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教学难点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看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想 宏伟志向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写4.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明确: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感受: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6.主旨探究回顾全诗内容,想一想: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7.艺术特色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首诗中,景与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涌起”六句虽是在描写大海生机勃勃的景象,但透露出的是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这景象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融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②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以沧海自比,将运行不息的日月和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这其中,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这既是全诗的高潮,也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又给人雄浑苍劲的感受。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8.板书设计9.诗歌小结诗人借景抒情,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次北固山下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2.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3.律诗的格律常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4.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PPT播放视频)5.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明确: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理解诗歌大意明确: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句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句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生,升起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降临。句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明确: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明确:“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4.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明确:“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6.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尾联运用典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7.板书设计8.诗歌小结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思乡意象知多少(PPT展示)第2课时教学过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理解诗歌大意明确: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意思为降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句意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作者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此句想象奇特、借景抒情。3.板书设计4.诗歌小结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天净沙·秋思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2.文体常识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理解重要词语明确: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文意:干枯的藤蔓(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桥下流动着(潺潺的)溪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上,萧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早已从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明确: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2.请你结合想象的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示例: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PPT出示图片)目标导学三: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这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3.写作特色明确:(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简略。九个事物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具备鲜明的形态,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愁思。4.板书设计5.诗歌小结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尊重诗词学习的规律,重视朗读环节,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内容情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利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足之处 课容量安排略大,授课时间紧张。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