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但是文章的写作年代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文中所写的父亲奔丧、在家赋闲等生活经历,对学生来说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父亲、儿子的心境。并且他们接触到的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加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于爱的思索。三、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2.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文章重点词语: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1.从这些词语中读到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PPT展示:朱自清:“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得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把握文章整体基调)(二)品读父亲背影1.由父亲来信引出作者那难忘的背影。提问:是父亲的一封信来信引发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在文中画出来。追问:读一读,这段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2.重点分析“望父买橘”中父亲的背影。提问: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是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第6段:“父亲爬月台”一段1)找出有关描写“背影”的文字。2)齐读,并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动作、外貌描写)3)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找出来,并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动作:蹒跚,探,攀,缩,倾(a.年级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b.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外貌: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里境况不好,心情忧伤(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动作描写 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外貌描写 沉重的背影4)再次齐读这段,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的指导,及如何用朗读感染人的指导。5)小结: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不顾这些,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3.体味“父子分手 ”中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不舍,不放心4.体会“别后思念”中儿子对父亲隐隐的痛与爱1)作者见到此时父亲的背影,关爱的语言,不住的回头望,有怎样的反应?流泪(三次):望父买橘,艰难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含泪读信,再现背影自责:“聪明过头”;“太聪明了”追问:细细读,还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父亲(布衣) 我(紫毛大衣)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就形成了鲜明对照。小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2)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什么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那为何此时,会有如此感动呢?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内心悲痛。失业,借债内心忧愁,日渐衰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重担,而父亲并不怨天尤人,还宽慰儿子,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艰难买橘。此刻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因此,在“别后思念”中儿子对父亲有隐隐的痛与爱。(三)追问父爱李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里的“背”原意是离开,离别的意思,引申为去世。所以很多人认为,“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之意,大家同意吗?1.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引出:材料一: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PPT展示)“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这封信,父亲是在干什么?现在想想是求和。父亲能主动求和,作者这个做儿子的却不能,真是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吗?引出父子矛盾2.材料二: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PPT展示)“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8年 之后,作者也已为人父了,重新再看父亲的时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分析(第七段开头部分)感悟作者隐隐的痛以及父亲的爱。3.材料三: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PPT展示)“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父子和解也许,我们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也要在为人父母之后了。PPT展示: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两个感叹号)反复读,感悟作者的担忧,愧疚从不相见 —— 何时才能相见不理解——理解——体谅、感动、思念4.材料四:龙应台《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珍惜现在拥有的父爱、母爱。5.总结:父爱是不加修饰、深沉的,严厉的,但他也会为我们默默撑出一片天,教会我们坚强、成长。可这种爱也是有限的,我们终究会面临如朱自清、龙应台一样的与父母亲的离别,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不要想朱自清这样,人到中年,才来遗憾、内疚。四、推荐作业今晚回家,用心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把它写成一个片段,重点要有细节描写,明天上课来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