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 《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阅读;《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四则阅读材料各具特点,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教学要点字词识写 ◎会写26个字,会写38个词语。语言积累 ◎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阅读理解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书面表达 ◎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分享习作心得和体会。10 竹节人【教学目标】1.会写“凛、疙”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清单。【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凛、疙”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2.快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离不开玩具的陪伴。你最爱的玩具是什么?乐高、魔方、大富翁、玩具枪、芭比娃娃……2.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具的陪伴中度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是什么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叫《陀螺》,还有印象吗?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题材的课文,叫《竹节人》。竹节人,是作家范锡林童年的玩具,他的童年,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二、学习字词1.本课生字新词很多,而且有不少词语是书面语,比较难理解。(1)比较容易理解,但容易读错的字词:疙瘩 一绺线 金箍棒 窦尔敦 偃月刀 盔甲一组多音字:叉腿 卡住 攒着头 咋咋呼呼 一哄作鸟兽散一组四字词语:前功尽弃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暴露无遗 赫赫伟绩鏖战犹酣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化为乌有三、通读梳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竹节人,重点写了哪几个内容?2.交流,梳理明确:课文共2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7自然段主要写“我们”是怎么制作竹节人的;8-16自然段主要写“我们”是怎么玩竹节人的,玩出了各种各样的名堂;17-29自然段,写“我们”玩得太痴迷,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结果老师自己偷偷玩上了。四、聚焦要素,明确任务1.读一读单元主题词与语文要素。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杨绛师:串门儿,要摸着门道儿。这个门道是什么呢?(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2.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三个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五、聚焦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怎么玩(一)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1.聊一聊:要完成这个任务,应该运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交流,归纳,板书:浏览、细读、提取信息、撰写内容2.一份竹节人制作指南,需要讲清楚哪几方面的内容?交流,归纳,板书: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步骤3.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撰写制作指南。出示几种不同的制作指南样例,供学生参考借鉴。4.作品交流分享并点评。(二)设计竹节人玩法手册1.出示任务情境:商家请你帮助设计一份竹节人玩家手册。2.同桌合作完成初级玩法和高级玩法的手册设计。3.交流展示,点评。第二课时一、导入:谈话导入,概括课文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接着去范锡林爷爷的童年串门,继续学习第10课《竹节人》。1、回顾旧知: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完成图示;(做竹节人——玩竹节人——没收并偷完竹节人)总结:上节课我们围绕第一个阅读任务,知道了阅读目的不同,我们所关注的内容,采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一样。那么今天这节课将围绕剩下的两个任务来展开学习。 二、新授: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自主阅读,寻“趣”1. 出示:本课需要完成的两个学习任务。①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②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2. 出示: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提炼:关键词语“体会乐趣”(板书:体会乐趣)追问:“体会乐趣”这一个阅读目的,我们只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呢?出示自学提示一:浏览课文,一找:找出玩玩具的部分。二画:用“ ”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适当圈画批注,想想有趣在哪儿?3.学生汇报:玩玩具的部分(8——19自然段)提问并总结方法:课文很长,你一下子能抓住关键地方,你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抓住关键、细读)4.学生汇报:回馈寻到的乐趣。预设:趣在“模样”,趣在“名号”,趣在“装扮”,趣在“招式”,趣在“配音”,趣在“观战”,趣在“体验”)(二)学习交流,品“趣”1. 趣在“模样”(1)出示:健美达人动作。(2)男生根据女生所读内容模仿动作:体会竹节人“威风凛凛”。(3)师总结:男生抓住女生所读的关键词句,让我们体会到原来竹节人的模样这么有趣!2. 趣在“名号”(1)提问:除了竹节人的模样,还有什么是威风凛凛的?(“名号”) 预设:齐天小圣、金钩大王(指导朗读,用“神气”的语气齐读) 追问:看到 “齐天小圣”你想到了什么? (3)点拨归纳联想这种阅读方法。 3. 趣在“装扮” (1)齐天小圣和金钩大王手上都有一种武器,是什么?像这样带装扮给你带来乐趣的还有哪些地方?预设:齐天小圣的武器是“金箍棒”;金钩大王的武器是“虎头双钩”;从13自然段还找到了“偃月刀”和“蛇矛”。提问:看到“偃月刀”和“蛇矛”你想到了什么?过渡语:所以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哪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会被我们做成竹节人?(2)给竹节人取名,完成填空:找到______,绑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________。把“________”刻在竹节人的手臂上,神气!教师总结:竹节人不仅给我们带来玩耍的乐趣,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想象的乐趣!4. 趣在“招式”过渡语: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只不过是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在孩子们眼中这一招一式也是有说法的。