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以拍摄微视频为手段,品味词作意象,把握词作的基本基调。
2.比较分析姜夔和杜牧笔下的扬州,用分析镜头的形式体会姜夔的“黍离之悲”。 教学重难点
1.以拍摄微视频为手段,品味词作意象,把握词作的基本基调。
2.比较分析姜夔和杜牧笔下的扬州,用分析镜头的形式体会姜夔的“黍离之悲”。 教学思路:
一、情景导入
二、定调:城市印象
活动一:定曲调 活动二:定色调
三、品析:城市镜头
活动三:找镜头 活动四:组镜头
四、抒写:城市记忆 活动五:配解说
五、结语
六、课后作业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学习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我们将通过定调城市印象、品析城市镜头、抒写城市记忆三个步骤,完成微视频的拍摄。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宋韵杭州”,点燃了“宋韵热”。宋风雅韵,溯大运河 北上,扬州元素闪亮登场。请你以《扬州慢》为蓝本,用微镜头展示“宋韵扬州”,让世界透 过“宋韵”这扇窗,领略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无尽魅力。
二、定调:城市印象 活动一:定曲调
定调城市印象,活动一定曲调。既然是拍摄微视频,那当然要有BGM, 也就是所谓的背 景音乐。我选了两首风格不同的曲子,第一首相对活泼
第2首相对低沉
请读读小叙,你认为应该配哪一首
萧条,寒冷,悲凉、怆然,这些关键词熔铸在一起,就成了千岩老人口中的“黍离之悲”。 何为“黍离之悲”呢
这是《诗经 ·王风 ·黍离》的节选,请同学们与书本第18面注释⑨相对照,了解“黍离之悲” 的内涵。所谓“黍离之悲”,就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悲。周大夫路过故都,见到遍地生黍离,
感慨而悲。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所以BGM 应该选择第二首。其实就《扬州 慢》的词牌而言,作者已经蕴含了歌曲的意识。词是配乐歌唱的,“扬州慢”就是一首曲子, 这就是词牌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这首词的曲调特点,慢词曲调舒缓,词情哀婉,应该选 择第二首。
活动二:定色调 活动二定色调
BGM配好后,我们还要为视频定下色调。色调是指画面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一般可以 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
这是扬州的地标建筑五亭桥,上图为暖色调,下图为冷色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暖 色调温和,冷色调冷静。放到我们的微视频中,冷暖色调就是通俗而言的“滤镜”,这涉及到 整个视频的基调。请通读全词,说说你对扬州初步印象是什么 能否用原词概括呢 通过阅 读,我们发现,“名都”“佳处”“空城”都可以是你的印象。
(过渡)很明显,“名都”和“佳处”应当是暖色调,“空城”应是冷色调。“空城”是姜夔笔下的 扬州,而“名都”“佳处”则是“杜郎俊赏”的扬州。为什么二者差别如此巨大呢
作为微视频的导演,我们需要了解扬州的前世今生,才能真正驾驭脚本。请看城市历史,
古之扬州有多繁盛呢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商业之都,花的扬州,月的扬州。而对于落魄的杜牧来说,扬州不仅是繁华的标 志,更代表一种温情,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疗伤之地,是美女的扬州。杜牧为扬州 写下不少诗篇。风雅的、繁华的、曼妙的、柔情似水的扬州。到了姜夔笔下,扬州为什么会 变成“空城” 在词中能不能找到转折点呢
其实,转折点正是胡马窥江。
这一“窥”可不简单,是扬州命运的分水岭,尽显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略野心。而这 野心,不也正反衬了扬州的美好繁华吗 以小见大,扬州的命运也正是家国的命运,扬州的 衰弱也是南宋国力日渐衰弱的缩影。
(小结)两个人,一座城。同是扬州,但尘世浮沉,杜牧与姜夔分别看到了“名都”和“空 城”两个横断面。这首《扬州慢》以姜夔的冷色调为主,穿插杜牧的暖色调,两位不同朝代 的诗人隔空握手,完成了精神的对话。
三、品析:城市镜头
活动三:拍什么 ·找镜头
品析城市镜头,活动三找镜头。作为导演,你将用哪些镜头来表现冷色调的空城 用哪 些镜头来表现暖色调的名都
请在词中圈画出来,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些镜头可以用来表现空城。 这些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名都。
镜头是微视频的基本组成单位。姜夔的扬州镜头都是凄清悲凉的,但杜牧的扬州镜头却 与此相反,充满了人气,让我们看到了烟火,看到了市井,看到了当年之繁华与温情。
找好了镜头,也就解答了拍什么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提高微视频的格调,还要解决怎么拍的 问题。先给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微视频拍摄技巧。
