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州慢》学习目标:1.以拍摄微视频为手段,品味词作意象,把握词作的基本基调。2.比较分析姜夔和杜牧笔下的扬州,用分析镜头的形式体会姜夔的“黍离之悲”。 教学重难点1.以拍摄微视频为手段,品味词作意象,把握词作的基本基调。2.比较分析姜夔和杜牧笔下的扬州,用分析镜头的形式体会姜夔的“黍离之悲”。 教学思路:一、情景导入二、定调:城市印象活动一:定曲调 活动二:定色调三、品析:城市镜头活动三:找镜头 活动四:组镜头四、抒写:城市记忆 活动五:配解说五、结语六、课后作业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学习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我们将通过定调城市印象、品析城市镜头、抒写城市记忆三个步骤,完成微视频的拍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宋韵杭州”,点燃了“宋韵热”。宋风雅韵,溯大运河 北上,扬州元素闪亮登场。请你以《扬州慢》为蓝本,用微镜头展示“宋韵扬州”,让世界透 过“宋韵”这扇窗,领略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无尽魅力。二、定调:城市印象 活动一:定曲调定调城市印象,活动一定曲调。既然是拍摄微视频,那当然要有BGM, 也就是所谓的背 景音乐。我选了两首风格不同的曲子,第一首相对活泼第2首相对低沉请读读小叙,你认为应该配哪一首 萧条,寒冷,悲凉、怆然,这些关键词熔铸在一起,就成了千岩老人口中的“黍离之悲”。 何为“黍离之悲”呢 这是《诗经 ·王风 ·黍离》的节选,请同学们与书本第18面注释⑨相对照,了解“黍离之悲” 的内涵。所谓“黍离之悲”,就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悲。周大夫路过故都,见到遍地生黍离,感慨而悲。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所以BGM 应该选择第二首。其实就《扬州 慢》的词牌而言,作者已经蕴含了歌曲的意识。词是配乐歌唱的,“扬州慢”就是一首曲子, 这就是词牌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这首词的曲调特点,慢词曲调舒缓,词情哀婉,应该选 择第二首。活动二:定色调 活动二定色调BGM配好后,我们还要为视频定下色调。色调是指画面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一般可以 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这是扬州的地标建筑五亭桥,上图为暖色调,下图为冷色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暖 色调温和,冷色调冷静。放到我们的微视频中,冷暖色调就是通俗而言的“滤镜”,这涉及到 整个视频的基调。请通读全词,说说你对扬州初步印象是什么 能否用原词概括呢 通过阅 读,我们发现,“名都”“佳处”“空城”都可以是你的印象。(过渡)很明显,“名都”和“佳处”应当是暖色调,“空城”应是冷色调。“空城”是姜夔笔下的 扬州,而“名都”“佳处”则是“杜郎俊赏”的扬州。为什么二者差别如此巨大呢 作为微视频的导演,我们需要了解扬州的前世今生,才能真正驾驭脚本。请看城市历史,古之扬州有多繁盛呢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扬州,商业之都,花的扬州,月的扬州。而对于落魄的杜牧来说,扬州不仅是繁华的标 志,更代表一种温情,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疗伤之地,是美女的扬州。杜牧为扬州 写下不少诗篇。风雅的、繁华的、曼妙的、柔情似水的扬州。到了姜夔笔下,扬州为什么会 变成“空城” 在词中能不能找到转折点呢 其实,转折点正是胡马窥江。这一“窥”可不简单,是扬州命运的分水岭,尽显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略野心。而这 野心,不也正反衬了扬州的美好繁华吗 以小见大,扬州的命运也正是家国的命运,扬州的 衰弱也是南宋国力日渐衰弱的缩影。(小结)两个人,一座城。同是扬州,但尘世浮沉,杜牧与姜夔分别看到了“名都”和“空 城”两个横断面。这首《扬州慢》以姜夔的冷色调为主,穿插杜牧的暖色调,两位不同朝代 的诗人隔空握手,完成了精神的对话。三、品析:城市镜头活动三:拍什么 ·找镜头品析城市镜头,活动三找镜头。作为导演,你将用哪些镜头来表现冷色调的空城 用哪 些镜头来表现暖色调的名都 请在词中圈画出来,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些镜头可以用来表现空城。 这些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名都。镜头是微视频的基本组成单位。姜夔的扬州镜头都是凄清悲凉的,但杜牧的扬州镜头却 与此相反,充满了人气,让我们看到了烟火,看到了市井,看到了当年之繁华与温情。找好了镜头,也就解答了拍什么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提高微视频的格调,还要解决怎么拍的 问题。先给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微视频拍摄技巧。