(1)学生回答有:黑虎掏心!有:泰山压顶!还有:双龙抢珠!(2)归纳朗读阅读方法。(3)展示图片自己说招式。5. 趣在“配音”过渡语:我们取了名号,带了道具,配了招式,缺了点什么呢?(声音)(1)合作朗读师生配乐读“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师生分组配乐合作读“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降龙十八掌!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只见齐天小圣手持金箍棒,一招——黑虎掏心手握虎头双钩的金钩大王,使出绝招——泰山压顶齐天小圣再来——双龙抢珠金钩大王反击——降龙十八掌总结评价:斗竹节人的招式五花八门,同学们的配乐铿锵有力,宛如一台地地道道的戏剧表演。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点播归纳“想象画面”阅读方法。6. 趣在“观战”教师引读:如此有趣,当然吸引了一圈——“黑脑袋”,他们——“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这跟玩竹节人没有什么关系呀?(点“侧面描写”)(1)提问:“小黑脑袋”是谁?预设:同学们。7. 趣在“体验”过渡语:说实话,你们是不是都想成为那群“黑脑袋”。(1)出示游戏规则:①小组合作感受玩竹节人的乐趣。②两个同学玩竹节人,其他同学观战并进行招式解说。③当听到音乐“咚锵咚锵,咚咚锵”,标志品“趣”结束。④小组长快速将竹节人道具收至课桌旁。(2)学生动手体验玩竹节人带来的乐趣,小组合作两个同学玩竹节人,其他同学观战并进行招式解说。教师总结:刚刚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朗读、联想、想象画面(板贴)体会到竹节人趣在“模样”、趣在“名号”、趣在“装扮”、趣在“招式”、趣在“配音”、趣在“观战”,还亲身体验了玩竹节人的乐趣。三、老师故事,我来讲过渡语:下课的时候玩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上课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偷偷地玩,这一切被谁发现了?——老师。(板书:讲述故事)出示自学提示二:(1)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找出老师的故事发生在哪几个自然段?(2)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小组合作讲故事(一)回忆技巧,编“趣”1、方法指点:(1)你会关注哪几个自然段?(20-29段)(2)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快速浏览、细读)(3)梳理起因经过结果。预设: 起因:课上贪玩、竹节人被收;经过:悄悄转悠、意外发现;结果:两手空空、释然离开。阅读点播:老师提醒大家读故事除了要读明白内容,还要读懂人物的心情变化。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找出表示“老师”和“我们”神态的词语。(4)学生汇报:“老师”:怒气冲冲、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我们”:沮丧、悻悻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心情变化:“老师”从愤怒——开心;“我们”从沮丧——惊喜——释然。(二)回顾方法,讲述故事1、回顾讲述故事的方法。提示:①丰富故事的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②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故事;③变换故事顺序。2、小组合作讲述故事。分组交流,有感情地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1)小组代表进行讲述故事。追问:通过同学的讲述,你认为这是一个人什么样的老师?(童真)四、拓展学习,学有所获(一)去老师的童年串门,涉“趣”老师带领学生去童年串门,介绍老师童年的玩具。总结:老师的童年也很有意思。那时候没有电子产品,我们都在一起玩游戏,会跳皮筋,会抓石子,还会丢沙包,跳房子。可有趣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沉迷网络,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玩一玩。(二)去其他文本串门,延“趣”1. 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1)回顾:课文导语提了三个阅读任务,现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根据三个不同的任务来阅读这篇文章的。预设1:围绕第一个任务,通过浏览找到相关内容,并根据任务要求,仔细阅读了制作竹节人的材料、工具、具体步骤和竹节人的具体玩法等相关内容。预设2:围绕第二个任务,特别关注了“我们”投入地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部分,聚焦关键语句和描写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预设3:围绕第三个任务,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的动作、玩玩具的神情描写。预设4:为完成阅读任务,都是先浏览课文,接着找到相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但是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使用又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是围绕阅读的任务而定的。(2)结合板书,总结收获:对于同一篇文章,如果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它能让阅读更高效。总结:积极卓越的阅读者=阅读策略的熟练运用+一定的阅读量五、作业:学以致用,写“趣”1.带着自己的阅读目的再次阅读《竹节人》;2.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同学们玩竹节人时的场面。【板书设计】10 竹节人【教学反思】《竹节人》在学习提示中提出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定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根据阅读目的关注合适的阅读内容,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教学过程清晰,阅读任务层层递进。教学不应止于方法的了解,而应重视实践运用。本课教学,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明确“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不同”,了解阅读任务。接下来让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锁定任务范围,交流不同任务,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依次自主尝试运用阅读方法,组织交流学习成果。最后进行回顾总结,结合课后示例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读课文,为学生搭建阅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总结方法,亲历阅读的过程。2.关注学习能力,阅读策略层层整合。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由学到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在学习过程中,我多次将学习任务进行整合,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学习过程进行比较,既引导学生加深了对“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不同”这一阅读策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