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工作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工作计划

资源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
七年级(1)班语文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新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对新知识充满渴望,但同时也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
(二)语文基础知识
1.字词方面
部分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规范和读音掌握不够准确,容易出现错别字和读音错误。
对于生词的理解和积累不足,影响阅读和写作的表达。
2.语法方面
对基本的语法知识,如词性、句子成分等概念较为模糊,在病句修改和语句表达上存在困难。
3.文学常识
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作品了解较少,缺乏系统的文学知识框架。
(三)阅读能力
1.阅读理解
整体理解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对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提取不够精准,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2.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较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3.阅读技巧
缺乏有效的阅读技巧,如如何做批注、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等。
(四)写作能力
1.内容方面
写作素材匮乏,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立意不新颖,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结构方面
文章结构混乱,段落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3.语言表达
词汇量有限,语言平淡,修辞手法运用不当。
(五)学习态度和习惯
1.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老师不断督促。
2.学习习惯
预习和复习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做笔记。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定期进行字词听写和语法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培养阅读习惯和技巧
推荐适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籍,增加阅读量。
在课堂上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3.提高写作水平
开展写作专题训练,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组织材料等。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4.培养学习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二、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共6个单元,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板块。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
2024年秋季新改版的教材有以下变化:
(一)目录变化:
1.每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合为了一个版块。
2,每单元后新增“阅读综合实践”版块(不在目录中显示)。
3.原来的“名著导读”版块改为了“整本书阅读”,内容作了精简。
(二)课文调整:
1.新增文章:《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我的白鸽》《大雁归来》《小圣施威降大圣》。
2.删除文章:《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动物笑谈》《天上的街市》。
(三)具体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包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写作主题为“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本单元的文章通过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有《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作要求是“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为“有朋自远方来”。
这些课文主题多样,涉及亲情、友情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叙事能力。
第三单元:包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新增)、《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写作训练重点是“如何突出中心”,整本书阅读为《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更改)。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经典作品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同时掌握突出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四单元:由《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原八上第 7 课)、《梅岭三章》(原九下第 2 课)、《诫子书》组成。写作要点是“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通过学习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第五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是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猫》《我的白鸽》(新增)、《大雁归来》(原 8 下第 7 课)、《狼》;任务二是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任务三是记述与动物的相处。
强调学生对动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第六单元:有《小圣施威降大圣》(新增)、《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写作主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整本书阅读为《西游记》。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拓展文学视野。
总体而言,新教材在保持一定延续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课文内容、写作要求等,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包括观察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与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生也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三)重难点
第一单元:
重点:欣赏并理解散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掌握《古代诗歌四首》中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提升写作能力;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单元:
重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等;掌握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如记事的方法和顺序等。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了解古代文化和文言知识。
难点:如何在记事中真实、生动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的中心;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文化内涵。
第三单元: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思想观点。
难点: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理解《论语》中较为抽象的思想,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第四单元:
重点:理解不同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论证方法。
难点:在写作中清晰地表达思路,使文章结构严谨;理解并运用诫子书中的道理。
第五单元:
重点:通过阅读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难点:在记述与动物的相处中,如何突出对动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
第六单元:
重点:理解童话、神话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寓意;掌握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难点:发挥想象,进行富有创意的写作;理解古代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从中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阅读、写作等。
2.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
3.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有一定条理的文章。
5.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2.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推荐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经典名著,定期组织阅读分享活动。
比如推荐《朝花夕拾》《西游记》等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5.重视写作训练,采用仿写、续写、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每周安排一次写作练习,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一)第一单元(1-2 周)
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二)第二单元(3-4 周)
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三)第三单元(5-7 周)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更改)。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四)第四单元(8-9 周)
课文:《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诫子书》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五)期中复习(10 周)
(六)第五单元(11-12 周)
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猫》《我的白鸽》《大雁归来》《狼》
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任务三:记述与动物的相处。
(七)第六单元(13-14 周)
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
期末复习(15-18 周)
复习全册内容及期末考试
六、教学评估
1.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组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