5.党管干部原则:是组织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主要指党委要管好干部路线、干部政策的贯彻执行,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要求培养、选拔、任用和监督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核心内容。【教材史料】1.教材导入:“《学部官报》书影”及文字材料解读。思路引导:(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式教育。(2)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3)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2.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解读。思路引导:注意废科举和兴学堂的迫切性:科举制为人所诟病,开设新式学堂势在必行;新式学堂能让海外留学生潜心研修所学,最大限度发挥其才干;设立学堂能够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的发展。3.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解读。思路引导:(1)特点:对应试人的资格有明确的要求。(2)进步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3)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教材问答】1.教材第三子目“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思路引导:(1)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2)实行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2.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思路引导:(1)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2)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原则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3.“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思路引导:(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北洋政府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5)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4.“学习拓展”: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思路引导:(1)首先明确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2)其次分析新式选官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的影响。①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②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毕业生进入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关键问题一:近代中国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变化 效果如何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期 背景 变革 结果和意义戊戌 变法 近代社会变迁冲击科举制;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使科举制度发生变化 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 新政 (1901年) 1.改学堂: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2.废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颁发各种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3.变官制: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等部门 1.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通过考试奖励出身,授予官职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举行归国留学生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分别赐予出身,分配官职 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知识拓展](1)科举制废除的根本原因: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2)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的目的。①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②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③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3)不同点:科举制度和学堂制度。项目 科举制度 学堂制度目的 选拔官员 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内容 四书五经 各种教科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知识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 制度 意义与局限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 3月) 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法规草案 1.意义: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局限: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北洋政府 (1912— 1927年) 1.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2.甄别:检查在职文官是否合格与留任 1.意义:建立文官考试制度;甄别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局限: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南京国民政府 (1927— 1949年) 1.称谓:“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2.立法: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考试法》,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等 3.考试机关: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4.甄别审查:对一般在职人员,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1.意义 (1)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思想落实: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得到确立 (3)女子参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2.局限: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任务一 合作探究——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了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材料二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私学堂禁私习兵操。·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科学相间讲授,乃各国成法,具有深意。·各省宜讲求警察监狱之学。·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废科举前后社会上对科举制的不同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 (1)前期: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后期: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原因: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2)题目:《奏定学堂章程》体现了晚清教育与选官制度改革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论证:晚清时期,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传统教育受到西学冲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大规模施行新政,改革选官与教育制度,兴办学堂,实施学堂选官等。在此背景之下,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内容,既大量汲取了西方各类知识,又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同时,《奏定学堂章程》还确立起了学堂选官制度。《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然而,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初衷在于巩固其封建统治,这使得教学内容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成分和科举残余,对近代教育和人才选拔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任务二 检测反馈1.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解析:C 《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新政”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延续封建统治,故选C项;“新政”只是清政府打出的幌子,并没有全面推广新式教育,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与材料时间“1905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尝试政治变革,“1905年”已经不是开启,排除D项。2.民国初期,中华书局每出版一套教科书都有其丛书名,丛书名皆以“新”取胜,如《新中华教科书》《新中学教科书》《新教育教科书》等。这一做法( )A.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迎合了国人救亡图存的诉求C.适应了政治文化变革的需要D.顺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解析:C 据材料“中华书局每出版一套教科书都有其丛书名,丛书名皆以‘新’取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推翻了封建帝制,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迎来了巨大变革,故选C项;新思潮、新书名都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结果,排除A项;“丛书名皆以‘新’取胜”这种现象是社会反封建的体现,不属于反帝的范畴,与救亡图存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出现无产阶级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是顺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排除D项。3.“这一时期,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考试院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这一时期”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解析:C 据材料“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使文官制度法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文官制度法律化,故选C项;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排除A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排除D项。[深化拓展]一、科举制废除的影响1.积极影响(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培养了新式实用人才。(2)推动了社会风气转变,改变了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3)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1)科举制度突然废除,新的选官机制不能在短期内奏效,造成了近代中国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2)科举制度废除后,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造成了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等局面。二、晚清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2)培养经世致用人才。(3)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影响(1)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2)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封建制度本质。三、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相同点。与北洋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1.相同点: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文官考试步入法制化的轨道;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考试分类初步体系化,考试内容专业化;都采取了甄别措施,将留任旧吏与通过考试任用新吏相结合。2.新变化: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基本贯彻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关键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有哪些创新 有何历史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角度 干部(人事)制度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时期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1993年至今历程 (内容) 1.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1.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2.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1.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6年1月,该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历史 意义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1.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2.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材料一中国干部制度改革大事记(部分)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1993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5年 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0年 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2年 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4年 中央通过《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摘编自徐颂陶、孙建立主编《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材料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出公务员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摘编自李如海《公务员制度概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干部制度改革呈现什么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结论] (1)渐进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3)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出宽松、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任务二 检测反馈1.