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3讲 《秋天的怀念》模块一 课文解析 模块二 知识梳理 模块三 教材习题 模块四 过关检测 1、掌握本课的字词,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模块一:课文解析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句解:砸玻璃,摔东西,具体表现了“我”的“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句解:“眼边儿红红的”,神态描写,说明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无私地关爱、呵护着“我”。]【1】“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句解:“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表现出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悲痛来安慰“我”的痛苦心情。] 【1】如何理解此处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 “悄悄”“偷偷”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以暴怒发泄痛苦的行为的深深理解和宽厚容忍,以及怕“我”太过激而伤害自己的担忧。母亲“躲”出去,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这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2】母亲为什么提出去看花 母亲提出去看花是为了让“我”散散心,排遣心中的郁闷,建立起好好儿活的信心和勇气。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3】 【3】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情之重,反映了母亲为了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强忍病痛做出的超常努力,同时为下文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4】:“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句解:“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的关怀与渴望。]“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5】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句解:“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句解:细节描写,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生怕刺激到“我”。] 【4】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 这是母亲的有意之举,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伤感痛苦,对生活丧失信心。体现了母亲希望“我”正视自己,好好活下去。【5】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 因为母亲觉得“我”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情绪有所好转。“我”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得到快乐,是母亲最大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她非常高兴。即使“我”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6】【6】本句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之情,同时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解:“绝”和“竟”说明“我”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句解:第一个“艰难”指呼吸困难,第二个“艰难”指生活很不容易。]【7】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句解: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无私。] 【7】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子有病,脾气暴躁,很难照顾;女儿还小,也需要照顾;自己的负担很重,还有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句解:“好好儿活”体现了“我”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8】对菊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排比手法,描写绚丽多彩的菊花,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反映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心理变化,象征着“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模块二 知识梳理一、字词积累1、字音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bié) 烂漫(làn màn) 絮絮叨叨(xù dāo) 翻来覆去(fù) 捶打(chuí) 透彻(tòu chè)禁: 禁止(jìn zhǐ) 情不自禁(jīn) 禁不住(jīn)悄:悄然(qiǎo rán) 悄悄(qiāo qiāo)宿: 整宿(zhěng xiǔ) 星宿(xīng xiù) 住宿(zhù sù)落: 降落(jiàng luò) 落泊(luò bó) 落魄(luò pò) 落下(là xià)丢三落四(diū sān là sì) 落枕(laò zhěn)2、词语瘫痪: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沉寂:非常寂静。暴怒: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捶打:反复打击。侍弄:整治;料理; 喂养;摆弄。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央求: 恳求,乞求。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嗦。诀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淡雅: 素净雅致。高洁: 高尚纯洁。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烂漫:色彩鲜丽。喜出望外: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二、文学常识1、作者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2、写作背景史铁生于1969年去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 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使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在自己因肝病疼得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的用心,当时的作者全然不知。母亲猝然离世后,他才真正理解了母爱,而这也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此后,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提到了母亲,母爱成了他的作品的永恒主题。三、结构层次1、结构(1)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拒绝抱怨。(2)“我”终于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母亲却意外去世。(3)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的话。2、中心事件:去北海看菊花。(1).“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爱的象征,也是母亲想要达成的愿望。(4) .“看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3、作者的情感变化:残疾:消沉绝望--失母:愧疚悔恨--看花:悲伤怀念(1)儿子由绝望到新生的变化,从侧面烘托了母爱的伟大;(2)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的愧疚、悔恨,丰富了文章主题;(3)表达了面对人生困境“好好儿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主旨。4、插叙(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补充交待母亲的病情以及她为儿子所做的努力,还有她昏迷前的牵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无私的母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悔恨;情节上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做了铺垫。四、描写1、人物描写:(1)语言描写:①“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想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②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母爱的深沉无私。③“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表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细心关照。④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表现母爱的深沉无私。动作描写:①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④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⑤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又担心儿子的安危,表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细心关照和母爱的深沉无私。(3)神态描写:①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③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④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痛苦着儿子的痛苦,高兴着儿子的变化,希望儿子能够鼓起生活的勇气,表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细心关照和母爱的深沉无私。(4)人物形象:慈爱、包容、细心、坚韧、无私、睿智的母亲。2、景物描写:(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落叶点明季节是秋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自己悲伤的心情,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看菊花的情节做铺垫。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描写绚丽多彩的菊花,点明季节是秋天,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反应了“我”内心的变化,象征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同时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五、主题思想: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含蓄而丰富,既有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也表达了对自己当时不理解母爱的愧疚和悔恨,还写出了自己面对困境“好好儿活”的感悟:珍爱生命,勇敢坚强地生活,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六、语言赏析1、炼字角度。(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承接下文,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内容上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之情,(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2、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1)当“我”对生活痛苦绝望甚至想要轻生时,母亲近乎本能地急切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2)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了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3、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1)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2)深层意义:“秋天” 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蕴含着“生命”的意味。“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怀念”直接指向母亲。揭示文章主旨。模块三 教材习题(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包含着怎样的意味。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感彩,把握课文的脉络,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为什么 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设题意图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三)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本题意在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含意和分量。课文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1.