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预习案】5.2 预防犯罪(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预习案】5.2 预防犯罪(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预习案】5.2 预防犯罪
一、学习目标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认同法治的情怀。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预防犯罪。
3.明辨是非,逐步提高自我控制、杜绝不良行为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做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知识结构
三、基础梳理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______。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__。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_______、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_________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________。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________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4.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________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_______。
5.预防犯罪,需要我们________。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________,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6,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_______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四、问题解答
1.刑法有什么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怎样认识犯罪?
(1)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3.怎样认识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五、典例精析
【例题】(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学校法律社团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②冯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
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行政处罚④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依据教材知识,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从题文中“诈骗罪、有期徒刑、罚金”等语句中可知,冯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判决依据应是刑法,故①②符合题意;罚金属于附加刑,不是行政处罚,故③说法错误;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
【答案】A
六、小刀初试
1.2024年4月15日,广东河源梁某某涉嫌醉酒驾驶,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梁某某判处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 )
①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④罚金是主刑中的一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有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的十二周岁至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说明( )
A.只要违法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B.法律责任的承担会因人而异
C.刑法是专门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 D.即使我们年龄小也要学法、守法、用法
3.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两句名言警示我们( )
A.有不良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B.一般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D.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4.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新型毒品脱掉了“过时”伪装,披上电子烟、奶茶、跳跳糖、饼干等新外衣。不法分子在贩卖此类新型毒品时,往往宣称“安全无副作用”,引诱不明真相的年轻人落入陷阱。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 )
A.加大对毒品的处罚力度,惩治犯罪 B.制定与“零食售卖”相关的法律法规
C.满足好奇心,浅尝辄止,不可沉迷 D.提高辨别能力,远离不良诱惑
5.材料一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河北省检察机关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
(1)从违法类别来看,本案例3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可能构成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为什么?
(2)上述案例给你带来哪些警示?
材料二2024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日前在基层调研时表示,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积极协调推动专门学校建设,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加大教育矫治力度,携手各方坚决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势头。
(3)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三、基础梳理
1. 有力武器 刑罚2. 严重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3. 法律的制裁 最严厉4. 最凶险 远离犯罪5. 杜绝不良行为 是非的界限6. 自觉守法
六、小刀初试
1.A2.D3.D4.D
5.(1)①3人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行为;②因为3人的行为情节恶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受到刑罚处罚。
(2)①犯罪是未成年人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②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③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