长镜头,是指用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连续拍摄,不存在剪辑。 蒙太奇,则是指镜头的切换组合,与长镜头相对。下面这幅图,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4种镜头距离,对画面的影响。 活动四:怎么拍 ·组镜头好请同学们任选镜头,使用这些拍摄技巧进行组接,完成我们的拍摄任务单。第一位同学选择了春风十里和荠麦青青两个镜头,他选择的拍摄方式有全景、蒙太奇和 特写。他这么选择的理由是,杜牧眼中的扬州是极尽繁华的,扬州长街是城市繁华的缩影, 所以用全景观照。现在原本繁华的长街,长满了青青的荠麦,所以用蒙太奇进行切换,从晚唐切换到南宋, 从暖色调切换到冷色调,凸显昔盛今衰。而之所以要给荠麦特写,是因为荠麦是青色的,青色是植物富有生命力的最好的佐证。但是,街道上长满野麦子,恰说明此时人烟稀少无人行走,这是一座空城,此处是典型的乐 景写哀情。同学2选择的是废池和乔木两个镜头,用到的拍摄方式有长镜头近景、中景等。他这么 做的理由是,想要表现黄昏暮色下的城池,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难在这个废字,要突出废 墟的感觉,远景和中景显得不够精细,特写又很难将墙体与暮色区分开来。因此,用近景则 刚好。能拍到暮色中的断壁残垣,凸显的是破败感。之后镜头拉远,自然可以囊括到城边的乔 木。姜夔是在冬至日路过扬州,乔木大多落叶,以黑下来的天幕作为背景,近拍乔木更显萧 瑟。插入号角是因为词中有“清角吹寒”一句,以声衬静。画面色调变冷是因为寒字,寒本身 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姜夔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号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 里,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离,突出了人为的情感色彩。第三位同学选择了二十四桥和冷月两个镜头,运用到的拍摄方式有中景定点、蒙太奇和 特写。他的理由是,这个镜头核心是要展现月光的冷暖色调变化,月光不是冷的,冷的是人 心。月本就无声,但在此时特意点出月原先是有声的,有声的月出现在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 夜中。中景定点拍摄古桥,是为了展示游人如织的两岸,和满是划船的河面。特写美人按箫的 手指,则是为了契合“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而后人物被从画面中抽离,月光渐渐转冷,BGM 退场。月亮何以无声 因为他和姜夔一样,沉浸在对扬州城衰败的伤感中。冷暖月光的切换, 融情入景,展现的是姜夔在特有环境下的微妙心理。(小结)扬州,两个人,一座城。大家在进行镜头组合的时候,都喜欢将杜牧和姜夔的 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以姜夔为主,杜牧为辅,让他们在画面中相敬相杀。的确,即便 是暖色调的镜头,但是在特定的情境里,同样可以增加悲伤的厚度。“拍什么”和“怎么拍”的 问题都已经解决,到这里,微视频接近完成。四、抒写:城市记忆跟随着微视频镜头的层层铺开,在远近和虚实的切换之间,我们领略了从繁华到空寂的 扬州。“名都”“佳处”与“空城”,都是城市的记忆。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 了城市中。活动五:配解说我们的微视频已经制作完成,请为你的微视频配上一小段解说词,请看同学一配的解说 词。杜牧笔下的扬州轻歌曼舞,我们听到青楼上传来的欢声笑语。姜夔笔下的扬州是荒凉的, 荠麦碧绿,号角凄凉。金兵侵犯后,连荒废的池院和枯败的树木,都厌恶战争。这位同学选取了典型的镜头,但是语言苍白,不像是视频文案,更像是视频内容的概括。 再看这一段:扬州还是那个扬州,它属于杜牧,也属于姜夔。晚唐,杜牧一把折扇摇出隐隐 青山,摇出迢迢绿水。二十四桥的月影中,他载酒泛舟,听菱歌泛夜。胡马窥江,沧海桑田, 姜夔解鞍驻足,恍惚间看到楚腰纤细,轻歌曼舞,水波依旧,红药依旧,扬州已不再是那个 扬州。但扬州,还是那个扬州。这一段就显得韵味十足。其实,两段文字都有一点做得很好 都紧扣了昔盛今衰的主题。但是第二段它更有画面感,运用了更多的描述性语言。此外在结 尾处,扬州已不再是那个扬州,扬州还是那个扬州,有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将整段解说词进 行了升华。通过写解说词,我们对扬州慢的理解进入到了更深处。五、结 语城市,总是在繁华与空寂的交替中向前发展。杜牧与姜夔,其实只是经历了城市历史的一个片段。城市,不仅是地缘意义上建筑物的集聚,更是文人墨客们记忆的抒写与叠加。文 人创作时的情感是不同的,一如杜牧的晚唐风流,姜夔的黍离之悲。但相同的,正是对这座 城市历史的尊重与体认。城市,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拍摄微视频,展示“宋韵扬州”,其实就是在向扬州这座文化名城致敬,这也是扬州 对历史和未来最动听的呼应。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请查找相关文献,选择一篇以你故乡为素材的作品,以此为蓝本,撰写微视频策划案, 并制作微视频。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