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5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模块一 课文解析 模块二 知识梳理 模块三 教材习题 模块四 过关检测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结构; 2、精读“百草园”段落,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精读“三味书屋”段落,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4、感受作者回忆中的童年,体会作者情感。模块一:课文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说明百草园时间久远,名称来源也无从考证。)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相见”一般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对待百草园就像“老朋友”一样,可见作者对这百草园的想念之情。)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一个含糊的判断,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只有一些野草”。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呢?作者记不太清楚了,所以用了“似乎”。“确凿”是十分肯定,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在鲁迅儿时的世界里,野草丛里还有大自然中的小生命,野草本身也引发了他的想象,带来别样的趣味。这时作者追忆童年时百草园的样子,儿时在野草丛里玩耍的情景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所以用肯定语气,这是写实。)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个“乐”字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乐园生活的深深怀念。此句总领下文写百草园的内容,奠定了本部分的感情基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碧绿”“紫红”,写了菜畦和桑椹的颜色;“高大”写出了皂荚树的形态,说明充满生机;石井栏“光滑”说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童年的鲁迅也一定多次好奇地去摸,这样才会对石井栏的特征念念不忘。这里采用列举的方法介绍了儿时百草园内让作者印象深刻的几种景物,顺序由低到高,静态。)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蝉鸣的长吟声、黄蜂的肥胖可爱、叫天子的灵巧敏捷,字里行间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儿时鲁迅观察、玩耍时的乐趣。动态景物,顺序由高到低再到高。)(先植物,后动物,近景远景相结合,而且动中有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变化运用,让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无限”可以看出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在泥墙根一带玩耍时的乐趣之多,喜悦无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修辞,将油蛉、蟋蟀们的鸣叫分别说成“低唱”“弹琴”,说明它们发出的声音在儿时的“我”听来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我”的喜爱之情。)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找蜈蚣,按斑蝥,天真的孩童才会有的行为,充满童趣。斑蝥俗称放屁虫,它的特点在孩子眼中是非常奇特的,能看出“我”内心的惊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吃了便可以成仙”,在孩童的世界里是可能实现的。写何首乌充溢着神话想象和追寻热情,“拥肿”写出了何首乌根的形态,儿时的“我”为了找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不断地拔何首乌,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又表现出“我”摘到又好看又好吃的覆盆子时的欣喜心情。吃到覆盆子的前提是“如果不怕刺”,一个调皮、活泼、可爱、嘴馋的孩童形象便浮现出来。)(“不必说……也不必说……”,是从整体勾勒百草园,“单是”后面内容是强调的重点,是局部描写。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这么多的趣味,那么整个的百草园得有多么神奇,尽情玩耍时得有多少趣味啊!作者抓住春、夏、秋的景物特征,抓住儿时趣事,综合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绘得有声有色,孩童的视角叙述使我们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摘覆盆子的身影,感受到了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童真童趣。)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相传”,说明这种说法还是无从考证,但对“我”却有震慑力。这是过渡段,由赤练蛇的传说引出下文美女蛇的故事。)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当然睡不着”,说明儿时的“我”听完后也产生了恐惧心情,也反应了“我”的天真单纯。)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美女蛇的故事神秘、惊险、恐怖,时隔多年“我”印象还如此深刻,说明长妈妈讲得绘声绘色,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儿时的“我”。插叙,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儿童倍感百草园的新奇有趣。)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所以”可以看出儿时的“我”得出了深刻的教训,但故事和现实一样吗?“万不可”,郑重其事的语气,说明了儿时的“我”对故事信以为真。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充满了童真童趣。)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很使”“往往”“极想”“常常”,这几个词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带给“我”的影响之大,和“我”对“做人之险”感受之深。心理描写,“我”很担心美女蛇出现,又极想得到飞蜈蚣,体现了孩子的好奇心,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欲扬先抑,写百草园的冬天,先写“无味”,以此来反衬下文雪地捕鸟的乐趣。)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用“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局限性来突出“捕鸟”的乐趣。“荒园”“人迹罕至”写出了百草园只是作者家里的一个蔓草丛生很少有人去的普通园子,这与前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相呼应。这大概才是接近园子实际状况的吧,而在童年鲁迅的眼里则是一个乐园,捕鸟更体现了百草园冬天的快乐。)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捕鸟的过程,作者记忆深刻。一系列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准确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一个孩童不畏寒冷,清扫积雪捕鸟的画面跃然纸上,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也同孩子一样感受到了捕鸟时的期待、紧张、兴奋。)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交代我的收获。雪后的百草园带给“我”浓浓的乐趣,也印证了百草园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闰土的父亲“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与上文“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看出 “我”对闰土父亲的钦佩。我们还可以看出闰土父亲是一个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静静地笑”写出了一个有见识、有本领的和蔼的老农形象。他的指点揭示了“我”得失的缘由——急躁、没有耐心,可以说闰土的父亲给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不知道”写出了“我”对家人送自己进书塾的不解与无奈,也包含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连用三个“也许是”,说明儿时的“我”认为去三味书屋可能是一种惩罚,于是仔细回忆了在百草园尽情玩耍时有哪些行为可能会惹怒大人,表现了“我”当时害怕、悔恨、惶恐的心理,又表达了“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草园玩耍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深深的留恋之情,这也是孩童的视角和心理。)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不被大人看在眼里的百草园,却有许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可供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曾磁石般地吸引着儿时的作者,激起作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这些景物还历历在目。