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解析:B “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强调民族干部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强调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故选B项。材料是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无法说明党中央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排除A项。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包括数量、年龄、专业知识等方面,排除C项。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利于祖国统一,材料未涉及相关论述,排除D项。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解析:D 依据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排除C项。【知识框架】[基础巩固练]1.1905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同时有大量的旧文人转向新式教育,成为新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清末贡生陈蝶仙开办了许多公司,生产牙粉、酒、汽水及玻璃。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 )A.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B.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C.反映了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D.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解析:A 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身份发生若干种不同类型的转变,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A项;科举制的废除使士人政治趋于解体,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下,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清政府时期新式教育体制并未确立,排除C项;科举制的废除说明封建专制制度面临更深重的社会危机,其统治愈发不得人心,促进了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下面为1875—1911年间晚清驻外公使知识结构——留学生身份数量变化表。据此可推知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 )时间 留学生数量/人1875—1894年 11894—1900年 21901—1911年 11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清末新政的推动C.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D.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解析:B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1900年之前相比,1901—1911年出任驻外公使的人员结构中,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发展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无法解释1901年后留学生数量上升,排除A项;明治维新的成功与驻外公使的人员结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选择何人担任驻外公使是政府的行为,和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无关,排除D项。3.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学 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课时 5 45 19 36 11 11课程 几何 代数 植物 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 理财 体操课时 20 8 8 4 3 10A.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B.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C.西学课程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解析:B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课程中,有“读经讲经”等传统内容,也有“外语”“几何代数”等现代内容,体现了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故选B项。4.清末新政期间,鉴于“游学者甚众”,清政府抓紧制定留学生政策,先后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即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据此能说明晚清政府( )A.学习引进西方工厂制度B.颁布维新变法诏令C.建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D.正式废除科举制度解析:C 据材料“清政府抓紧制定留学生政策,先后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即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可知,清政府将留学毕业生与科举选官制结合起来,故选C项;西方工厂制度为经济制度,而留学生政策为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排除A项;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排除B项;“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与材料“以正途出身(即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相悖,排除D项。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各级文官如存违背职守、玷污官吏身份等各种情况之一者,应当受到惩戒。并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这些规定( )A.保证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公正B.体现国家制度建设的连续性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D.说明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解析:D 据材料“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文官任用、考察、犯错惩戒等都作了规定,且颁布专项法案进行具体规定,说明了文官管理的规范性,体现了当时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故选D项;材料中除了有官员任用资格的规定,还有组织考试、错误惩戒等方面的信息,且仅凭草案无法保障官员选拔的公正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很多措施由于各种原因后期并未继续实行,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6.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解析:C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降低很多,故C项正确。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D.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A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持续开展,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带来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党对现行管理干部的体制必须加以改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时期,通过干部管理体制的变化来适应形势的变化,无法说明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排除B项;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排除D项。8.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解析:B 据材料“1979年……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中共中央对干部的考核进行了标准分类,这既有利于促进干部技术的提高,也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把控,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故选B项;所谓“党管干部”原则,是指由党来管理干部,材料强调的是考核标准,而非管理者主体,排除A项;所谓法制化,是将其考核制度纳入立法,而据材料“《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可知,这是中共中央的意见性文件,不是法制化的表现,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对技术类的考核强调的是能力方面,而非品德上,故无法起到“清正廉洁”的作用,排除D项。9.下面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表。由表格可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项目 平均 年龄/岁 大学教育 比例/% 人员数量/人1984年 前 后 前 后 前 后部长和 副部长 64 58 38 59 1 000 300国务院 厅和副 厅局长 59 54 35 52 5 000 2 500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B.知识化、红色化和革命化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解析:A 依据表格可知,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平均年龄普遍小于改革前,说明干部队伍年轻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所受大学教育比例高于改革前,说明干部队伍知识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说明精简机构,故A项正确。10.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故选C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并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表明公务员制度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未体现社会矛盾的变化,排除D项。[素养提升练]11.(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解析:C 根据材料“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可知,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从《时务报》的购买情况可知,科举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侧重选拔实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排除A项;由当时尽管纷纷购买《时务报》,但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可以得出,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排除B项;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解析:C 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C项;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刊登可知,当时社会对出洋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排除D项。13.(2016·全国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D 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不能说明其目的在于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意识形态,禁止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14.(2016·海南卷,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D 由材料可知,“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剪去辫发从形式上表明其追求自由与民权,但在科举考试之时却又假装依然留有辫发入场考试,这说明科举考试的规定使得知识分子不得不收敛新思想以求取功名,可见旧的科举制度制约了新观念的传播,故选D项;科举制日渐衰落,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新式教育与科举并未融为一体,排除B项;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15.(2022·河北卷,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解析:C 据材料可知,书商认为新学能够挽救浙江前途,反映了新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体现出社会的转型特征,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俗习惯指的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废除后,参加优贡考试的士子仍被传统思想束缚的情况,不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士子对新政的态度,不能反映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排除D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科举制该被废除吗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某历史研究小组为研究这一问题,搜集了以下资料。材料一 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摘编自[清]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注:刘大鹏,山西太原乡绅,生于1857年,1894年中举。材料二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摘编自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摘编自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1)材料一、材料二对废除科举制的看法为何大相径庭 (2)把材料一、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否矛盾 请加以说明。答案:(1)阶级立场不同,关注点不同。刘大鹏是清末乡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他关注的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他的关注点在于变法和国家前途。(2)材料一和材料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史料的互证。(3)不矛盾。说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新式学堂建立,但八股取士无助于救亡图存,而且对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力主废除科举。受科举制影响而形成的西方文官制度成效显著。梁启超受此影响,观念发生变化,看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读书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最终认识到科举制的弊端在八股取士而非制度本身,所以提出恢复科举制的倡议。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说明梁启超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也说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