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学习目标1.理解柳宗元传兼具寓言性质的传记“设事明理,婉而多讽”的特点。2.了解柳宗元孤独而伟大的一生,探寻他“有益于世”的创作观和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解柳宗元传兼具寓言性质的传记“设事明理,婉而多讽”的特点。2.了解柳宗元孤独而伟大的一生,探寻他“有益于世”的创作观和人生态度。教学思路学习任务一:辨文体,感知创作特色学习任务二:探三言,破解问话智慧学习任务三:析三答,领悟婉而多讽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三言三答的智慧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提起柳宗元,大家一定会想起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中的柳宗元孤寂、抑郁又满怀忧愤。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满腹才华,又睿智理性的柳宗元。学习任务一:辨文体,感知创作特色我们来看第一个学习任务有人说《种树郭橐驼传》是人物传记,也有人说《种树郭橐驼传》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寓言。你赞同哪个观点呢?要辨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寓言和传记的概念入手。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现象,重点在明理;传记是通过对典型的人物介绍,突出人物的特征和精神风貌,重点在塑人。接着,我们来看《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两篇文章的结构。 《庖丁解牛》讲述一个叫丁的厨师,他拥有高超解牛技术的故事,最后以文惠君的大悟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由庖丁解牛得出养生术,就是要顺应天性,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种树郭橐驼传》的结构也是这样,先讲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术,最后也得出一个道理。“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由养树得出养人术,养人就是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名为人。这两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相似,皆为简明有理,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都体现了寓言故事设事明理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种树郭橐驼传》前面,又有对郭橐驼的介绍。这又是人物传记的写法,这种人物传记的写法,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所以,《种树郭橐驼传》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寓言。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这也贴合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主张:文以明道。柳宗元强调,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起来,重文亦重道。《种树郭橐驼传》兼具传记和寓言的特点,传记是寓言,这也正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创新。所以有学者评价:“‘有益于世’四字,为子厚律己化人、万变不离之主旨。”在先秦的寓言里,说理是第一位的,讽刺的特色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到了唐代,中国历代寓言,由哲理寓言变为讽刺寓言。柳宗元寓言里反映的生活,可以说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病态的社会,从而,使寓言成为讽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任务二:探三言,破解问话智慧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柳宗元是如何体现“有益于世”的。接着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有个问者的形象,只说了三句话。让我们找出这三句话,思考:第一处的问话内容为什么要省略?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后面郭橐驼的回答,将第一句问话补充出来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哎,我们看后文,郭橐驼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更快。这里的孳,是繁殖的意思。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别的种树人,也就是他植者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郭橐驼的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我怎么做的;二是他植者是怎么做的;三是他植者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补充出问句:汝养树之道何优于他植者?问者的第一问,为什么省略而不直接写出来呢?大家看,省略第一问是为了凸显后面的问题,二、三问才是问者的核心问题。这是柳宗元的智慧啊。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问者三言可以互换顺序吗?答案很明显,不能,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看这三个问题,严丝合缝,从现象到本质,一环扣一环,逻辑缜密,不可换序。 第二言有问有答,直抵“有益于世”的核心,那就是由种树到官理。第三言一语中的,针砭时弊,由养树得养人术,以为官戒。第三言可谓水落石出,这也是柳宗元写此文的真正目的。问者三言是柳宗元精心设计的,如同一只利箭直中靶心,干脆利落又掷地有声。