在这里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和拟人手法,“我的”“Ade”说明作者把蟋蟀、覆盆子、木莲等动植物当作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那失去百草园“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中这一变化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堪称神来之笔。此段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格局。时隔多年作者依然清晰地记得这里的布局,可见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之深。)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先生。)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本城人对他的评价,“恭敬”一词可以看出“我”对先生非常敬重。)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很想详细地知道”,说明“我”儿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传说中奇怪的虫一直是“我”心中无法破解的难题。)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赶忙问”表现了“我”急切的心理。)“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虫问题。“似乎”一词写出了“我”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不回答学生提出的书本以外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是因为真的不知道,还是当时私垫教育的一些落后的思想的体现呢?是因为提问时间和场合不对,还是由此问题让老师认为提问之人过于贪玩呢?)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议论,小大人一般的人生经验总结,儿童的狡猾、得意,体现了童真童趣。从儿童的视角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的不满,是对这种思想和做法的批判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就”“只”说明我观察到老师的“很不高兴”和“怒色”后变得听话了。)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这与“我”问怪哉虫有关系吗?此处看来先生认为我太贪玩了,需严厉些才能好学。)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好起来”是一个孩子真切的感受,写出了勤奋好学的“我”获得了先生的好感,老师的关爱也使“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写在书塾里的学习内容和“我”学习渐进的过程,可以看出书塾里浓浓的学习氛围,也可以看出先生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却可亲可敬。)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也有一个园”的“也”字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联系起来,在三味书屋的小园也是有乐趣的,使我们想到了“我”对百草园快乐生活的留恋和对这个小园的喜爱。)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爬”“折”“寻”“捉”“喂”几个动词,写出了一群儿童的好奇爱动、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特点。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不如百草园丰富有趣,但“我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表明孩子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先生对孩子们过度贪玩行为的不满。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写出孩子们的狡猾。)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但两个“不常用”,一个“总不过”,体现了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可亲的秉性,先生宽容、淳朴、慈爱、亲切的形象跃然纸上。)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读的人多,读的声音大,读得热闹,但是是怎样读的呢?)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再现当时读书的情景,念错内容且没有停顿,说明童年时的“我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乱读一气。大声乱读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一种乐趣。)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们”读书时声音由大及小的状态,说明读是给先生做样子,我们读书不投入、不认真,是读中“玩”,也衬托出先生始终大声朗读,专注投入的形象。)“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先生读的有标点,说明先生能读懂文章,能掌握停顿节奏,与学生的乱读形成对比。)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深深地刻进了作者的脑海中,读的内容,读的语气语调,读时的姿态,时隔多年仍如此清晰,说明我从内心深深地敬仰先生。“微笑”的神态,“仰”“摇”“拗”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位热爱读书、陶醉于读书的老先生形象。)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先生入神读书时能够偷偷趁机“做戏”“画画儿”,这种偷来的快乐,是不是更充满乐趣呢?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孩子的欢快,体现了孩子们贪玩的特点,充满童趣。)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交代描画的内容和数量,“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和“一大本”,说明“我”当时是多么热爱画画,玩出了多少乐趣啊!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自豪的情感。)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卖掉的绣像有着浓浓的惋惜,虽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却是在三味书屋生活中乐趣的见证,这实际上是对童年读书生活中快乐时光的怀念。)模块二 知识梳理一、字词积累1、字音窜(cuàn) 觅(mì) 拗(ǎo) 确凿(què záo) 轻捷(jié)云霄( xiāo) 倘若(tǎng ruò) 鉴赏(tǎng ruò) 啄食(zhuóí)和蔼(héǎi) 恭敬(gōng ) 质朴(pǔ) 博学(bó xué)渊博(yuān bó)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人迹罕至( hǎn ) 人声鼎沸(dǐng fèi)2、词语【确凿】确实。【轻捷】轻快。【攒】凑在一块儿。【敛】收拢。【鉴赏】鉴别、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倜傥】洒脱;不拘束。【宿儒】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拥肿】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高枕而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二、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2、写作背景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三、结构层次1、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1—8段)。①有趣的动植物(2段);②美女蛇的故事(3-6段);③雪地捕鸟(7-8段)。2、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9段)。3、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10—结束)。①入学:书屋的陈设,对先生的印象。②问虫:询问“怪哉”虫。③玩耍:后园的乐趣。④读书:师生读书场面。⑤游戏:上课做游戏。景物描写(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地抚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2)多角度观察,多感官描写。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特点: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3)拟人手法,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出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的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五、人物描写1、老师形象:比较开明,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1)由“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2)由“我”问“怪哉”虫看出他的方正、质朴,由远近的人都送孩子到他的私塾来读书,可见他是学识渊博的人。