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 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抓住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抓住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先行展示春日美景,然后文字陈述)
穿越古今,诗人以墨绘春,吟咏不绝。从“春眠不觉晓”的温柔晨曦,到“烟雨楼台”的朦胧画卷,春的韵律跨越千年。今日,让我们随朱自清先生的《春》,一同漫步现代文学的春日小径,感受那份细腻入微、生机盎然的春之赞歌。
二、新课教学
预习检测
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听朗读示范,注意朗读的重音和停连。
重音:
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
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目标导学二:按部分品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盼春——绘春——颂春
第一部分(1):写盼春的心情,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借助一幅幅图画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8-10):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二)课文重点品读
品读第一部分
1.品味语言,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盼望春天到来的?
明确:
第①段中用到了拟人和反复。连用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人们急切欣喜的盼春之情;用“脚步”描述春天的来临,化抽象为具体,十分生动形象。
2.轻声诵读第①段,思考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突出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为全文奠定欢快愉悦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品读第二部分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明确:
五幅图画,根据第③—⑦段分写春天的各种景物可以确定:
小草报春——春草图
百花争春——春花图
微风唱春——春风图
细雨润春——春雨图
勤人迎春——迎春图
2.第②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刚睡醒”“张开了眼”赋予大自然以人的行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春草图
1.在第③段里,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春草?分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
“偷偷地”——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
“钻”——小草顽强的挤劲和生命力
“嫩嫩的”——小草的质地
“绿绿的”——小草的色泽
“满是的”——小草长势旺盛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此处连用六个动词短语,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连用六个短语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描写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从侧面表现了春草的可爱。
3.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文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并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
明确:
修辞手法——
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竞相开放的情态。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侧面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且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一一对应,表达严谨。
4.诵读课文第⑤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无形、无色、无味的风描绘得如此细腻优美、有情有感的?
明确:
作者描绘春风时,从多个感官入手,让无形的春风可以被我们感受到:触觉→嗅觉→听觉。
春风的柔和: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抚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温暖。
春风的芳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的悦耳: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
5.结合课文第6段,说一说江南春雨之妙,妙在______________。
明确: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比喻、排比,春雨细密、闪烁、绵长。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侧面描写,春雨的洗礼,色彩之美。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在雨里静默着。
——环境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6.第⑦段的“迎春图”写出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与前面4幅自然春景图有什么联系?
明确:
精神状态:“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写出了春日里人们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和前面春景的联系: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品读第三部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最后三段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2.结合全文来看,最后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作用:
①内容上:
这三段分别以“娃娃”“小姑娘”“青年”为喻,按照人类成长顺序来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三段分段排列,力量方面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表现了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②结构上:
这三段是对上文的概括,与开头“春天的脚步近了”相照应,一来一去,首尾照应,结构圆合。
目标导学三:写景探究
1.作者是如何安排《春》这篇文章的行文结构的?请简要概述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各自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
作者以“总—分—总”的思路布局全文。
先以盼春开篇,然后总写春天,勾勒出春天总的轮廓;接着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描绘出五幅画面;最后作者满怀热情地赞美春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
具体来说,开头部分通过期盼春天的情感铺垫,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主体部分则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活力;结尾部分则通过总结和提升,将全文的情感推向高潮,并赋予其更深远的意义。三个部分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春》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悟和深情厚谊。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主要是怎样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
明确:
(1)调动多种感官。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悦耳。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从正面描写春草嫩绿、充满生机的特点。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孩子们的活动从侧面表现出春草的可爱。
(3)虚实结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眼前的实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到的景色,突出了花的香味浓郁。
目标导学四:学习写法
1.运用修辞,描写生动。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结尾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些比喻新颖、贴切,富有表现力。
明确:写出了春雨的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结构精美,脉络清晰。
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略写“盼春”“赞春”,详细描绘五幅春日图景,画面之间衔接自然、紧凑,层次清楚,又富有变化。
3.情景交融,特征鲜明。
作者运用含情的画笔,抓住景物特征,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彩,使得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4.巧用感官,具体形象。
在描绘春风图时,作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春风,把春风里的各种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使得抽象的春风变得具体形象,可感可知。
三、板书设计
四、课堂小结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 ( 春之怀古.docx )》(文章见课件文件夹),用本课学习的分析修辞的方法,看看这篇散文是如何运用修辞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明确:
比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对语言的赏析非常细致,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多角度写景这两个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不足之处 朗读训练只集中在教学开头阶段,训练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