“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承接下文,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内容上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之情,3.“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五) 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第一段对话中,“我”的情绪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对话语气激烈。第三段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的,以至于“絮絮叨叨”, “我”则是勉强应付,语气要略微轻松一点。模块四 过关检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_(恳求、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了。(1)给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憔悴( ) ②xǐ chū wàng wài(2)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缺处。【答案】(1) qiáo cuì 喜出望外 (2)央求【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正确书写。①憔悴:qiáo cuì;意思为,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②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意思为,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小题2】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恳求:向别人以一种诚恳真挚的态度请求对方帮助你做事情。央求:恳求;乞求。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有时可以比喻这个人非常有礼貌。此处表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有害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的焦急心情,所以是对儿子的一种乞求,所以选择“央求”更恰当。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答案】A【详解】引号内是一句完整的话,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去。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来回翻身)【答案】B【详解】B.“烂漫”在本句中指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故选B。4.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对选段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句中“憔悴”是形容词,用来描摹“脸”,表示母亲“脸”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B.“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句子的“仿膳”具有一定的“语境意义”,指母子俩达成共识的某一菜馆。C.“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树花”比拟成“毛毛虫”,拟人传神,富有极强的表现力。D.“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母亲以“问句”回答儿子,带有商量、期盼的意味,爱子之情跃然纸上。【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C.“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不是比喻句,在文章中是一个判断句。史铁生小时候错把杨树花认成了毛毛虫;故选C。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朗读符号:重音·,连读∧,停顿∨)“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①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我”:②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③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母亲:不舍、担忧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④ 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答案】 愤怒(或:激动等) 悔恨(或:悲痛等) “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设计的能力。①“情感基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因瘫痪发脾气”的情感基调应为愤怒或激动。②结合“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和文章内容可知,母亲病入膏肓,而“我”并不知道,“我”正在为自己的瘫痪而颓废、暴躁,需要母亲陪伴、安慰。回想起那时的“我”,“一直都不知道”体现了“我”的悔恨之情;“那步”表达了“我”知道母亲病重时内心的悲痛。③根据“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好吧,就明天”概括为“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④“∨”表示停顿,放在需要停顿的词语之间的上方。“‘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后应停顿,以表示强调,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不舍,因为儿子瘫痪,还未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6.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除。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一词改为“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案】(1)示例一: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示例二: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的心。(2)①亲身②沾沾自喜 称心如意 (满意)(3)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你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你的红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吉祥。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答案不唯一)【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达准确。作答要围绕“主题”拟写。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点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2)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①句是“自己”和“亲身”重复,②句是词语的误用,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洋洋的样子。与语境不符。(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秋天的怀念(节选)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地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优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7.选文第一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8.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她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10.如何理解“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答案】7.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8.示例: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爱与关心,还可以看出她的坚忍、乐观。9.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写出了菊花深沉、热烈、蓬勃的生命力。各色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10.母亲牵挂的儿女已经长大,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不会再悲观失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坚强地活下去。【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双腿瘫痪的痛苦和绝望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母亲的关心也表现得很冷漠和抵触。而这次答应去看菊花,让母亲看到了“我”愿意走出封闭的内心,愿意重新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是“我”心态上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其次,母亲一直希望“我”能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去看菊花是一个走出家门、感受自然和生活美好的机会,母亲认为这可能会对“我”的心情和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缓解内心的痛苦,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母亲对“我”的爱无比深沉,她时刻牵挂着“我”的身心健康。“我”的答应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关心有了回应,让她看到了帮助“我”恢复的希望,所以她喜不自禁。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①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可知,母亲用近乎央求的语气询问儿子何时愿意去看菊花,展现了她对儿子深深的爱与关怀,愿意为儿子的心情好转付出一切努力。“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但她依然坚持带“我”看花散心,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忍、乐观。“央求”,表现出母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爱;根据第①段“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可知,母亲非常细心地观察着儿子的情绪变化,对于可能触动儿子敏感神经的词汇,她都能迅速察觉并避免使用,展现了她对儿子细腻入微的关怀和理解;根据第②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第③段“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可知,尽管母亲自己病重,但她从未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痛苦和绝望,反而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这句话中的“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却仍坚持着,凸显了她的坚韧不拔和对生命的顽强抗争;根据第⑤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言行,但通过“我”和妹妹对母亲未说之话的理解,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她明白儿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理解他需要的不是言语上的安慰,而是行动上的支持和陪伴。因此,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儿子,让他感受到母爱的力量,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知,这句话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象征着母亲对“我”的期望。这时的“我”已走出绝望,决定坚强地生活,此时的景物烘托出深沉、热烈、蓬勃的气氛,表现了“我”走出低谷后内心的坚强与乐观。10.本题考查语句含义。从文本来看,母亲生前一直希望“我”能走出内心的阴霾,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积极乐观地活下去。然而,母亲却突然离世,没能亲眼看到“我”的转变。 当“我”和妹妹看到北海那开得烂漫的菊花时,“我”明白了母亲未说出口的期望。此时说“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一方面是“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沉浸在自暴自弃中,要带着母亲的爱和期望,坚强地活下去,这是对母亲的告慰。 根据文中母亲多次央求“我”出去走走,“我”答应去看菊花时她喜出望外,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牵挂着“我”和妹妹,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和对“我”能好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是“我”对妹妹的承诺,作为兄长,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相互扶持,共同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这句话是“我”经历了痛苦和磨难后的感悟,表达了“我”决心重新振作,珍惜生命,带着母亲的爱勇敢前行的信念。文章结尾“我”重复母亲的话,意味着“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怀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