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素养分析】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语言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动词“披、鼓、露、甩”说完整的句子。用"快活"练习说话。思维能力: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目标】1.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青蛙的生长变化。2.通过观看动画、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3.通过学习,要保护青蛙,树立环保意识。【学习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学习难点】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习任务。任务一、新知链接 激趣导入1.字词回顾:读下面的词语,注意红色多音字的读法。2.欣赏视频:《小蝌蚪的成长》,进一步了解小蝌蚪。任务二、解读文本 感知表达1.出示阅读提示:(1)通读课文,说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然后读一读。(2)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问了谁?得到了哪些关于妈妈的信息?2.问题研讨:小蝌蚪长什么样子?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重读,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3.句子仿写:作者描写小蝌蚪的样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能借鉴这种写法描写其他小动物吗?4.问题研讨: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遇到了谁?从它们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抓关键句找关键词。5.阅读交流: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它们在一起干什么呢?汇报: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拓展资料: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我们要保护青蛙。6.成长过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7.课堂互动:小组一起分角色演一演。8.感悟道理: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正确对待困难、遇事主动探索。任务三:品词析句 积累知识1.词句赏析: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呢?用加点词说一句话。2.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这三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不能。小青蛙的一连串动作是瞬间完成的,体现了他们身体轻盈,动作敏捷。3.读一读这两句话,思考:同样是和他人说话,但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呢?任务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1.揭示主题:这篇充满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故事,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成长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2.歌曲欣赏:小蝌蚪找妈妈第二部分:目标达成1.交流: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2.知识梳理。第三部分:素养评价1.过渡语: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给自己的表现打打分吧!2.交流:从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第四部分:课后作业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2.预习下一节内容。【板书设计】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正确面对困难 遇事主动探索【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