(3)去后园玩,去的多了不可以,一同回来也不行,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对孩子教育有方的人。(开始对“我”严厉,后来好多了)(4)由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教学认真的老师。2、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2)神态、动作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形象地描写了先生读书入神时情景,表现出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幽默调侃又有趣味。(3)侧面描写: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3、“我”的形象(1)“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学生,由“我”问“怪哉”虫的事件和拔何首乌根可以看出来。(2)“我”是一个努力认真的学生,从老师对“我”的态度由原来的严厉到变好可以看出。(3) “我”是一个贪玩的学生,从“我”在后园中折蜡梅、寻蝉蜕等可以看出。(4)“我”是一个有天赋才情的孩子,由“我”会描绣像可见。六、主题思想:1、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怀念,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含蓄表达了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2、儿童视角:作者以童年“我”的视角,追忆童年的乐园,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表现美好的童真童趣,表达了热爱自然、喜欢快乐自由生活的感情。3、成人视角: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特别是首尾两处的文字更混合了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七、语言赏析1、细致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准确的动词,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突出了捕鸟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体现了百草园是“乐园”这一主旨。2、句式角度。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⑨(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以“面”烘托“点”,又以“点”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炼字角度。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间隔时间太久,印象有些模糊;“确凿”是因为追忆童年往事,历历在目,又十分肯定。两个词语连用,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和怀念之情。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修辞角度①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模块三 教材习题(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⑨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2.文中说,百草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抓虫子、捕鸟的乐趣)。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无关的问题;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到小园里折蜡梅花、捉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有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世界中充满了奇特的色彩,是全文重要组成部分。(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2.“单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3.示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变幻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游览一番了。(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感。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模块四 过关检测不必说碧绿的菜q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jié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请写出下列汉字或拼音。菜qí 轻jié 窜 攒2.如果你是鲁迅童年的伙伴,看到他因为拔何首乌根弄坏泥墙而被父亲训斥,你想要帮他开脱,你会对他的父亲说些什么?(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答案】1. 畦 捷 cuàn cuán2.例:伯伯,您不要再批评他了。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长得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所以这百草园让我们感觉既神秘又有趣,他因为好奇,才不小心把泥墙根弄坏的。希望您原谅他。【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菜畦:cài qí,意思指菜地。轻捷:qīng jié,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窜:cuàn,乱跑,乱逃。攒:cuán,1.拼凑;聚集。2.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伯父,请您息怒。我知道您是在教育鲁迅,让他明白不能随意破坏东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我想请您理解,鲁迅的行为其实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他对百草园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百草园对鲁迅来说,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世界。何首乌根在他的眼中,可能并非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他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象征。他拔起何首乌根,可能只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它,探索它的奥秘。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实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希望您能理解鲁迅的行为,并尽可能地引导他,让他明白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周围的事物。我相信,只要您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引导,他一定能成为一个既有好奇心,又有责任感的人。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 , 。 , 。 。①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②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③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④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⑤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A.⑤③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C.⑤③②④① D.③⑤①②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序衔接。根据“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与句⑤“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相关,继续介绍画面中内容;句③“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是对句⑤“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上摆放的物品进行说明,应衔接在句⑤后;句①“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介绍完先生的座位后,介绍学生的书桌,应衔接在句③后;句②“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与句①“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相关联,应衔接在句①后;句④“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是描述鲁迅在课桌上描绣像,应衔接在句②后。正确语序为:⑤③①②④。故选A。