长镜头,是指用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连续拍摄,不存在剪辑。 蒙太奇,则是指镜头的切换组合,与长镜头相对。
下面这幅图,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4种镜头距离,对画面的影响。 活动四:怎么拍 ·组镜头
好请同学们任选镜头,使用这些拍摄技巧进行组接,完成我们的拍摄任务单。
第一位同学选择了春风十里和荠麦青青两个镜头,他选择的拍摄方式有全景、蒙太奇和 特写。他这么选择的理由是,杜牧眼中的扬州是极尽繁华的,扬州长街是城市繁华的缩影, 所以用全景观照。
现在原本繁华的长街,长满了青青的荠麦,所以用蒙太奇进行切换,从晚唐切换到南宋, 从暖色调切换到冷色调,凸显昔盛今衰。
而之所以要给荠麦特写,是因为荠麦是青色的,青色是植物富有生命力的最好的佐证。
但是,街道上长满野麦子,恰说明此时人烟稀少无人行走,这是一座空城,此处是典型的乐 景写哀情。
同学2选择的是废池和乔木两个镜头,用到的拍摄方式有长镜头近景、中景等。他这么 做的理由是,想要表现黄昏暮色下的城池,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难在这个废字,要突出废 墟的感觉,远景和中景显得不够精细,特写又很难将墙体与暮色区分开来。因此,用近景则 刚好。
能拍到暮色中的断壁残垣,凸显的是破败感。之后镜头拉远,自然可以囊括到城边的乔 木。
姜夔是在冬至日路过扬州,乔木大多落叶,以黑下来的天幕作为背景,近拍乔木更显萧 瑟。插入号角是因为词中有“清角吹寒”一句,以声衬静。画面色调变冷是因为寒字,寒本身 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姜夔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号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 里,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离,突出了人为的情感色彩。
第三位同学选择了二十四桥和冷月两个镜头,运用到的拍摄方式有中景定点、蒙太奇和 特写。他的理由是,这个镜头核心是要展现月光的冷暖色调变化,月光不是冷的,冷的是人 心。月本就无声,但在此时特意点出月原先是有声的,有声的月出现在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 夜中。
中景定点拍摄古桥,是为了展示游人如织的两岸,和满是划船的河面。特写美人按箫的 手指,则是为了契合“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而后人物被从画面中抽离,月光渐渐转冷,BGM 退场。月亮何以无声 因为他和姜夔一样,沉浸在对扬州城衰败的伤感中。冷暖月光的切换, 融情入景,展现的是姜夔在特有环境下的微妙心理。
(小结)扬州,两个人,一座城。大家在进行镜头组合的时候,都喜欢将杜牧和姜夔的 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以姜夔为主,杜牧为辅,让他们在画面中相敬相杀。的确,即便 是暖色调的镜头,但是在特定的情境里,同样可以增加悲伤的厚度。“拍什么”和“怎么拍”的 问题都已经解决,到这里,微视频接近完成。
四、抒写:城市记忆
跟随着微视频镜头的层层铺开,在远近和虚实的切换之间,我们领略了从繁华到空寂的 扬州。“名都”“佳处”与“空城”,都是城市的记忆。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 了城市中。
活动五:配解说
我们的微视频已经制作完成,请为你的微视频配上一小段解说词,请看同学一配的解说 词。
杜牧笔下的扬州轻歌曼舞,我们听到青楼上传来的欢声笑语。姜夔笔下的扬州是荒凉的, 荠麦碧绿,号角凄凉。金兵侵犯后,连荒废的池院和枯败的树木,都厌恶战争。
这位同学选取了典型的镜头,但是语言苍白,不像是视频文案,更像是视频内容的概括。 再看这一段:扬州还是那个扬州,它属于杜牧,也属于姜夔。晚唐,杜牧一把折扇摇出隐隐 青山,摇出迢迢绿水。二十四桥的月影中,他载酒泛舟,听菱歌泛夜。胡马窥江,沧海桑田, 姜夔解鞍驻足,恍惚间看到楚腰纤细,轻歌曼舞,水波依旧,红药依旧,扬州已不再是那个 扬州。但扬州,还是那个扬州。这一段就显得韵味十足。其实,两段文字都有一点做得很好 都紧扣了昔盛今衰的主题。但是第二段它更有画面感,运用了更多的描述性语言。此外在结 尾处,扬州已不再是那个扬州,扬州还是那个扬州,有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将整段解说词进 行了升华。通过写解说词,我们对扬州慢的理解进入到了更深处。
五、结 语
城市,总是在繁华与空寂的交替中向前发展。杜牧与姜夔,其实只是经历了城市历史的
一个片段。城市,不仅是地缘意义上建筑物的集聚,更是文人墨客们记忆的抒写与叠加。文 人创作时的情感是不同的,一如杜牧的晚唐风流,姜夔的黍离之悲。但相同的,正是对这座 城市历史的尊重与体认。城市,是一种文化符号。
我们拍摄微视频,展示“宋韵扬州”,其实就是在向扬州这座文化名城致敬,这也是扬州 对历史和未来最动听的呼应。
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请查找相关文献,选择一篇以你故乡为素材的作品,以此为蓝本,撰写微视频策划案, 并制作微视频。
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