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前解析】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同角度”,二是“提出问题”。作为单元开篇,本篇文本承载的任务是提问的切入视角,即“全文和部分”,亦是“整体和局部”。关注文本特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共有24个自然段,1600余字,属于第二学段中的长文。因此,这篇童话故事不适合逐句逐段理解剖析,而应该从整体着手解决问题,十分符合用来训练学生对故事发展脉络以及某些具体情节进行提问的教学。关注策略衔接: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编排和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自我阅读的意识和阅读的基本能力,是相对于“预测”一种更为理性、更高阶层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目标与课标第二学段“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一致。关注任务支架:课前导语“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课后练习一“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相较于导语提示,要求更高。课后练习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小组问题清单,并要求仿照样子对问题进行整理,说说自己的发现。清单中的三个问题隐含了两个提问的角度,旁边的泡泡给予提示,正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针对“课文整体和某一部分内容”提问的方法。教材中的各类“支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抓手。【教学目标】1.认识“豌、僵”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5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8个词语。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豌、僵”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5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8个词语。2.整体感知故事大意。3.阅读时能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了解作者1.借助单元导读,明确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提问”。2.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了解作者。二、初读课文,认字识词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随文画出容易错的字词。2.学写字。三、再读课文,思考提问,整理问题清单1.再读课文,要求:(1)思考:课文围绕“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了些什么?(2)读完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1)课文围绕“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了些什么?本文讲述了豆荚里的五粒豆,在成熟裂开后,分别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2)组内合作,筛选问题清单。①交流各自问题 划去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组内讨论解决 将无法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清单上②交流小组问题清单。(3)全班交流,整理班级问题清单。如何整理出全班共同的问题清单呢?归并相似问题;舍去相同问题;补充新的问题。依据以上方法,把两个小组的问题清单,整理成一个问题清单。①归并相似问题:两个小组的第1个问题可归并为:为什么第二粒豆想飞进太阳,认为这样才与自己的身份相称?②舍去相同问题:两个小组的第2个问题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只需保留一个。③补充新的问题:根据第二小组的第2和第4个问题,衍生出新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谁才是最了不起的一粒?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整理出全班问题清单。全班问题清单示例。四、课堂演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问。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明晰提问角度1.出示全班问题清单,导入: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提出了很多问题,想一想: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有何不同?全班问题清单中,前5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第6个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初步分辨针对部分和全文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打下基础。)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二、细读文章,研讨解决部分问题1.师生筛选出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问题1:五粒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会儿以为世界是黄色的?读课文1—3自然段,寻找答案。借助关键语句“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及“豆荚成熟变黄了,它们就以为整个世界都变黄了”,从而明白:豌豆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与它们一直住在豆荚里有关。问题2: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读课文12—18自然段,寻找答案。借助关键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阳光温和地从那个小窗子射进来”,感受到它十分顽强,努力地生长。这粒被青苔包裹的像“一个囚犯”的豌豆获得了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空气、土壤和水分,加上它十分顽强,所以它才长得很好。问题3: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读课文16—21自然段,寻找答案。——“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希望。”问题4:作者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思考:那一天小女孩的身体状态如何?她做了什么?豌豆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正表达了它为小女孩恢复了健康,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问题5: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细读13-21自然段,分别找出豌豆苗和小女孩的变化。豌豆苗:钻进裂缝→生根→长叶→爬藤→开花小女孩:躺在床上→好了一些→爬起来,坐在床上,兴奋地望→坐一钟头,亲吻叶子对比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豌豆苗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悦、生机和活力。小女孩正是在豌豆顽强生长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问题6: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引导梳理五粒豆的经历,然后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板书:最初的愿望 第一粒豆 飞到广阔的世界 第二粒豆 直接飞进太阳里 第三、四粒豆 到了哪就在哪住下来 第五粒豆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最后的结局 第一粒豆 落在水笕里,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豆 落到水沟里,涨得要爆裂 第三、四粒豆 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豆 长得枝叶茂盛,开了花)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并不是最了不起的。它是个怎样的豌豆呢?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我们知道它自高自大、自以为是。2.学完课文,你觉得这五粒豌豆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第五粒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长叶、爬藤、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板书:赞美生命)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方法归纳,结构梳理,主题概括。2.拓展延伸:与课文相关的名言。3.课堂演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整理问题清单,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交流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很感兴趣,提问的角度更加广泛,并在对比阅读中,理清了五粒豌豆的愿望与命运,同时对第五粒豌豆的命运也更加感兴趣。但在通过朗读来表现,通过揣摩心理活动来感悟语句的含义等方面做得不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