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长征胜利万岁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革命回忆录(节选)中长征胜利的故事,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学习长征精神。 2、概括文章记叙长征的胜利的事件,分析事件对表现主题的价值,学会运用材料表达主题。 教学重点:体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学习长征精神。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材料表达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 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常识。2、梳理文章结构。作者简介:传奇上将-杨成武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 将领。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 书、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1983 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 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14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将军百年诞辰,本刊特 选取一组杨成武将军的生平图片,以示缅怀和纪念。写作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 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 利结束。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 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 迫退出苏区。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 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 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文体知识: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 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 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 (时间:3分钟)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的层次。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二:(时间:5分钟)1、《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 好处是什么 2.文章具体描绘了哪几个场景来记录长征胜利这一伟大历史时刻。3.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认真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内容,标记出知识点,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阅读五步法:一读、二划、三找、四梳理、五总结。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精讲点拨一第一部分(第1-8段):中央红军终于抵达了吴起镇。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 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 民团。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 了邓小平同志。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最后进行全 体会餐。精讲点拨二1.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 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 的: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作者交代了时间为“10月18日这一天”;写毛主席等到吴起镇用了 “没隔多久”来表示时间的延续;在记述吴起镇战斗时分别以“10月的一天早晨”“8时整” 来提示时间的变化;记述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又以“吴起镇战斗之后”交代了时间。 从 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 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详细描绘了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 部会议等场景,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的欣喜和激动之情。3.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2) 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3)总结了 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4) 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5)总结了红军长征 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六、课堂总结,构建知识树。(1)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长征胜利万岁》作者信息及文本知识树立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2)思维导图「胜利到达吴起镇(长征胜利方岁)吴起镇战斗全军干部会议-(3)板书设计长征胜利万岁胜利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全军干部会议七、整理知识,理解记忆。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粉碎蒋介石 “追剿”计划文体知识: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 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 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歌当哭,痛悼折翼蓝天的金孔雀余旭。我们知道你化作了天空那片云彩,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伴我们自由飞翔。②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③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地震,距离震中较近的小镇凯伊库拉主要道路出现塌方、滑坡及道路裂 缝等情况,场面令人惊心动魄。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 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⑤听到IS 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 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①③⑥ B. 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时间: 课时:2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题目:《长征胜利万岁》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革命回忆录(节选)中长征胜利的故事,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学习长征精神。 2、概括文章记叙长征的胜利的事件,分析事件对表现主题的价值,学会运用材料表达主题。 教学重点:体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学习长征精神。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材料表达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 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2、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 (时间:5分钟)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找出具体语句并简要分析。(提示:)(1)(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 入了这个镇子。”(2)(第17段)“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我们就这样轻轻 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3)(第24-30段)“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 离这儿多 远……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4)(第34段)“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暄、敬礼、握 手。我找了一个靠墙的地方坐下。”(5)(第44段)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 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 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二:(时间:5分钟)1.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找出文中形象较为鲜明的人物,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 形象特点的。2.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3.结合毛主席的讲话,谈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三:(时间:5分钟)1.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你所了解的长征,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认真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内容,标记出知识点,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阅读五步法:一读、二划、三找、四梳理、五总结。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一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队伍进入小 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场面描写。作者对战斗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也很有条理。先写对走在前面的敌人兵团 的攻击,这个团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后又重点写了团里的马,“狂奔乱跳”。综合运用了 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语言描写。这段对话写的是邓小平同志从作者所在队伍拨一批布用。邓小平同志全程用 商量的语气,毫无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语气,“我”对首长的要求满口答应,积极配合,整段对 话气氛融洽、和谐,体现了革命首长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品格。布都是用来给下级同志做衣 服,体现了首长对下属的关心爱护。环境描写。对会场情况的简单介绍,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暄、 敬礼、握手”等内容,反映了同志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景物、心理描写。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如“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这里还写太阳“露 出了笑脸,阳光灿烂”,用景物描写烘托会场的热闹气氛。精讲点拨二1.①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 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②“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 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③“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 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详细描绘了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 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场景,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的欣喜和激动之情。2、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 形象;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 党的形象;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 挠、自强不息的形象。3. (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2)长 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 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3)长 征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1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 有收获的(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精讲点拨三1、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 事物,而是依托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存在,其基本要素来自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案例,因而具 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是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之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 精神、以民为本精神,构成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2、(1)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2)叙议结合,通过议论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3)语言 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色。(4)善于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六、课堂总结,构建知识树。(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征胜利万岁》的红军战士们的形象、长征精神及和文章的艺术特 色,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学习。(2)思维导图(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民为本精神1.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2.叙议结合,通过议论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3.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色。4.善于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长征胜利万岁长征精神艺术特色手法)(4)板书设计长征胜利万岁手法:环境、语言、场面、心理 长征精神艺术特色七、整理知识,理解记忆。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事物, 而是依托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存在,其基本要素来自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案例,因而具有强大 而持久的生命力,是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之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 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以民为本精神,构成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八 、当堂训练,巩固运用。结合本文的叙述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尝试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5、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