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龙门石窟西山北端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当地人称红石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B.小明随父母到黄山旅游,面对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小明说:“这真是巧夺天工呀!”C.嫦娥三号任务轨道室主任设计师刘勇在我国探月工程任务中精心钻研,持之以恒,成功突破了机械臂运动控制技术。D.东方体育中心人声鼎沸,“万科杯”迎新10千米竞速跑鸣枪起跑,拉开了新一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的序幕。【答案】B【详解】A.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B。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排比)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比喻)【答案】C【详解】C这句话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句。比喻句应该要有三部分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故选C。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答案】B【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及内容的把握。B.本文文体是散文,不是小说;故选B。7.在阅读交流会上有一个朗读分享环节,请你从下面文段中任选一段,为划线句做好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提示:朗读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B.“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抛过去,拗过去。(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选语句 ;【答案】示例:“总而言之”后稍作停顿,重读“不能”。“Ade”后稍作停顿。重读两个“我的”。理由:能够表达出“我”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直接抒发作者对百草园眷恋怀念之情。【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的情感设计即可。示例:B句:慢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疑心”“极好”“总是”需要重读,“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抛过去,拗过去”需要慢读。理由:慢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通过慢读,表现出老师入迷的神态。“疑心”“极好”“总是”需要重读,表达出我对老师的尊敬。“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抛过去,拗过去”需要慢读,能够表达出我对老师敬仰之情。8.假如你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列的情境设置完成任务。(1)你发现“百草园”里存在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等现象。假如你遇到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你会怎么劝说?请写出来。(2)“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百草乐园,鸟语花香添童趣。下联:【答案】(1)示例:这是一方美丽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2)示例:留下文明,带走印痕。(3)三味书屋,言传身教益启蒙。【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多用疑问句,少用祈使句。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的行为不文明”这一劝说主题。示例: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风景什么也别带走。(2)本题考查拟写提示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围绕“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这一目的。如“为了我的清洁,请不要将我‘毁容’”“体现趣味,留下人味,带走回味”等。(3)本题考查对联。上联结构“名词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下联可对:三味书屋,习字作画益身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的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大片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丙】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选文略有改动)9.阅读【甲】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10.请你为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动词,并结合其他加点词说说这一系列动词的妙处。1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甲】【丙】两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12.结合三个选段说说为什么百草园“那时是却我儿时的乐园”?【答案】9.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10.撒、牵,这些动词不仅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而且写出了捕鸟的乐趣/表现了捕鸟时人物的兴奋喜悦之情。11.(1)本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和油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物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2)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我”对家人送“我”去三味书屋读书原因的推测,还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留恋不舍之情。12.因为百草园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精致和有趣的事,尤其冬天还能捕鸟。【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第②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本段主要讲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10.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结合“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大片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分析,秕谷是细碎的,故应用“撒”字更为恰当;结合“棒上系一条长绳”可知,“人远远的( )着”中的动词应填“牵”,牵着那条长绳;结合加点的词“扫”“露”“支”“系”“看”“拉”“罩”可知,这一系列的动词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详细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并且还能使人感受到捕鸟的乐趣,表现了捕鸟人的愉悦兴奋的心情。1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1)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分析,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发出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结合(2)句“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分析,句子的句式是“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故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结合【丙】“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可知,(2)句写出了“我”对家人送“我”书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留恋与不舍之情。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第②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带给“我”无限趣味;结合【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的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可知,有雪的百草园充满趣味,尤其还可以捕鸟;结合【丙】“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可知,“我”在百草园的生活自由有趣,自得其乐,所以说百草园“那时是却我儿时的乐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