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真的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柳宗元那时正当英年,处于永贞革新的前夕,作为政坛新秀,柳宗元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借问者的身份,指出社会弊端。问者最后一言,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救治的方法:“传其事以为官戒”。希望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以维持承平之世。与其说是问者的智慧,不如说是柳宗元的智慧。学习任务三:析三答,领悟婉而多讽有问就有答,郭橐驼的回答中又蕴含什么智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官理,而要依托郭橐驼的故事呢?这里,就涉及柳宗元文章婉而多讽的特点了。婉而多讽,婉就是用寓言说理,以传为形,以寓为质,让讽刺不那么锋芒毕露。那么,郭橐驼的三答中,分别寄寓了什么“讽”?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郭橐驼第一次答语是,乡人看见他“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嘲讽他、称呼他为橐驼。郭橐驼,对于别人针对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起的外号,不但不生气,反而欣然接受,摒弃原来的名字,还说:“甚善。名我固当。”郭橐驼,顺“实”而“名”,不同寻常。有同学可能会说,这不是体现了郭橐驼乐观豁达吗?我们想想,《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保姆名字的来源,还有《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郭橐驼他出身的卑微和社会的冷漠,人物的辛酸已扑面而来。所以,一讽乡人嘲人陋习,以貌取人之浅薄。再看这里。“丰乐”从地名看,应是物产丰饶、人民乐居之地,但在长安西。后面“长安富豪人”这个词一出,贫富差距就暗示出来。这里名曰丰乐,未必丰乐,极具讽刺的地名,为后文张本,让人产生联想,回味无穷,所以,二讽丰乐非实,长安贫富悬殊。郭橐驼二次答语中,安排了与他植者的对比,在对比中蕴含什么讽刺呢?郭橐驼一让树根得到舒展,“其本欲舒”;二要培土均匀,“其培欲平”;三要保持原土,“其土欲故”;四要捣土结实,“其筑欲密”。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种下了,就不要管它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树木就能顺其自然地生长,此所谓“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天性全得”。反观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这样种树,不是关爱,反而是谋害。最终“性日以离”他植者是怎样的人呢?郭橐驼说:“则与吾业者”,是我的同行。但他们的做法与态度,与某些昏官庸吏何其相似。他们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大谈如何解决民生,如何增加税收,却全然不知民间疾苦。所以三讽他植者勤虑害树,庙堂不识民间苦。郭橐驼的第三次答语中这样说:“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那么,在郭橐驼的眼中,他植者和长人者有什么相似呢?这7条政令,条条紧逼。繁琐的政令使老百姓应接不暇,身心疲倦。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生产、经营生活呢?一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饭、晚饭,去慰劳那些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这里“劳吏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制度有害民生的强烈批判,讽刺情绪到达高点。四讽长人者繁令扰民,剑指最高统治者。至此,我们发现柳宗元讽刺得高妙。他借助郭橐驼的故事,智慧地将问者、郭橐驼和自己三人合一。他用问者三言严谨的逻辑设问,完美体现设事明理、文以明道的创作理念,用郭橐驼三答婉而多讽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朝廷黑暗、官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讽刺层层深入,最后剑指最高统治者。我们可以说柳宗元是大智者,讽刺不留痕,让中国寓言由哲理寓言走向讽刺寓言。他的寓言里反映的生活,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柳宗元是悲悯者。他借郭橐驼之口为百姓发声,由种树之道论及为官之道。他一心想要恢复大唐盛世,提出要治民,更要养民。后面有《捕蛇者说》,他针砭时弊,也体现出“不平则鸣”的士大夫情结。柳宗元是大智者,是悲悯者,也是孤独者。为什么是孤独者?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简单了解一下,孤独钓翁柳宗元的一生。柳宗元年少成名,仕途顺畅。《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后来他参加永贞革新,为的都是裁撤宦官和藩镇,重塑李唐王朝的光荣和权威。永州十年,刻骨的孤独,无路可走的柳宗元,只好投身在永州的山水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 诗人。再贬柳州,造福百姓,本可以期盼还朝为官,却客死异乡,可悲可叹!最后,柳宗元将自己的孩子和书稿,托付给好友刘禹锡,后有《河东先生集》问世。终其一生,柳宗元都在为光复大唐而努力。柳宗元的朋友吕温,曾给他写过一首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三、四两句一语双关,是写柳树,更是写好友。春去秋来,柳管依旧,这是柳树的坚韧和风姿,也是柳宗元的人格魅力。柳宗元的一生,以永贞革新为分水岭。遗孤有所养,诗文有所传。这或许是柳宗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期待。生前孤苦寂寞的柳宗元,千年后依然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共读《种树郭橐驼传》,就是对柳宗元最好的怀念。课后作业课后有两个任务需要大家完成一是写文学短评,一个是替柳宗元给韦中立开书单。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