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镇与乡村——人教2024版七上双减作业本(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城镇与乡村——人教2024版七上双减作业本(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1.利用资料,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2.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变化
3.了解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1.关于城镇和乡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和乡村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先有城镇,后有乡村
C.城镇和乡村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D.乡村在景观上没有差异
2.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
A.沙漠地区 B.高原地区 C.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D.热带雨林
3.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聚落的分布形态多为(  )
A.点状 B.团块状 C.环状 D.条带状
4.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水资源匮乏 B.交通便利 C.地形崎岖 D.土壤贫瘠
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关于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道路密集 B.平坦开阔,良田万顷
C.地表崎岖,人口稀疏 D.湖水涟漪,鱼塘相连
6.台湾省南部兰屿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关于“地窖式”民居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于防御台风 B.利于通风散热 C.利于抵御风沙 D.利于抵御严寒
7.作为古都之一的北京,保留着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这些古建筑、园林和街区应当( )
A.全部拆除 B.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C.根据建设需要拆除 D.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
下图为某聚落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的聚落景观( )
A.低矮房屋居多 B.建筑密度较小 C.交通方式单一 D.用地规模较大
9.该聚落( )
A.商业活动多在临时集市 B.自然景观保护程度较高
C.几乎没有休闲娱乐场所 D.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镇与乡村不同的场景下图为古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诗中“此地”的类型与特征是( )
A.乡村,房屋矮,农业为主 B.城镇,房屋矮,数量少
C.乡村,房屋少,商业为主 D.城镇,房屋高,数量多
11.若该地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变化是( )
A.鱼塘增多 B.农田增多 C.人口减少 D.商户增多
读“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示意图”,完成各小题。
12.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一般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13.演变至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犯罪率下降 B.就业困难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
14.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
A.平顶屋 B.高脚屋 C.碉房 D.窑洞
15. (2023甘肃白银中考)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甲村落所在的地形类型为  。
(2)甲村落位于丙村落的  方向;若甲村落到丙村落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如果要在图示两条河流中的A段和B段分别开发水上漂流项目,更惊险刺激的是  段,理由是  。
(4)甲、乙、丙、丁四个村落中,哪个村落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为城镇   。为什么   。
“蜂巢屋”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居,主要用泥土混合茅草、麦穗等盖成,墙壁较厚,夏季阻隔阳光,使室内较凉爽,冬季阻挡冷空气,使室内降温慢,还可抵御风沙。结合“蜂巢屋”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建筑群反映了当地( )
A.气候干旱 B.河网密布 C.地势起伏大 D.土壤肥沃
2.该建筑群可能位于( )
A.东南亚 B.欧洲西部 C.南极地区 D.中东地区
禾木村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是一个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村庄。该村房屋利用高原苔藓作为填塞材料,苔藓具有遇水膨胀的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木屋的气密性能。近年来,该村作为新疆冬季旅游网红打卡点,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幕名而来。据此完成3~4题
3.该村使用人字形坡屋顶和木头缝隙填满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
A.降水丰沛,利于排水 B.夏季高温,利于散热 C.冬季寒冷,排雪保暖 D.外观美丽,吸引游客
4.为进一步提升禾木村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②创新岗位培训方式 ③向古村迁入大量人口 ④注重景区资源保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
A.地形更平坦开阔 B.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水陆交通更便利 D.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6.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7.如图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亚民居厚墙加小窗,防寒风又保暖
B.东南亚竹楼架高结构,通风散热防潮
C.窑洞凿洞而建,省材省料,冬暖夏凉
D.北极冰屋雪砖垒砌,密封防寒风保暖
8.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湿润多雪 B.低温少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9.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没有变化 B.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C.聚落沿河沿公路扩展 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10.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探究。探究主题:港口村的变迁。
港口村位于江西省某山区,建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历史悠久。随着人口增加,住宅用地扩大,良田被逐渐侵占。近几十年来,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原因,洪涝灾害加剧。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港口村整体搬迁,在附近荒山上建成了新村。搬迁后,港口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图示意港口村的变迁。
(1)探究一:港口古村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探究二:整体搬迁前港口村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3)探究三:港口新村选址的合理性。
(提示:可从防洪、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考虑)
(4)探究四:有人提出目前港口新村的生活用水输水线路(线路①)不合理,并提出新的输水线路(线路②)。你认为哪条线路合理,说明理由。
(提示:可从线路长短、输水成本等方面考虑)
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2. 某城镇规划在①至⑥中选址建设钢铁厂、自来水厂、商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选址安排不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建在①处,靠近水源且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B.商业区建在②处,地势较为开阔
C.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在⑤处,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铁路交通便利
D.商业区建在①处,靠近居民区
3.阅读呼包鄂榆城市群有关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省交界的半干旱半湿润生态脆弱区域,城镇人口率近70%,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个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个中等城市。
材料二 呼包鄂榆城市群位置、概况及演变示意图。
(1)观察1978年至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变示意图发现,城市人口规模显著________ ;交通线数量和种类明显__________。
(2)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推测未来该城市群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部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包鄂榆城市群在未来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请为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核心巩固
1.C 2.C 3.B 4.B 5.A 6.A 7.D 8.D 9.D 10.A 11.D 12.C 13.A 14.D
15.(1)盆地 (2)西南 6 (3)A A段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 (4)甲 甲村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等(任答2点即可)
素养提升
1.A 2.D 3.C 4.D 5.B 6.C 7.A 8.A 9.A 10.(1)位于河流交汇处的低地;(2)近几十年来,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原因,洪涝灾害加剧;(3)新村位于附近荒山,这样不占用农田,且海拔较高,洪涝少;(4)②线路合理;线路②水可顺地势自流,输水成本低,线路①由低处往高处输水,耗能多,用水成本较高。
自我超越
1. A 2. B
3.(1)增大;增多;(2)采矿业;钢铁工业;(3)减少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注意对当地河湖水源、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种草治沙,减少土地沙漠化等。
自我超越
素养提升
核心巩固
核心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