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解读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课文单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人文主题统领,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包含了一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一些事物的变化规律,知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除课文外,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也均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
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充满童话色彩,将大自然的奥秘蕴藏在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科普童话故事,课文浅显易懂,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说明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寓于故事之中,同时采用拟人手法,让学生沉浸故事,猜测谜底。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它以拟人手法将植物与种子分别当作妈妈与孩子,讲述了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办法。从这篇课文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从单元的育人价值上看,本单元围绕“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在小学阶段,编者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编排了相应的与“自然”有关的单元,例如二下第六单元“大自然的秘密”,三上第七单元“我与自然”,四上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五上第一单元“万物有灵”,六上第一单元“走进自然”。从多角度编排课文向学生展现大自然,让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纵观本单元的选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种动物的成长变化;《我是什么》通过图文向学生揭示了大自然中某一种物质的形态变化。《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不同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变化的诗歌。语文园地七中的“识字加油站”介绍了一系列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准备工具。“我爱阅读”中的《企鹅寄冰》这个童话故事中蕴含水遇冷成冰,遇热成水的道理,告诉学生们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变化。这本单元学习内容分别从动物、自然现象、植物这三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大自然到底还藏了哪些秘密,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和探究。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能力,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尤其在低段教材中“积累与运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递进性:一上第四单元提出要“模仿课文中简单的短语和句式”;一上第七单元提出要“合理搭配‘的’字词语”;二上第四单元提出要“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三上第一单元提出“在阅读时,要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上第七单元提出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积累与运用这一语文要素始终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在中低段表现的格外明显,且积累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经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从机械记忆词语、短语的固定搭配,到自主感悟语言并根据自身喜好进行积累。这也体现了语言发展“从无到有”的渐进性。所谓“厚积薄发”,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后,最重要的是学会迁移,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本单元除了“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外,“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是另一个教学重点。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在这一语文要素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递进性:一年级提出“借助图片阅读课文”,二年级上册提出“借助提示(图片、关键词句)讲故事”;二年级下册提出“借助提示(图片、关键词句、示意图、表格)讲故事”,三年级提出“详细复述(聚焦关键情节,内化语言)”;四年级提出“简要复述(理清脉络,培养概况能力)”,五年级提出“创造性复述(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分析各阶段的重点,我们可以知道:讲故事所借助的提示,从图片逐渐变为了关键词句、示意图和表格,从直观转为抽象。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提供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讲故事。本单元重点在于借助图片了解并讲述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与课文内容形成呼应,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托讲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细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也针对“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维度的训练。《小蝌蚪找妈妈》借助课后第二题“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说清楚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第三题“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力求让学生感受动词的表达作用,并能主动运用动词说句子。《我是什么》课后第二题“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在用他们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感受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能准确运用动词说句子。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分别画了空中漂浮的白云、半空降落的雨点、冬天下雪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第二题“在课文中画出来,再说说他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鼓励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课后第三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提供了柳树、果树和凤仙花的图片,并用关键词或关键事物提示他们传播种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仿照诗歌说一说,再拓展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同时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除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外,小学低段是落实识字写字和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尝试发现汉字的规律,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基本要求,从单元课文课后练习题中不难发现,朗读课文的要求贯穿始终,且《小蝌蚪找妈妈》和《我是什么》课后都有读一读、记一记,促使学生做好语言积累。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达成“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还要注重其识字写字、朗读和积累的训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指出:“ 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本单元用童话、诗歌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的奇妙,学习课文的表达。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选做题,不仅是词语运用的练习,也是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模仿运用。
本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阅读的是童话故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指出:“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单元课文主要是童话文体的,正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初步了解童话内容的丰富多彩。“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主要书目有《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房子》《一只想飞的猫》等。这次整本书阅读,除了培养阅读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还要学会阅读封面、用好目录、了解作者等方法,继续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大单元设计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新版课标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实施的路径则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本单元设计力求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关联的思想对教材单元内的学习材料、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凸显整体性、综合性;设计整体学习情境,具体学习活动,凸显“实践性”,使学生在整体情境、具体活动任务中实践、习得、反思、发展。
梳理整个单元编排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学习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本单元重点读写训练目标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大自然中有很多秘密。
2.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意义。
3.图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4.封面、目录等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5.猜测是一种有意思的阅读策略。
学生将理解(U):
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动词,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童话故事充满了想象力,运用猜测的策略阅读童话故事很有意思。
学生将能够(D):
1.准确使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2.借助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3.阅读童话故事书时,会借助封面、目录进行猜测。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外,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是聚焦于“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要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大自然是人类智慧之源。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意义,准确使用词语能够让表达的意思更精准形象。
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合适支架(借助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为复述提供积极支撑。
教材为达成概念性理解提供的主题情境,也就是学习境遇,是有关大自然主题的。教师可以具体创设这样的学习境遇:大自然里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发现这些秘密,把这些秘密写成好玩的故事或者诗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一年级时就从《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中了解了一些秘密。如果你能够阅读更多这样的故事或诗歌,能够直接走进大自然去探索,你就会发现更多大自然附秘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当“大自然的小小发现官”吧。就基于这样的学习境遇,促成大概念理解的核心任务就可以设计为:
我的自然发现之旅(第一季)——“大自然的小小发现官”
比赛内容和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事物(课本和课外均可),使用不少于5个动词库里的词语,把你的自然发现讲给大家听,赢得班级“大自然的小小发现官”称号。
成功标准:
班级“大自然发现官”成功标准:
(1)讲故事时声音洪亮,能让每一个观众都听到讲述者的声音。
(2)讲故事时能够使用不少于5个动词库里的词语,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精准形象。
(3)讲故事时能够加上一些动作,适应适当的语气,让讲述者的表达更自然,贴近观众。
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就需要进行子任务的设计:
子任务一:挑战邀约,发布学习任务
1 班级分享交流“大自然的小发现”,引发单元学习期待,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2发布我的自然发现之旅——“大自然小小发现官”邀请函,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和重点。
子任务二:探索自然的奥秘,扩充“词语库”
1.动物朋友的奥秘(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通过学习,借助动作和课文插图理解和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扩充“词语库”,相机借助课文插图和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自然现象的奥秘(学习《我是什么》《企鹅寄冰》)。
通过课文学习,结合具体语境、使用对比的方式理解和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扩充“词语库”,并结合拓展阅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水的多种样态。
3.植物朋友的奥秘(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梅花》)。
通过课文学习,能够使用结合插图圈画关键动词的方式理解和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扩充“词语库”,并使用动词说一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子任务三: 小试牛刀,争当“大自然发现官”
1.讨论制订活动方案。
2.分工准备。
3.举行比赛。
4.复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